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012-04-29白洪
白洪
摘 要:文章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67-02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进入2012年,在稳增长的政策指引下,社会各层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在稳步推进。不过,即便有这些利好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局。2012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中的资金指数为91.8点,比上季度上升了5点,为本季上升幅度最大的分项指数。从调查细项看,43%的被调查企业反馈流动资金不足,48%的被调查企业反馈融资困难,上季度这两个百分比分别为51%和52%。
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虽然有所好转,但融资的难度仍然很大,个别行业如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融资难度还在加大。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1.中小企业的定义。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各国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行业的界定都不尽相同,多数国家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界定。定性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行业地位等,定量的指标则指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我国采取较为直观、数据选取较为容易的定量指标进行划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2.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融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出台多种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服务、规范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等多项政策,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和一些新兴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与此相适应,融资方式逐步呈现多样化趋势。
但从总体来看,直接融资准入门槛过高,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仍是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除商业信用外,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也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同时,由于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经营管理不科学、信用短缺、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这影响了各大商业银行向其贷款的信心,增加了贷款难度和融资成本。一是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情况普遍存在。二是资金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资金需求扩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面向小企业的信贷总量扩容有限,使得资金供需之间的缺口扩大。三是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自身财务不规范,信用记录缺失;银行通过第三方获得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成本高。四是融资渠道窄。目前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小,对信贷的依赖度过大,90%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原因。
1.内部因素。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从企业负债与赢利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整体赢利能力低下。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及其融资需求的特点决定了其先天的融资劣势,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少、频次多、要求急,使银行成本与潜在收益不对称,从而降低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其次是一些中小企业改制不规范,产权不明晰。近年来,中小企业纷纷改制,但大量中小企业的改制流于形式。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其组织结构不明晰和法人责任不明确的特点增加了银行获取调查资料和监督、审核的难度。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中小企业做过资信评级的不足一半,因此银行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要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于风险考虑,影响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外部环境。经济和法律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我国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少且发育不完善,加之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对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设置了很高的进入门槛,虽然2004年5月27日在深交所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板块,但只能解决少数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且规模由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决定,我国创业板块于2009年10月30日才上市(截止目前才145家上市企业),还很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概率大大降低。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国内证券市场进入门槛和成本过高,使得中小企业被排斥在证券市场之外;保险和投资基金无法直接向中小企业投资。
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征信系统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关系到市场能否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同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这使得企业失信成本低,社会缺乏稳固的诚信基础,又使得在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了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企业有好的信誉也没有相关的机制可以证明。
滞后的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使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直接融资渠道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所有制性质的价值判断依然存在,而我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主要以大企业、大项目、大资金需求为工作对象和重点,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均较少考虑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目前,我国的中小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他们向中小企业贷款具有优势,然而,虽然经历了多次治理整顿和资产重组,但中小银行在追求降低不良资产比例,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初衷的同时,却因为总是以政府的监督为导向而偏离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而越来越向着大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和人员素质的总水平不高也严重影响了中小银行的经营活动。
信用担保机构不完善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国内的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经营管理不完善,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足够信任,所以金融机构提高合作门槛,并提出信用担保机构预存部分保证金、全责承担代偿风险等苛刻条件,信用担保机构在银保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不平等条款”只能被动接受。另外中小企业本身资金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太规范,即使是有技术、有市场、经营状况较好,但也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才转求担保机构担保,而担保机构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手段有限和基本承担100%风险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亦不敢轻易提供担保。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1.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摆脱融资难的关键。第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既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又要努力提高经营者素质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科技民企,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着重引进高科技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规模小、经营灵活的优势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而进入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加工阶段,通过“干中学”,为长期的发展积累竞争力。第三,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增强信用意识。中小企业要遵循诚信的原则,将企业遵纪守法的行为和信用状况适时向业内公布,保证按期如数偿还贷款,坚决制止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
2.应建立与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相配套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要依法规范中小企业行为,把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的具体规定、具体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中小企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对融资双方的权利保护。
3.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发挥央行对中小企业的调控作用。央行可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适度放宽对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有效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并调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7月29日,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改变以往“贷大、贷长”的倾向,加大了对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同时,金融机构要简化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并允许其在有限的额度内的自主审查发放贷款。二是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建立,鼓励其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的基础上,积极有效的开展业务。担保机构要建立起资本金的补充机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三是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资金短缺的难关。政府应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通过费改税、提高征税起征点、税收减免等措施提供优惠政策,并为其进行科研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政府还可以向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在中小企业增强自身的实力后,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市场上融资。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既要中小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又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加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府、银行、企业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握外部制约因素,适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则会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邵忍丽.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经营与管理,2009(03)
2.刘斌.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4)
3.崔燕.略论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4)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改委行政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3)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