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程标准比较看初高中地理内容衔接
2012-04-29刘巧梅
刘巧梅
摘 要 本文希望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身的比较研究,能解答如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体现课标要求,从而完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与高中地理接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依标施教。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高中地理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Junior and Senior High Geographic Content
Convergence from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IU Qiaomei
(Hangzhou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hopes by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curriculum standards (b)", "Science (Grade 7-9)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can answer refle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requirements, thereby improving the junior secondary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standards, so that the true sen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history and society; senior geography; convergence
课程改革开设综合课程的初衷是减少学科门类,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按要求《历史与社会》是在初中阶段承载原来历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科学》则是承载物理、生物、化学和自然地理的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和浙教版《科学》。对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即使使用了这两本教材,仍满足不了初中学生对地理内容的学习,如何改进或完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与高中地理接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深入比较研究,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或完善初中的地理教学,促进“依标施教”的有效开展。
1 课程概况的比较
1.1 从课程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来看——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这表明该课程是必修课,以历史和地理学科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保持了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不仅要和小学段的《品德与社会》在内容方面有内在的联系和承继关系,而且还要与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相衔接、互补。
《高中地理》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础课程。它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而不是与7~9年级实施的综合课程相衔接。
1.2 从课程设置的宗旨来看——素质教育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体现“以育人为本” 而不是“知识为本” 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高中地理》同样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的课程,是对未来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1.3 从课程形态的把握来看——综合性
《历史与社会》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所有学段、全部主题,都有多学科支撑的知识背景,自始至终体现“综合”的意义。不同的是自始至终体现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教育。
《高中地理》同样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宏观、综合的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不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而是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不同的是自始至终体现人地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1.4 从课程的实施特点来看——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和《高中地理》都属于开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两者都不强求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的完备性,《历》主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了解社会问题,《地》主张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性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评价方式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历》侧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及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侧重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价,对地理研究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历》多次强调应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法,《地》则强调应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达到以点知面、举一反三的效果,并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2 课程目标的比较
在《历》和《地》中,“课程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细化,但是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综合文科课程《历》来说,更为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
正确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历》和《地》中都提到“尝试”“探究问题”,“与人合作”等,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不一样。《历》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探究社会问题;而《地》尝试先发现地理问题再调查研究最后提出对策,问题更专业、过程更完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到的“意识”、“责任”、“观念”、“态度”、“习惯”等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
《历》和《地》中提到“科学态度”、“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责任感”并且关注国情。不同的是《历》强调从历史的角度关注国情,而《地》则从地理的角度关注国情。
3 内容标准的比较
3.1 地理工具——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和地图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本身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又是人们认识社会事务空间分布的基本工具。虽然《历》和《科》在初一上学期重复讲了这方面内容:地图及三要素、地球仪的使用、判读地形图、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等,但是,可以发现这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学生还不太能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再进行应用可能就会出现困难。《地》中没有要求再学习这两者的知识,因此可以在学生初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加强,如对初二出现的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尤其是注意地理语言的运用,不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还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去分析,这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区域了解的基础上。
3.2 地球概况
有关于“宇宙中的地球”这一部分主要是在《科》中和《地》相衔接,比较发现,二者都从宏观到微观了解地球所处的环境,《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由《科》的关注影响到《地》的阐述、辩证地看待影响,由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上升到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科》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到《地》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科》单纯的内部圈层结构扩展到《地》整个内外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历》对自然环境也有涉及,但是重于区域间的比较,在《科》中分类了解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等要素。
3.3 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
《历》重在“自然环境差异”的“了解”,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并没有具体分析,这一部分出现在《科》中;而《地》中不仅是要从宏观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还要从微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综合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多次用到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这一技能,这是在初中单纯的收集、获取信息基础上增加了再加工和反馈(绘制)过程,能力进一步提高。比较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地》增加了对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气候变化、洋流的认识,这些内容有些多且深,在初中鲜有涉及,但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有时还运用到,这需要在初中增加了解。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某项自然资源和某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抵御灾害的措施。而《地》中强调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纯理论阐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及变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4 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学习有关人文地理环境的知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
《历》和《地》中都涉及到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比如《历》主要是以感受型为主的学习,对于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基础知识、城市形成过程和各具特色城市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应用到地理学的一些原理(理论)去分析人口和城市的变化,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分析特点与分布,并且增加了一些新名词如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历》中已列举出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移、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景观的影响,这为高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习时间相隔较远,学生是否能举出具体事例还要看实际情况;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等是高中阶段新增加的需要学生理解的专业术语,要视学生的情况用合适的学习途径,选择不同深度的实例进行讨论。
人地关系、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初高中必须了解的内容,毋庸置疑,不过也很容易重复;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了解这些看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局限,可以了解这些看法对知道当时人们的行动起了什么作用,也可以了解这些看法对于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内容在初高中都是十分重视,不同的是《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讲述,而在《地》中是集中讨论分析。《地》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农业、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某种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以及过来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偏向于理解一定的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活动(如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典型实例的分析着眼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科》中简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气候)的影响。
3.5 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不少的地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
“区域”一词在《历》和《地》中属于核心概念,但是却赋予不太相同的内涵:《历》中从“社区”扩展到“区域”,围绕“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以人文活动为主,而在《地》中除了人文区域外还有自然区域,其他的特征如空间尺度、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都有涉及。
在《历》和《地》中都提到要了解区域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的改善环境:《历》中是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性着眼,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来展示;而《地》中则强调先从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开始,继而才是人类活动的差异,要学生在认识地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历》中主要动态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影响;而《地》则就某个区域的发展阶段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而后者是站在研究区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地理问题;区域的差异性导致区域间必须相互联系,这在初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初中只是简单了解这些项目,而高中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辨正地分析这样做会对区域的环境产生何种影响。
总之,《历》仅仅是以比较典型区域的人文特征为主,对很多区域(如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了解甚少,而《地》直接要求以案例分析从成因上探讨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3.6 地理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给人类生产或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变化,以3S为主的地理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学科诸多关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都可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历》和《科》只是要求知道3S可以在生活中的哪些领域做什么事情,《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工作过程及具体的应用实例;尽管《历》内容目标中提到介绍3S,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提到过,建议在初中教学中应加强该内容,因为初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感受到GIS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导航,设计旅游路线等等。
4 小结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从初中到高中有关地理内容的学习要求由关注活动到阐述、辩证的看待影响;从重“现象”认识过渡为重“原理”探究;由单纯的收集、获取信息上升到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由学习感性知识、体验性知识上升到对事物的理性思考。
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内容的衔接,这需要教师通过了解学情,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学段教材的内容来确定衔接内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在日常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技能的培养,读图能力的培养:如从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理环境的作用;增加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在地图上落实历史事物的分布等等。总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解决初高中地理内容的衔接问题。
注:行文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称《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称《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简称《科》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顾明远总,强海燕著.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基教室中学地理科.厦门市高中、初中衔接的教学建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2006.
[4] 徐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9:12-13.
[5] 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晋燕.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广东教育·教研,2007(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