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备活动从“全”“新”谈起

2012-04-29于素梅

体育教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眼保健操体育课师生

于素梅

每节体育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也无论是运动技术学习课还是身体素质锻炼课,都会在准备部分安排一定量和形式的准备活动。但如何使准备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呢?实际上把握好“全”与“新”,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全”:考虑周全

准备活动安排什么内容、占用多长时间、采取何种方式、如何把握强度、师生如何互动、安全隐患如何规避、活动效果如何评判?等诸多问题都是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和积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但现实中却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1.内容:“因需取舍”

准备活动安排什么内容?哪些内容是必须有的?哪些内容是可以有的?哪些内容是不能有的?既要看学生的情况、场地器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主教材内容特点、难易度、单元课次等综合确定。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因需取舍”。例如,主教材是短跑,准备活动除全身性以外,还需要将腿部肌肉、韧带、关节等充分拉伸。

2.时间:“相对稳定”

准备活动需要安排多长时间?实际上这一问题,不应该再作为讨论的内容。因为,对于中小学体育课来讲,一节完整的课分别是45和40分钟长的时间,假如一节课的结构是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话,准备部分需要8—10分钟的时间,除去课的开始的常规1-2分钟时间,剩余的就是需要用于做准备活动的时间。但实际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常态课准备活动有忽长忽短的不稳定现象。如有的准备部分在5分钟内草草结束;有的准备部分远远超过了10分钟等。这两种现象,都难以保证准备活动效果恰到好处。因此,准备活动时间需相对稳定。

3.组织:“时常变换”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该如何组织?从组织者来讲,是教师独立组织、师生共同组织,还是让学生尝试性组织?从队形来看,是横队、纵队、圆形队、半圆形队,还是自由分散站立?从器材来看,是有器材的还是徒手的?从新颖度上来看,是长期不变的,还是有自主创新的?等以上问题固然都会有相对比较一致的答案,准备活动需要形式新颖,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否则,长期不变的准备活动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强度:“大小适中”

准备活动安排多大强度?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关系到是否能为基本部分发挥有效作用,还涉及到能否避免运动损伤,即安全保障问题。因此,准备活动强度的控制也需要恰到好处。过小的达不到为基本部分充分做好准备的目的;过大又容易过早出现疲劳,影响基本部分主教材学习的质量。当然,强度的控制需要与主教材内容相匹配,从学生的主观感觉上应达到筋骨舒展、微微出汗为度,尽量避免出现在准备活动期间,学生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5.师生:“共同参与”

准备活动实际上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实际课堂中并非完全如此。有时会出现,任课教师吹哨集合,随后让学生围绕操场跑上两圈,教师自己却原地不动,究竟是不愿随学生一起跑还是不该跑呢?或许是老师懒得跑,更有甚者,有极个别老师安排学生跑圈的时候,趁机蹲在篮球架下面抽烟消遣。这一案例尽管有些极端,但说明体育课堂上的极其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以及类似的情况都应极力避免再度发生。还有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只喊口令,除了示范一下活动操以外,几乎在学生做操和压拉韧带过程中,教师都不参与其中。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那么,准备活动也应如此,师生共同参与做准备活动应该成为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常态,否则,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出现运动损伤也不可避免。

6.安全:“具体落实”

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都仅发生在基本部分,在课的准备部分依然需要加强防范。但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高度重视这一防范工作,有防范意识的也并非都能把握如何防范。有的在准备活动过程中一字不提安全措施,有的也只是做了“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广而泛的“提醒”而并没有具体落实。这样的安全提示很难起到规避作用。因此,在准备活动之前,教师就应该充分的考虑,所安排准备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假如存在某种安全隐患,应及早做出调整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在运动中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少说“注意安全”,多讲与做“如何注意安全”的措施,只有安全措施具体了,准备活动才能安全有效。

7.效果:“及时评判”

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在准备活动环节会注意到效果的评判。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评判准备活动的效果?该如何评判?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很显然需要考虑:准备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未达目的的准备活动对基本部分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或准备活动未做充分,或准备活动量过大等都会如此。通过观察,一旦存在此现象,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基本部分的学习安全顺利。假如说任课教师能够在准备活动期间也积极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或指挥者的话,会有利于准确判断准备活动的效果。判断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可以采取观察法和体验法进行判断,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提高判断意识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关于准备活动还有一些需要考虑的环节,如出现非损伤性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例如,天气突然有变化、学生在活动中偷懒等都不可忽视。教师应加强关注,并提高灵动性,以妥善解决,合理安排。

二、“新”:贵在变化

一提到“新”,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太多的歧义,但并非都能充分理解“新”的内涵或对“新”的要求。就准备活动而言,该如何体现其“新”呢?关键是在“变化”,发生了哪方面的“变化”?

1.新在“观念的变化”

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创新,首先应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有创新的行动,也才能够见到创新的成效。“观念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培养途径很多,诸如认真解读课改所提出的创新要求,查阅并分析准备活动创新设计实例,深度观察有创新的准备活动实施过程等。要想在观念上发生变化,还需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才有可能在行动上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新在“内容的变化”

准备活动的内容确实需要周全考虑,但内容的变化更不容忽视。变与不变的内容在活动效果上会大相径庭。但变的前提是要把握好内容变化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有可能会南辕北辙。但也不能一味求变,要考虑为什么变?哪该变?如何变?如有节观摩课,准备活动内容选择了“眼保健操”,看似让人眼前一亮,但随后会带来诸多思考:为什么要选择眼保健操?也就是说,首先会对选择该套操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其次就会继续分析,眼保健操在这节课上要发挥什么作用?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所选眼保健操与本节课基本部分主教材内容的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结果判断,内容选择发生了错误,不能为变而变。

3.新在“形式的变化”

准备活动为了实现有创新意识,在形式上需要有所变化,不能总是用一种固定的形式组织该项活动。例如,以前在徒手操活动中,总是教师一人喊节拍,学生跟着做,这样时间久了,或许学生做操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假如能够和学生交替喊节拍,或有学生自己边做边喊节拍,或师生同步一起喊节拍等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老师喊1、2,学生可以喊3、4;教师再接着喊5、6,学生喊7、8等等。学生由只做不喊,到边喊边做,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效果上也会有所凸显。

除此之外,准备活动的结构也可以有所变化,准备活动的要求也可以有所拓展和更新,如在扩胸运动原有要求“用力后振”的基础上,可以加大难度,要求手腕内扣,两臂端平,用力后振等,这样还可以同时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

三、结束语

准备活动看似时间短,但任务重,需要全面考虑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组织、安全、强度、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具体操作策略。在此基础上,在创新意识引领下,为追求更高的目标,适当从内容上、形式上等方面体现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准备活动的质量,更好地为基本部分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眼保健操体育课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育课
眼保健操要会用、善用
眼睛要做操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麻辣师生
声东击西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