APP下载

标签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

2012-04-29宋立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越轨亚文化标签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本文先从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最后着重探讨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标签理论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转型期,伴随着经济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青少年的犯罪问题,近些年来,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学相关理论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解释

(一)社会失范理论

社会失范理论首先被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来,默顿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所发生的。即用不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对于许多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许多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可能接受较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求学的欲望较弱,他们看不到教育对社会地位改变的作用,因此他们往往轻易就会选择辍学,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会妨碍他们获得合法机会和利用合法机会取得成功。但是,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大多对自己的命运不甘心,他们通过各种尝试来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由于种种苦难,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往往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这就会使下层的青少年有种强烈的挫折感,不断产生紧张情绪。在这种压力的下, 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做出越轨的行为来。

(二)亚文化群理论

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群体里生活,这个群体有稳定的,但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亚文化群体里面,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有可能产生犯罪。美国社会学家科恩(1995)在研究亚文化群犯罪理论是指出,少年亚文化群通常是在社会下层阶级的居住区形成的,美国社会的民主性支持下层阶级青年有权利去追求和中产阶级青年相同的目标,但是事实上,社会并没有为每个人提供达到这种目标的相同手段。当下层青少年最终失望时,就会发展出一种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的文化,这就是青少年亚文化。而克林纳德认为,实现成功的目标,既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犯罪亚文化的产生就是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实现这些欲望的结果。当非法手段也不能达到目标时,他们就转向暴力行为以图宣泄或转而吸毒以求摆脱现实世界。

(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产生是人们习得越轨规范和价值观的结果,是从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在某一个群体或者社区内存在着越轨的文化模式,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文化传递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因不良亚文化群体如家庭、社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而导致学生行为越轨。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越轨行为与其父母、伙伴的不良影响有关。例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正处于初级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并且很容易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而走上越轨道路。长期在成人越轨角色的示范之下, 即便只是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 中的暴力行为的演示, 都将导致青少年和孩童学会这样的越轨行为, 并进行模仿。

二、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解释

(一)越轨理论的解释

以上是关于越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取向,下面将从标签理论的视角来解释一些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在布卢默、戈夫曼等人互动理论基础上针对社会越轨问题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标签理论研究的是越轨产生的过程而不是越轨者本身,将研究重心转向越轨者与周围导致越轨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转向研究越轨者的父母、教师、邻居、警察,,探讨这些环境因素在导致甚至促成越轨上所起的作用。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别贴上了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式的越轨者同所谓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被贴上标签的人往往也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评价,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一个坏人,并且逐渐进入越轨团伙真正的成为一个越轨者。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造成初级越轨者一步步加深,最终陷入“越轨生涯”这一深渊的重要原因。

根据标签理论,我们把越轨分为初级越轨和刺次级越轨。所谓初级越轨就是青少年偶尔违反社会规范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其行为也免受惩罚。而次级越轨则是青少年的越轨行为被老师、家长等有意义的人发现之后,并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一旦被定义为越轨者,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来说,几乎是摧毁性的灭顶之灾,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不足以支撑他们渡过心理的转型,而越轨的标签打击会摧毁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尊重,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慢慢围绕着越轨者的角色建构他们新的生活内容。并且逐渐认同新的社会身份、接受并形成巩固的心理,最终完成“二级越轨”。

当前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是很健全,对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好坏上面,一个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而不能对一个人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在学校的学生,对其的评价,只有好生和差生的评价,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对差生的管理放任自由,使其受到歧视,最终导致这种标签越来越固化。其实本来是处于调皮期的孩子的一些特定行为,他们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一种娱乐,但是,社会把这些行为看成是少年犯罪行为。这种错误的社会定位,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错误的认识,由于对别人的评价不能正确的评判,而使得青少年越来越孤僻、逆反,从而把青少年推向社会的另一端。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孩子偶尔做错了事情,或者说根本没有做错事情只是由于自己的一时疏忽被别人误解,有些人也会小题大做,比如错拿了同学的东西,于是“三只手”、“小偷”的标签性很强的称号被冠之,就像紧箍咒一样,使其遭受着不能摆脱的痛苦。而当这些行为发生时,这些人被与正常的少年儿童隔离,结果他就在周围人的消极反映中变的越来越坏,最终走向了社会的另一端。

(二)启示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青少年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学校往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培养,只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差生和好生。老师们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待差生老师可能缺乏爱护有的甚至歧视,对他们视而不见。这样做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学校的信赖也会荡然无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破罐子破摔,逃学厌学,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有些“坏学生”则干脆辍学流入社会,混迹于不良群体,在于社会上的劣迹人员的不断交往中,受到其同化,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贴标签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来说,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不应该再给那些有越轨行为的儿童贴上坏的标签。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青少年不适当的行为应该以正确引导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贴标签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犯罪和服务社会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能.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

[3]王宇鹏.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从马加爵事件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8(12).

[4]黄勇.标签理论与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J].理论界,2009(11).

(作者简介:宋立(1989-),女,湖南常德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民俗学。)

猜你喜欢

越轨亚文化标签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标签化伤害了谁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