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创新

2012-04-29骆德林

文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接受黄庭坚杜甫

内容摘要:师古与创新在宋诗学里是一对反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合题。作为江西诗派名副其实的开创者和三宗之首的黄庭坚,特别强调对古典尤其是唐诗的尊崇和模仿,就“转益多师”而言,他选择了杜甫作为终身推崇仿效的典范,在诗歌形式技巧、思想内容、人格精神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学习杜甫,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时代和个人特点进行创新,特别是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最终自成一体,从而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黄庭坚 杜甫 接受 创新

众所周知,杜甫被尊为“诗圣”,杜诗被称为“诗史”。实际上,杜甫生前命途多舛,死后很长时间包括整个中晚唐时期都是孤寂寥落的。他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王安石、苏轼尤其是黄庭坚对杜诗的推崇和发扬,在宋人由“爱李尊韩”向“宗杜”风气的转变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他最推尊杜甫,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①并从各方面接受和学习杜诗,在格律和技巧、思想内容到人格精神上都极力钦仰和仿效。正如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中所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庭坚陈为宋诗之冠,黄庭坚陈学老杜也。”

任何一门艺术都涉及到模仿和创造、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诗歌也不例外。师古和创新是宋诗学的一对深刻的命题和关键词,后来也往往成为诗学家们评价宋诗较之唐诗优劣的标准和法则。杜甫作为现实主义史诗上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除了诗艺的高绝,更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作为大写的“人”的站立和一种忧国爱民精神的不息。黄庭坚所生活的时代及个人遭际与杜甫有着较大的不同,使他的思想深度逊于杜甫,但他却在诗歌的形式技巧方面接受杜甫的同时,求新求奇求变,成就自己独特的“山谷体”。总之,黄庭坚对杜诗是既接受继承又创新发展的。

一.形式技巧

正如莫砺锋所言:“黄庭坚与苏轼同样生活在由宋承唐的历史时期,他们驰骋于诗坛时都承受着唐诗的巨大压力。然而苏轼的才力沛然有余,他无需标新立异,就能‘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卷五),黄庭坚的才力不如苏轼,却有‘自成一家的雄心,这样就不得不走一条可以求新求奇的创作道路……”②同时,由于黄庭坚的出身、学养、气质和时代境遇与杜甫不同, 因而他侧重的不是像杜甫那样为君国而“愁吟”,去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生活,而是从学习杜甫的艺术和技巧上,寻求变格和创新。

首先,黄庭坚坚持师古但不泥古,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由于宋诗理性冷静、平淡直露总体特征的影响及个人诗才的有限,黄庭坚选择的不是像苏轼那样以才胜,而是以巧胜。他通过学杜,在吸收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较完整的诗歌创作方法,提出在诗歌创作中要“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些可以说是黄庭坚对前人经典尤其是杜诗的总体态度的概括,即既继承又发展。

在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载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是指就古人诗意而加以点化以造成新的意境。黄庭坚学少陵,就是想尽量做到“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用有限的诗句,表达更多的意义。“夺胎换骨”是侧重于诗境、诗意上的因旧生新。其总的要求是在词语上推陈出新, 办法则是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或在词意上出新,或在用语上争奇避俗。

同时,黄庭坚在《再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眼入于翰墨,入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是一种汲取经典书面语言以熔铸诗歌语言的方法。从“铁”到“金”熔铸过程,就意味着诗歌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锤炼而成,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一向为学界所推崇,在语言的锤炼上, 有他独到之处,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黄庭坚精于炼字,就是受到杜甫的极大影响。在《与孙克秀才》中说自己学杜诗句法音律并示之于人:“诗已遍观之矣,词章清快,易得可学之才也。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自成一家,不徒老笔研、玩味岁月矣。”③不同于杜甫提炼人民的语言融入诗句中和将民间的方言、俗语点化入诗,黄诗的炼字,主要以新警为特征,造成一种陌生感,往往以一字之新,提全句之神。仍是一种“以故为新”的技巧方法。

其次,黄庭坚学杜诗技巧在于用典方面。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杜诗研究史上“千家注杜”在很大程度上往往纠结于杜诗中的典故,甚至为了“无一字无来处”出现许多捏造和伪注。但不可否认,杜甫善于用典,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但黄庭坚对用典的要求更高,他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的展现。与杜诗常用熟典不同的是,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而黄庭坚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更是对杜诗用典的发展和超越。如《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李白的“水寒溪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并且整首诗以《晋书·傅咸传》的“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但犹如有的诗学家评价宋诗过分注重说理而使诗意全无,黄庭坚的用典也存在缺点,用典范围之广和出处之僻有时过犹不及。清赵翼评价:“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才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④

第三,在黄庭坚对杜甫的继承与创新中,拗律是一重要选题。律诗中有意识地造拗句,最早起于杜甫,形成独特风格。拗体诗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可见拗律或拗体在于追求一种奇和变。这在无形中符合了黄庭坚的创作心理,他专写拗体,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崇尚艰涩拗曲,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清人施补华在《岘俑说诗》云:“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山谷学之,得其奥峭。”⑤黄庭坚对拗律的偏爱显然深受杜甫影响并大大发展了这种诗体,在黄诗三百一十首七律中,拗体就有一百五十三首。其中,他学习杜甫的拗体名篇是《题落星寺》: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撼床。蜂房各自开牖户,蚁穴或梦封侯王。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诗中故意将句中的平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风貌。达到了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张耒说:“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诗人谨守之。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臆,破弃声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钟磬声和,浑然有律吕外意。近来作诗者,颇有此体,然自吾鲁直始也。”⑥在拗体方面对其评价如此之高,可见,黄庭坚对杜甫的学习和发展是有一定成效的。就拗律而言,山谷别为一体,学习杜甫的基础上,在艺术上实现了创新。其后,江西诗派至整个宋诗话中对拗律、拗体的创作和讨论经久不绝。

二.思想内容

在探讨黄庭坚对杜甫思想内容的继承时,张戒的:“鲁直学子美,直学格律耳。”⑦往往遭到众人的批评。诚然,黄对杜甫的继承创新主要侧重于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但对杜的思想内容的师承不可磨灭。黄庭坚对杜甫的崇敬, 至老弥笃, 他在流放在黔中时, 生活困顿, 但仍念念不忘搜罗杜诗。黄庭坚特别尊崇杜甫后期的作品,这是因为黄庭坚认为杜甫的“东西川及夔州诗”不仅代表了杜诗艺术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内容上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关注社会民生、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

相对杜甫生活环境而言,黄庭坚所在的北宋积贫积弱但仍残喘着,他的政治、生活遭际也比杜甫要顺利一些,因此,他的思想内容没有杜甫那样尖锐和直指生活。但黄庭坚一生践履仁爱孝悌的儒家伦理道德加之宋代儒学复兴的环境熏陶,他对杜诗的忠实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和继承的。他自己运用白描手法创作了很多反映现实、批判社会的诗作,如《流民叹》《上大蒙笼》《老杜浣花溪图引》等对人民遭遇也溢满同情。黄庭坚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也对杜诗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慨。但他的批判和讽谏精神逊于杜甫,在政治受挫后,诗学上主张避免表现尖锐的思想和情感,创作方面消极地转向追求理趣。

三.人格精神

在宋代强敌压境的社会环境下,士人普遍重视气节,品评人物时也更重视其节义之气。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杜甫作为正直儒士忧国忧民的道德风范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深受黄庭坚及宋人的尊崇。黄庭坚给了杜甫“平生忠义”的高度评价。“老杜文章擅一家, 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阍悠邈开关键, 虎穴深沉样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 百年忠义寄江花。”⑧

“忠义”二字暗含有忧国忧民、民胞吾与的情怀之意在。黄庭坚感受杜甫,同样心怀忧患意识,他题画菜说:“不可是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⑨黄庭坚关注的不仅仅是杜甫的诗, 亦关注并学习他的人品,元方回在评黄庭坚的《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时就说过:“学老杜诗,当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者, 非但学诗而已。”黄庭坚在新旧党争中,被一再贬谪,在艰难的仕途坎坷中,他始终仰慕杜甫的道德人格,注重内心修养,保持儒者的气度与节操,继续关心时事。

杜诗代表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峰,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则是宋代诗歌及诗学的集大成者。“一祖三宗”不难看出黄庭坚的宗杜倾向,难能的是他一生尊崇杜甫,并大张旗鼓地以学杜相号召。他的这种精神和坚持获得丰厚的回报,在杜甫思想和人格精神照耀下,深研艺术技巧和形式风格等,全面学习,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对杜甫的效仿以及创新之处为人津津乐道,并在学杜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成为宋诗一代巨擘,光照后人。

注释:

①宋·黄庭坚《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见《山谷内集》卷二十六。转引自龙延《杜甫与黄庭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②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5页。

③黄庭坚《黄文节公全集·续集卷一》,见《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5页。

④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转引自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53页。

⑤龙延《杜甫与黄庭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七引) ,转引自张承凤,谢锋《从杜甫到黄庭坚诗歌的新变》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4期。

⑦陈应鸾笺注张戒《岁寒堂诗话笺注》(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⑧黄庭坚《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见《山谷诗外集补》卷四。转引自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19页。

⑨《宋黄文节公全集》别集卷六《题画菜》,见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77页。

参考文献:

[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6.

[3]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海鸥.北宋诗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5]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6]曹慕樊.杜诗杂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7]刘扬忠主编.傅璇宗,蒋寅总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宋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8]袁立寰,张雪玲.师法前人,求新求变——浅谈黄庭坚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学习 [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8)

[9]陈善巧.“诗义”与“诗艺”的并进——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和杜甫[J].杜甫研究学刊,2008,(2)

[10]张承凤,谢锋.从杜甫到黄庭坚诗歌的新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1]熊志庭.黄庭坚试论札记[J].中国文学研究,2005,(1)

[12]高峰.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J].镇江师专学报,2001,(3)

[13]莫道才.黄庭坚论杜甫[J].杜甫研究学刊,1997,(2)

[14]李宪法.黄庭坚诗歌的章法、句法和字法[J].齐鲁学刊,1987,(5)

[15]黄镇林.语不惊人死不休——略论黄庭坚学杜[J].杜甫研究学刊,2000,(4)

骆德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接受黄庭坚杜甫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