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012-04-29武兴晖
武兴晖
摘要: 教材讨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后称部分和)的两种形式,又进行了简要的拓展.本文从另一角度着眼列出另一种形式,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它们在应用上的差异,为选取最优解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部分和首尾式首差式一般式中位式
等差数列的部分和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出等差数列部分和的四种表达形式并对其进行命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解答,更清晰地认识等差数列部分和的本质特点,更灵活巧妙地处理有关问题.
一、提出
等差数列的特点在于所有相邻项等距,教材通过倒序相加法得到公式S■=(a■+a■)n/2(1),称之为首尾式.我们又把数列通项公式代入首尾式,整理得S■=na■+■n(n-1)d(2),称之为首差式.[1]接着,我们把(2)整理成关于n的二次式:S■=An■+Bn(其中A=■d,B=a■-■d)(3),称之为一般式.
教材主要用首末项或首项公差来表示部分和,在教研中,我们试图用中间项来考查它.由于部分和的项数有奇数和偶数之分,我们分开考虑:当n为奇数时,(a■+a■)/2就是数列中间项,代入(1),得S■=a■·n=a■·n;当n为偶数时,中间有两项,由等差数列性质知:(a■+a■)/2等于两中间项的平均数,同样可得S■=a■·n=■(a■+a■)·n.现在我们把情况统一起来:当N为奇数时,中间项即等差数列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中间两项平均数即数列中位数,此数不是数列中的项,我们理解为“虚项”.这样,公式可统一为S■=a■·n(4),称之为中位式.在使用时出现虚项我们求前后项算术平均数即可.
我们把首尾式、首差式、一般式和中位式通称为等差数列部分和的四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等差数列部分和的特征.
二、比较
虽然几种形式可以互相转化,但都有其自身特点,在应用上也各有千秋.
从刻画的角度看,(1)侧重于首尾项,即首尾项平均数乘以项数;(2)侧重于项间距即公差,形式较为复杂;(3)侧重于S■和项数n的函数关系;(4)表示为数列中位数与项数的积,简洁,明了.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应用上的不同效果,在一般的计算中(1)、(2)应用较多,但有较多项数条件时用(1)方便,出现公差时可考虑(2);(3)反映的是函数关系,在讨论最值等问题时用着方便,由于(2)反应数列基本元素的关系,一般还要与(2)结合使用,当然有时也用不等式处理;(4)形式很简洁,若出现判断中间项关系时,可能有特别的效果.
三、应用
鉴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从一些典型例题来讨论它们应用上的差异.这里主要突出(3)和(4)在理解与解题上的特殊效果.
例1:讨论:(1)若等差数列项数2n+1(n∈N■),则S■=(2n+1)a■,且S■-S■=a■,S■/S■=(n+1)/n.(2)若等差数列项数2n(n∈N■),则S■-S■=nd,且S■/S■=a■/a■.[2]
解析:(1)项数特点:1,2,3… n(前n项),n+1,(后n项)n+2,…2n+1.
令:奇列(n+1项):a■+a■+a■+…+a■=S■
偶列(n项):a■+a■+a■+…+a■=S■
由公式(4)得:
当n为偶数时,S■=(n+1)a■×0.5=(n+1)a■,
S■=na■×0.5=■(a■+a■)·n=na■(偶列中虚项,却是原数列的项).
当n为奇数时,S■=■(a■+a■)(n+1)=(n+1)a■(奇列中虚项,却是原数列的项),S■=na■.
∴S■=S■+S■=(2n+1)a■,且S■-S■=a■,S■/S■=(n+1)/n.
(2)项数特点:1,2,3… n(前后各n项),n+1,n+2,…2n.
令:奇列(n项):a■+a■+a■+…+a■=S■
偶列(n项):a■+a■+a■+…+a■=S■
由公式(4)得:
当n为偶数时,S■=na■×0.5=■(a■+a■)n=na■(奇列中虚项,却是原数列的项)
S■=na■×0.5=■(a■+a■)n=na■(偶列中虚项,却是原数列的项)
当n为奇数时,S■=a■×0.5×n=na■
S■=na■×0.5=na■
∴S■-S■=nd,且S■/S■=a■/a■.
说明:根据项数的特点,我们考虑用中间项来表示部分和,而当奇列偶列项数是偶数时,出现的虚项恰好是原数列中的项,所以条件中n的奇偶性对结果表达没影响,加深了我们对中间项与部分和关系的认识.当然用(1)也很好,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看看效果怎样.
例2:设{a■}是等差数列,且S■=m,S■=n,求:S■.[3]
解1:设S■=Ax■+Bx(x∈N■)
则Am■+Bm=n (1)
An■+Bn=m(2)
由(1)、(2),得A(m■-n■)+B(m-n)=n-m
∵m≠n,A(m+n)+B=-1
故A(m+n)■+B(m+n)=-(m+n)
即S■=-(m+n)
解2:不妨设m>n,有等差数列性质
s■-s■=a■+a■+…+a■+a■=n-m=■(m-n)(a■+a■)
∴a■+a■=a■+a■=2(n-m)/(m-n)=-2
∴S■=■(m+n)(a■+a■)=-(m+n)
说明:这里用一般式解可谓另辟行经,效果很好,解2结合数列性质和(1)也较好,其他方法应该是很繁,可以实践一下.
例3: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b■},它们的前n项和分别是S■,T■,若S■/T■=(7n+2)/(n+3),求a■/b■.
解1:等差数列部分和S■=An■+Bn=An(n+B/A),由已知,可令S■=(7n+2)kn,T■=(n+3)kn
∴a■=S■-S■=(7×2+2)k×5-(7×4+2)k×4=65k
b■=T■-T■=(5+3)k×5-(4+3)k×4=12k
∴a■/b■=65k/12k=65/12
解2:由等差数列部分和公式(4),得
a■/b■=a■×9/(b■×9)=S■/T■=(7×9+2)/(9+3)=65/12
说明:解1把条件还原为部分和一般式的形式,再用数列自身部分和与其项的关系代入求解;解2由中位式得解,因为中位式反映中位数项与部分和的关系,我们可把所求项当做部分和项数的中项,解法简洁而巧妙.其他方法则较复杂.
例4:设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S■,已知a■=12,且S■>0,S■<0.(1)求公差范围;(2)问前几项和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1:(1)∵S■>0,S■<0
由等差数列部分和公式(4),得
a■×12=(a■+a■)/2×12>0
a■×13<0
∴a■+a■>0
a■<0
又∵a■=12∴a■=a■+3d=12+3d,a■=a■+4d=12+4d
∴(12+3d+12+4d)>0
12+4d<0
得-24/7 (2)由等差数列部分和公式(3),得:S■=An■+Bn,又a■=12 ∴A=■d,B=a■-■d=a■-2d-■d=12-2.5d 即S■=■dn■+(12-2.5d)n 上式理解为二次函数,则对称轴n=2.5-12/d ∵-24/7 ∴-1/3<1/d<-7/24 ∴6<2.5-12/d<6.5 由于与对称轴最近的整数只有6,因此前6项的和最大. 说明:(1)问用公式(4),(2)问用公式(3),可见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这里见证了应用上的不同效果.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种表达形式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现出解法可行性和繁简程度的不同,实践中若能选择恰当的形式便可以达到特殊的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薛金星.高中总复习全解:数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3]姬翠萍.高中学习辅导与训练:高一数学[M].新世界出版社,2005(6). [4]周沛耕.怎样学好高中数学[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