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12-04-29
中国当代艺术真的移师香港了吗?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移师香港的话题被不断放大,尤其是伴随着今春拍卖的进行,这一话题又格外热闹起来。
今年,香港苏富比与香港佳士得春拍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艺市低谷中勇创佳绩,分别以5.14亿元、1.72亿元人民币取得不俗成绩;2012年香港艺博会发展更加高涨,不仅汇集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家画廊、机构及媒体参展,同时还吸引了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这些欧美老牌拍卖公司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艺术家比如方力钧等工作室也将南下入驻;内地知名策展人皮力已于今年7月3日前往香港M+美术馆担任高级策划人。
与此同时,知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瑞士人乌利·希克(Uli Sigg)近日捐出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作为将于2017年落成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这些艺术品的保守估价为1.63亿美元,其中包括张晓刚、曾梵志、刘炜、王广义、徐冰、张晓刚等数十位中国顶级艺术家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以外,希克将额外出售47件藏品给M+博物馆,价值为2270万美元。这批价值13亿港元的藏品,几乎囊括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线索。
另一方面,香港金融和贸易的流通程度很高,对于金融资本的利用成熟度将会更大地加大当代艺术在香港的发展。而内地藏家的增多,也是带动香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香港作为一块重要的艺术重镇已经毫无悬念。
上述各种信息的拢聚,让“中国当代艺术移师香港”的话题分外惹眼。这个近年屡屡不顺的艺术板块,是否真的放弃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发展阵地,转而南下?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市场热度,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基并未转移,移走的只是市场部分,而创作重心依然还在内地。
北京空间画廊负责人李苏桥坦言,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创作区域所在地,而香港只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易平台,它是免税港,外汇出入自由,针对整个亚洲来说它的美好前景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相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说,则是两回事情。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也表示,北京及内地依然是当代艺术真正的市场,现在的转变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对于此次希克的捐赠,虽然争论颇多,但是其所具备的重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希克捐赠作品的落户,香港具有了一个藏品研究的可能。做这些藏品的严格研究是吸引我去香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香港有着良好的油画收藏传统,有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些私人的收藏家手里,未来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和展览重镇的可能性很大。”皮力说。
反观内地,当代艺术发展有着很多的不足及禁区,“国内的艺术模式完全是学习西方的一套模仿的艺术模式,在2006年的时候甚至呈现出拔苗助长的状况,资本进入的毒瘤之害延续至今。相反,香港先是把硬件条件做好,起步即是平衡稳步,反内地之道而行之。因此,从长远来看,缺少艺术家似乎比缺少市场规范会好很多。”某艺术评论家如是说。
“西方人不喜欢这里的不规范、潜规则。香港太规范了,没有税,政府也非常支持。在西方,拍卖与一级市场的分工特别明确,画家的作品呈平缓性增长,但在中国则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资本在艺术品行业操作太严重,短期炒作,投机挣钱,这都是太大的毒瘤了。”在海外发展的某位艺术家这样说道。
希克也指出,对于选择香港而非内地的原因,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他担心自己的藏品若赠予内地博物馆可能会“受到非议或毁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事情,在香港能够进行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而在内地却常常变了味,那么,土壤改良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