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的探索
2012-04-29王昕
王昕
摘要:高校离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随着老干部结构状况的变化,离休干部普遍进入了“双高期”,管理与服务工作随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针对高校离休干部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在如何做好高校离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4-03
离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上世纪80年代起,党和国家陆续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落实离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高校的离休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在精神层面有着特殊的追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与服务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等院校的离退休老干部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退休干部在增多,离休干部在减少且整体进入高年龄期和高发病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离休干部工作遇到了新情况和问题,虽然离休干部的数量只减不增,但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却与日俱增。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亟待老干部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离休干部的现状及特点
(一)健康状况堪忧,精神压力大
离休干部进入高龄,身体器官功能日渐衰退,身患多种疾病的人员增多。离休干部均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些进入高发病期,有的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一些离休干部已经不能参加社会活动,有的人已经长期卧床,基本与外界隔绝。人到老年,许多事情都力不从心,心理状况、思维功能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他们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都在衰退。常常表现为:一是情绪压抑,表现为喜静、孤僻、喜怒无常、固执、敏感、悲观,少数人性格极度异常;二是孤独感,因为人际交往减少,小辈又无法长时间陪在身边,因此老人常常会出现孤单、失落的情绪,经常感叹晚景凄凉;三是心情焦虑,这是离休老干部在精神和心理上所表现出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尤其是体弱多病的离休老干部,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遇到突发事件无人救援,甚至惧怕死亡等原因产生了焦虑情绪[1]。研究表明,“空巢”、丧偶、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较于夫妻同住、子女同住的老人要更差一些[2]。
(二)文化层次较高,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高等学校是人才济济、知识密集的地方。高校的离休干部,在教学、科研或管理岗位上奋斗了数十年,有相当一部分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离休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他们基本上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有较好的医疗保障,生活已经超越温饱,近于小康。因此,高校离休干部基本上不再满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而是希望追求高雅的文化生活,进入精神生活的较高层次。离休后,他们培养了良好的兴趣,例如看书读报、书法绘画、养鱼养花、保健健身、参加文娱活动等。
(三)关心时政,政策水平较高
离休干部经历革命战争的洗礼,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他们离休后仍保持坚定的党性观念,主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注国家大事,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无论国际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他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敢于与恶势力斗争,是我们党的最坚定的拥护者、重要的政治骨干。他们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乐于建言献策,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提出的意见针对性强,有较高的敏锐性和责任感。
(四)对组织有一定的依赖心理,群体归属意识较强
离休干部的政治觉悟高,组织性纪律性极强。他们多年来听从组织的安排,学习、就业、甚至是结婚都服从组织安排。与年龄相对小一些的退休教职工相比,离休干部明显更习惯于依靠组织。有事愿意找组织谈,有困难也愿意找组织解决,个别老同志遇到事情即使可以靠自己或靠儿女解决还是习惯于找组织。离休干部从领导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和权力一下子都不再拥有,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失落感。由于高校人事上的交流更替,很多离休干部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年轻同志都不认识或不熟悉,难免会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冷遇”,感叹人走茶凉。他们的内心很渴望得到原单位的关心与尊重。因此离休干部渴望融入组织,期盼参加一些单位组织的集体性活动。
(五)参与意识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离休干部是高校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功臣,是培养人才、振兴科技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离岗后,他们仍然关心着学校的各项事业,积极建言献策。虽然说离开了岗位,但他们依然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只要有精力、有能力、有时间的老同志都愿意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经验和威望优势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例如:在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里做学生思想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授课;在社区里担任政治宣讲师、邻里关系调解师;参加文艺社团,参与演出、比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甚至做好事帮助他人等,都体现了高校离休干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他们在参与这些事情当中,感受了快乐,体现了价值,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加强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的思路和对策
(一)统一思想,深化对离休干部工作的认识
离休干部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和爱护他们就是尊重我们党的历史,爱护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离休干部工作是高校党委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重视是做好离休干部工作的根本保证。学校各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离休工作,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认真执行党中央制定的离休干部的一系列政策,落实好离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重视离休人员对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诉求,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虽然离休干部的人数只增不减,但不容忽视的是,健在的老同志的身体和思维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多的事情觉得力不能及。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老同志的需要。面对高龄老人,工作的重心应由管理向服务倾斜。在条件不允许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截至2011年年底,学校共有离休干部177位,绝大多数都不会上网或使用手机短信。学校一旦有事情发布通知,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在校园以及家属区的宣传栏张贴通知;二是由工作人员打电话逐一通知。以上两种方式会出现覆盖性差、时效性差等问题。如一些居住分散的老同志以及常年不出门活动的老同志靠自己无法获知消息;打电话时需要放慢语速,逐字逐句,经常需要重复数次。因此,紧急通知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达出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离休干部联络网,根据离休干部的居住地址、党支部分编、原单位、平时交往等情况,将他们分为十几个联络小组,选择三十多位相对年轻、身体好、思维清晰,热心肠的老同志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负责通知事情。这样以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老同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加强了许多,彼此更加关心,消除了晚年的孤寂感。
(三)增加管理与服务途径,拓宽工作渠道
中组部2008年10号文件中提到“拓宽服务渠道,创新养老方式。要在保持原管理关系、服务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加强协调沟通,充分利用部门系统、街道、社区资源,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在高校保持原有服务关系、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更好的条件。高校内部也应当充分利用青年学生资源,鼓励有爱心的大学成立助老志愿者服务队,登门为学校的“空巢”、独居、长期卧床、失能等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进行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并且形成长效机制,定期交流,并在校内外媒体上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老同志所在二级单位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多走访、多亲近、多交流,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尊重理解和精神慰藉。学校可与社区居委会建立协作联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采取无偿或低偿相结的方式进行集中服务、上门服务。与医院或敬老院建立联系制度,共同做好老干部的救治、安抚工作,解决老人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例如,开设老年人看病买药窗口、家庭病房等业务。
(四)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活动质量
高校的离休干部中,绝大部分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也就成了当前老干部最大、最迫切的需求。据了解,目前高校离休干部的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定期开会通报信息,二是党支部活动,三是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老同志们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不但可以走出户外,还可以和老朋友、老同事见面交流。带领八九十岁的老人活动,安全性是最让工作人员担心的事情,尤其是春游、徒步走这样的户外活动。策划他们的活动,一是强度不能大,二是时间不能长。为了降低活动的风险,可以适当地将户外活动变为室内的活动。比如举办“聊天会”,为他们提供场地、茶水、小食品,大家以座谈的形式,随便聊聊天。也可以举办主题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会、红歌会、看电影、看养生保健讲座、看重大会议讲话等。这样做既满足了老同志们参加活动的迫切需求,又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排解内心孤独的机会,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思想,而且活动的安全性也有保障。
(五)搭建平台,发挥离休干部作用
充分发挥离休干部的作用是党的号召和政策要求。适时、适度地组织离休干部发挥余热是做好高校老干部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的离休干部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政治水平较高。高校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老同志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结合他们的志趣爱好,为他们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例如,参加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可发挥他们威望高、经验丰富的优势,鼓励他们在社区建设、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对老有所为方面表现突出的老同志,还要给予表彰和宣传。总之,高校的离休干部是宝贵的智力资源,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对学校、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离休干部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新时期,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具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老干部工作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和保障。首先,应增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优良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用心服务、乐于奉献的思想作风;其次,应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服务技能。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参观,通过考试、竞赛、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促进工作人员全面提升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迈进;最后,应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老干部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能干活、会干活、巧干活应是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新形势下工作人员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也要勤于思考,创新服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老同志满意,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结语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年,还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的历史环境,我们必须胸怀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老干部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意识,使离休干部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孙颖欣,常俐.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2006.
[2]白高云.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问题研究——以东营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