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井区如何提升独立作战能力
2012-04-29郝生亮邓志喜张娟
郝生亮 邓志喜 张娟
摘 要:众所周知,采油单位都有生产区域跨度大、点多线长的特点,井区作为采油单位最重要的生产环节,既是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发展举措的落脚点。近年来,采油三厂伴随着产量的步步攀升,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这也就更需要一个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井区作为大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采油井区独立作战能力 长庆油田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8-02
一、井区独立作战能力的含义
独立作战能力,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军事术语,用来说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其基本思路是按照“优化机制、综合配套、独立运行”的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理,采取简序放权,强化责任,增强自主管理能力等方式,通过实施加强基础建设、转变管理方式、提升队伍素质等措施,充分激发广大基层管理者的“六自”能力和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拓宽拓深企业活力的源泉,以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培育独立作战能力是以基层单位良好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基础,以全面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为基本目标,以自觉、积极、创造性地、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内容,各单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实现原油生产自行组织、业绩目标自觉完成、工作难题自动解决、队伍管理自我进行、规章纪律自相约束、分配激励自主决定。
二、井区提升独立作战能力的必要性
2008年务虚会找到了长庆油田5000万吨“上得去”的现实通道,而2011年务虚会则明确了5000万吨“稳得住、管得好、可持续”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长庆油田大发展的新阶段,采油三厂跨入“冲刺500万”的新征程中,各个采油作业区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发展的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每一位长庆油田人,从自身做起,立足岗位,提高执行力,而作为采油井区,则需要不断提高独立作战能力,以小单元的发展进步,增强全作业区、全厂、全长庆油田的发展动力。
三、井区如何提升独立作战能力
1.提升井区产量自主监控的能力。采油单位的天职是拿油,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单位工作的终极指标。因此,产量自主监控的能力是井区独立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井区产量自主监控的核心是:以原油产量为核心,通过建立产量问责和班班清制度,强化员工产量意识,提高产量波动分析反应能力,全面推动班站产量监控能力。
井区、站点通过对每班总产液量进行监控和分析,发现产量波动异常,当班产液量波动5%或以上时,即及时落实波动原因,向下追踪到相关站点直至井组,向上及时汇报至采油作业区。通过将分析波动原因、现场录取生产资料及采取应对措施报技术管理室,为油藏动态监控奠定基础。
2.提升井区独立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介于地域距离、道路状况等因素影响,采油井区在遇到洪汛、停电、冻堵等风险时必须具备独立、迅速、准确解决困难,恢复生产的能力。
防御性生产组织是抵御生产风险的根本。按照“只有提前、才能按时,只有超产、才能完成,只有管好、才能建好”的三维生产管理理念,对于全年工作,提前行动,每年年初就根据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将电力春检、防洪防汛、冬防保温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运行大表,减少重复性工作,并将具体工作量进行细化和落实,分阶段、分步骤组织检修。对于每天工作,按照“一日之计在于昨晚”的思路,每天傍晚召开井区干部碰头会,对当日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对第二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防御性生产组织替代盲目性和应对性生产组织给生产带来的风险。
高度负责的团队是抵御生产风险的核心。鉴于影响原油生产管理的因素多种多样且存在不确定性,井区管理团队在生产管理中更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定期对井区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对下一周期井区生产活动准确掌握,同时始终要树立超前意识,抢先半步发现影响生产管理的不利因素并加以控制和修正,将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或事中监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抵御生产风险的基础。设备运行、生产物资储备、油区治安环境等都是保障生产平稳运行的重要环节。井区按照生产季节、阶段重点工作、油区形势等提早做好物资的上报和储备工作、设备维护检修和夜查防范等工作,确保生产的连贯性。
3.提升井区自主管理执行标准的能力。井区作为作业区与井站的桥梁,既是生产指令上传下达的纽带,也是管理措施落实的落脚点,井区能否实施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也是作业区能否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体现。
以互动互敬互谅,营造井区自主管理的和谐氛围。井区首先强调员工与员工、站长与站员、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三个层面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为实施产量自控管理开辟通道。同时,着力宣讲井区自主、班站自管和员工自律之间关系,以及管理层、班站长、员工在自控管理中各自责任。以定人定岗定责提高班站自管的主动意识。定人定岗定责,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员流动频繁给班站管理带来的流程不熟悉、不愿承担责任的不良现象,为班站技术培训、人员管理提供可能,员工也将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起对站点“家”的感觉,主动投入设备维护保养、安全隐患治理中。以自学自警自保,实现员工执行标准目标。通过将“目标、态度、心态、执行、学习、细节、责任”和标准化操作学习执行相结合,引导员工主动学习、执行标准化操作,提高规避安全风险的警惕性,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增强应付突发事件和保证生产正常平稳运行的能力,最终以员工主动执行标准推动井区自主管理水平提升。
4.提升井区辩风识险保障安全的能力,借鉴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安全生产是各个行业的共同需要,远至杜邦安全文化,近至虎狼峁作业区柳三转井区采油班站危险源显现化三分管理,都对井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直接借鉴、使用的经验。
提升员工标准化操作执行力。人的操作控制是提升安全水平的主要途径,员工可以在不断学习标准化操作的同时提高对生产活动中风险源点识别、消减的能力。井区的工作是通过氛围熏陶、文化激励、警示教育、会议学习、观念引导、实战演练等手段逐步使员工“安全标准入心、安全规范入脑、安全操作入行”,进而提高保障个人、岗位安全的能力。
营造全员参与查找隐患的氛围。在生产过程中,危险源无处不在,发现危险源是治理的基础,也是保障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全员参与查找隐患尤为关键。井区应组织全员从日常操作细小环节和危险因素、设备的安全性能、现场的安全设施、应急设施、生活场所等方面入手,对照标准作业程序,广泛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活动,并及时将各班组查找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收集、分类、汇总,通过全员参与查找推动全员治理,进而推动全员安全。
5.提升井区独立节约成本的能力。采油作业区的成本消耗75%以上都发生在井区,采油井区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作业区成本控制的方向。按照“经营向生产渗透,生产向经营延伸”的理念,井区成本控制节点在人,控制方式是构筑以优化材料、电力、井下作业等重点费用管理为基础,以实物工作量、定额标准为纽带,以生产每一个节点、岗位每一位员工为网络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
核定标准,分解目标。井区首先对正常工况下现场定点测试不同时段物的消耗量,在核实责任单元实物工作量的基础上,采取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标准消耗量,根据标准消耗量,确定相应的预算定额和标准后,分解成本目标,落实到人。并通过执行,对比预算指标和实际发生费用,检验定额标准的准确程度,不断进行核定调整。最终调整到适应井区实际生产的标准值,做到目标分解合理可行。
精细管理,主动降本增效。井区日常材料消耗是成本发生的主要来源,逐井站核实井站计量系统、照明系统、热力系统、消防系统、外输系统、注水系统、劳保用品的实物消耗量,确定可行的消耗定额,才能促使员工主动地投入到节本降耗中。也只有员工主动关心生产,成本意识增强,遇到问题不再“等靠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按照标准程序操作,细心查找节超原因,寻找降本增效措施,才能推动标准管理体系应用。
6.提升井区自主培训的能力。作为生产最直接的执行者,员工的技能水平关系到原油生产是否能平稳、安全运行,也是井区管理水平能否提升、能否取得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井区自主培训体系,可以提高员工学习主动性、提高井区整体水平上台阶。
明确井区培训的优点。较作业区专业培训,井区培训可以通过在日常操作中发现个人技能水平差异,并根据差异建立培训计划,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培训;由于井区人员集中,培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培训更易完成,效果检验也可以随时完成。
建立班站长负责制的井区培训考核体系。在井区班站之间建立以班站长负责为核心的培训考核机制,以作业区、井区培训大纲或培训教材为基础,以旬度或半月度为周期进行考核排名,对考核优良或排名靠前班站的班站长实施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或排名靠后班站的班站长进行处罚,以此来激励班站长强化日常培训的积极性。
实施日常培训与集中培训结合。培训中,井区根据培训计划定期培训,一方面结合生产开展工艺流程、设备保养、风险辨识、标准化操作等方面的说、练、教、考、纠活动;另一方面还可随时开展一个人或班组集体的每日一练、每班一问、每人一题等岗位练兵活动,将培训融入到日常生产中。
完成全员互动式培训。师徒帮带是井区培训的一项法宝。井区在延伸这一法宝的同时还可以采取由井区技师、技术娴熟的老师傅、技术能手讲课;开办小课堂;围绕井区日常生产中较普遍的难题开展小攻关;员工自我讲述操作心得的经验分享;建立班站生产难题攻克档案等,来不断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并最终实现培训目标。
井区独立作战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也是井区必备的能力,以上措施还需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希琴.从超支大户到节余大户.中国石油报,2008.12.11
2.王瑞华.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大庆石油学院博士论文,2010.1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 宁夏银川 75000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