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探讨
2012-04-29许金平
许金平
摘 要: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则要树立师生在教与学中平等、合作的观念,最后要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
关键词:习惯;预习;兴趣;平等;合作;实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讲究教法,学生一定要讲究学法。对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课外学习不自觉、不积极、不重视、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尽管教改后教师已注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要求学生备齐工具书,养成勤预习的习惯。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教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的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的“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阿长与〈山海经〉》,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阿长这人可不可恶?可恶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住这篇文章的脉络。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 思维之法
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申引、拓展等。
2. 知识掌握之法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传授各种文体知识时,要紧紧抓住知识点。如对各种文体的教学,要反复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小说教学,总不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教学,紧扣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进行;记叙文则不忘人、时、地、起因、结果;基础知识集中字、词、句、段、语、修辞、逻辑等。教师借助这些手段,把知识“串珠成线,环套成链”,学生也就在不断的反复中,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 知识转化之法
知识结构的掌握终是与正确的思维方法密切联系着的。因为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由已知导向新知,最后使学生融会贯通,化解创新。例如“道”在《新华字典》上有十一种用法,如果把它们一个个孤立起来记忆就极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构这个角度去掌握,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成三种用法:其一作名词用,表方向、途径、方法等;其二作动词用,表示道贺、道喜等;其三作量词用,表示一道题、一道河、一道门等。这就使学生的知识既得到了转化,也在时间较少的情况下掌握了较多的知识。
四、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人类社会交流交际的工具,自身就带有开放的性质。因此,这一门基础工具,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其教育与教学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的功能。
教师要把语文教育与教学放在广阔的实践基础上,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参与多方位的实践。这个实践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扩展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语文教育的网络,为学生提供锻炼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还要组织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默写古诗比赛、手抄报评比、作文命题比赛等,把竞争机制引进语文学习,使学生常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能力。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通渭县李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