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医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2-04-29易丹,孙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模式

易丹,孙涛

摘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校-医合作”模式的探讨有利于迅速有效地解决队伍建设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文章在简要回顾了有关队伍建设和教育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发展“校-医合作”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文章对该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内容进行了重点挖掘,并指出确保“校-医合作”模式内部的平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校-医合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有关“校医结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认为,有些心理危机如精神分裂症需要相应医院的介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他强调,在寻求医院协助时,要避免走上纯医学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这是对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必要性、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种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机干预之外的合作领域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发展“校—医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校—医合作”模式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发展性问题的教育、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咨询和心理障碍性问题的治疗三大职责,这就需要教育者具备思政教育、心理学、精神医学等背景。如果用西方成熟的从业标准要求我国的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是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必须取得硕士或博士学历,显然是不现实的。结合我国国情,只有尝试将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集中到一个教育队伍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才能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职责。据屈正良等人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表明,专兼职教师队伍中有66.67%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14.38%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只有9.15%具有医学背景。而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经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首要原因,其中主要的就是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对此若缺乏及时、专业的医学鉴定和治疗,只能贻误病情,酿成恶果。同时,对广大师生进行精神疾病识别和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也都需要精神医学背景的人员参与。当然,如果直接采用精神科医生作为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来说又存在人员编制等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美国一流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其医疗化趋向也日益明显,既表征了该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合作性,也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同其他机构(如医疗机构)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校—医合作”模式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美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由专业员工(professional staff)和支持员工(support staff)组成。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功能由专业员工完成,一般包括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st)、咨询员(counselor)、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精神科护士(psych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注册临床社会工作者(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实习生(Predoctoral Fellow,Postdoc fellow,他们尚没有资格证书,必需在有督导的条件下提供咨询服务);支持员工指前台接待和后台服务工作人员,他们要有心理咨询专业基本训练。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内部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从而确保了为大学生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诸如此类的人员构成为我国高校将相关专业的医生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从业队伍中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存在合作的基础。尽管二者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单位性质、工作目的、功能特征等根本点上看是一致的。我国高等学校和精神卫生医院大都属于事业单位,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等特征。所以“医—校合作”模式的发展具有可能性。

四、“校—医合作”模式的含义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医合作”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或概念。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以现有多元、立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活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遵循高校为主、医院为辅的原则,实现高校与专业医院合作、教师与专业医生合作,从而迅速有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问题,并最终达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稳定和谐、社会资源整合等最终目标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五、“校—医合作”模式的特点

“校—医合作”模式是以现有多元、立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以大学生个体为服务对象,同样也不忽略整个群体;不仅防治心理疾病,同样也促进心理发展;不仅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同样也不放松日常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不仅尝试学校与专业医院的合作,同时也要立足高校自身内部的发展;不仅引入专业医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同样也不停止对高校已有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校—医合作”模式直接将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作为兼职人员纳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通常,高校只在必要时向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转介,医生只负责对转介来的学生作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的专业医生,不仅可提供专业可靠的医学诊断和治疗,还能更多地会面向大众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参与专业知识的宣传,与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合作,对他们开展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校—医合作”模式以高校为主、医院为辅,以教师为主,医生为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理念、制度、内容、原则、程序等都应由学校进行总体把握,专业医生则以专业知识和技能配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六、“校—医合作”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

心理危机干预。当学生被发现处于心理危机中,需要由同学、班主任陪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组织协调下,由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在校内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或者精神疾病的鉴定和诊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以此结果为依据,结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分别针对院系、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提出处理意见。例如,要求院系加强监护,保证当事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求学生本人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生治疗等。当此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申请返校学习时,仍由首诊的专业医生进行重新评估和鉴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则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例如,能否复学、是否需要定期复查、是否需要家长陪读等。“校—医合作”模式下的心理危机干预确保了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学鉴定,缓解了抵触、恐惧情绪;确保了学校可以获得更为科学严谨的处理依据,能更为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心理咨询。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人员,按照学校统一的咨询安排,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为来访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由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擅长的咨询领域不同,因此在来访学生进行预约时,结合学生的咨询问题进行分流。如严重的身心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等,最好由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常见的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可以由更为熟悉学校和学生状况的老师负责接待。同时,若高校教师在咨询中发现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需要进行医学治疗时,可以及时地转介给专业医生。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面向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除了心理常识的普及、常见心理困惑的解决,心理疾病的预防、识别和初步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实施者不仅需要心理学的教育背景,医学背景的心理医生也是非常合适的。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也可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见习或实习,增加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技能,以提升为高校学生服务的水平。

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服务、管理,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任务。由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往往在对某一个案、群体、现象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心理和生理因素,需要涉及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例如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那么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纳入到一个科研团队中,将会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

七、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任何一项合作领域中,“校—医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明确学校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毕竟,高校的服务对象是绝大多数属于正常范围的大学生,而专业医生的服务对象一般限定为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心理疾病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实现广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潜能的发掘。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到“校”、“医”二者的平衡,如何做到教育与医疗二者的平衡,如何做到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平衡,这将是“校—医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继续探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卢爱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91.

[2]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5,336.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重在建设 立足教育 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5):7-8.

[4]吴捷.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1,2(1):394-396.

[5]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5-129.

[6]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100):62-65.

[7]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5.

[8]朴素艳.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教育模式[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49-50.

[9]李雄鹰,王进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建构[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1):83-85.

[10]张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主体模式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43):75-76.

[11]孟祥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0,(5):74.

[12]崔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五三模式”的研究[J].华章,2010,(17):77,79.

[13]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88):34-38.

[14]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2):50-5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002)

作者简介:易丹(1982-),女,心理学硕士,讲师,长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孙涛(1969-),男,副研究员,长江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青年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模式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