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梅古村」万里茶路穿越而来

2012-04-29

旅游世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茶路武夷茶梅村

下梅,

座落在武夷山市东部,

离武夷山市区6公里,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8公里,

梅溪是武夷山东部的有名的溪流,下梅村位于梅溪的下游。

带着一种探寻的心情来到下梅古村,

一下车便看到一块石头纪念碑,晋商万里的茶路起点。

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

晋商万里茶路,

是清代中后期山西晋商与闽、鄂、湘等产茶区的茶商们共同开辟的一条绵延200多年的茶叶贸易之路。

茶是古村的主题,也是贯穿整个古村的古老文化

在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交付达千人转运茶叶,号称“万里茶路”。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说起下梅,谈起万里茶路就不得不要说起邹氏家族。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们的儿子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邹氏发展成闽北有名的商贾。在茶叶的交易之中,邹氏更是注重忠诚信用。晋商的常氏,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在经营中,邹氏学习晋商的精明之道,以物易物,以武夷茶换骆驼,换洋油、换皮革,建起与晋商并驾齐驱的驼队。在漫漫的西部商路之上,邹氏有了自己雄厚的运力,在向南拓展的茶贸易中,下梅邹氏也把经营武夷茶的实业,做到了香港、澳门,并且借助口岸开放的优势,与英人合作、通过租船贩茶,打通了海上贸易之路,串起了晋商与下梅邹氏北至恰克图,南至港澳的茶贸易之路,行程逾万里,更是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武夷山茶国际贸易的辉煌历史。

古村的惬意时光是用来体会和享受的

下梅村的古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如今,明代的民居遗存并不多,村中现存的只有清代的民居。由于下梅邹氏大夫第保存完好,也被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门文保碑。而位于邹氏大夫第后厅东侧的花园“小樊川”这道屏墙,是集砖雕与石雕为一体的艺术画廊。“小樊川”园名是清代杜光操题写的,为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井,是家中眷属休闲赏月的最佳场所。

西水别业又原是邹氏建造的集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庄园式建筑。它择地下梅村南面,为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的园林建筑。而在此园池内一座神秘的石门悄无声息地守候了二百多个春秋。关于此门也有种种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道门,是邹氏祖上留下来的“婆婆门”。富贾邹茂章的夫人张氏,是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初嫁入府,便施展才华,除相夫教子外,还主持家政。张氏身材又好,又能知书达理,尽是希望邹氏娶进来的媳妇也是如此。就这样一道展示女性形体之美的门,就这样经过工匠的雕凿落成。后来,有人给邹氏令郎提亲,初入邹氏大宅门的女子,必经要走过这“婆婆门”。要是女子身高体型曲线都与“婆婆门”吻合,那算是交好运。年轻女子就可以跟随邹氏公子双双进入团圆门完婚,结为秦晋之好。为了能过此门成为邹氏的媳妇,又不知多少青春女子因自己的身材不够格,缺乏性感身材过不了这道门而饮恨终身……

走在下梅古村,历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对历史,对往事怀旧的事物,还有一颗时常去寻找和发现的心。孩子们依偎着各自的大人尽情玩耍,老人们则端坐在廊桥下,沐浴着舒心的阳光,好似那奢侈的时光就在此全无了价值,而古村的每一处环境又似都在散发你对往事的回忆,对旧时光的怀念……

猜你喜欢

茶路武夷茶梅村
福州开埠后茶叶外贸的兴衰
庚寅孟夏访黄梅东山问梅村
中俄青年新万里茶路论坛将举办
明清时期武夷茶鉴评辑考
万里茶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
悄然崛起的武夷
“一带一路”驱动下的万里茶路新机遇
梅村体
茶神、茶祖和茶心:武夷茶种植文化地位论
论清初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