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新闻中直接引语的介入途径

2012-04-29胡蝶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

胡蝶

【摘要】在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给读者的印象极少像间接引语那样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报道者也可以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巧妙处理成功介入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报道目的。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汉新闻语篇为例,探讨直接引语常见的介入途径。

【关键词】英汉新闻 直接引语 转述动词 转述内容 消息来源

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Fishman(1980:92)指出“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直接引语看似直接引用原话,常使读者产生“直接引语极具真实性、客观性”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报道者也可以从各个方面成功介入,引导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倾向。

一、转述动词及修饰词

转述动词是报道者在转述引语时用来连接说话者和引语的动词。转述动词构成转述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Geis (1987:91)指出:报道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修饰文章语言,他可以通过描述说话者说出原话语的方式来对转述引语加以润色。Geis还根据转述动词所引起的感情色彩将其分为积极(positive)转述动词,如:detail,advertise,reaffirm等;消极(negative)转述动词,如:slash,plead,crack等。转述动词的多元选择在间接引语中比较常见,因为在间接引语中,转述者具有语言转述的操控权。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直接引语引用原话,较间接引语的介入程度要小得多,但报道者仍可通过对转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选择实现其转述目的。

例1:正当周丽手足无措的时候,恰好被刚从怀家沟村回来的刘峙清撞见,刘峙清关心地询问:“丫头,大家都下去了,你咋还没走啊?”……

例1中转述动词分别是“询问”、“说”。此处的“询问”在语气上,比“问”字更具有“关注”的色彩,还带有急切想知道结果的感觉,且加上修饰词“关心地”,更是增强了语言效果,把“刘峙清”帮助工作伙伴的热心表现地淋漓尽致。

例2:He asserted that “in certain situations we will have to rely on ourselves and even on ourselves alone.Theres nothing new in that.”

材料中将直接引语自然地嵌入到转述动词“assert”引导的从句中。直接引语受到“assert”带有的感情色彩的影响也带有了感情倾向。在Gei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中,“assert”属于“积极的”转述动词,这有助于树立消息来源“谨慎、镇定、坚强或成功者的形象”。

二、转述内容

由于新闻篇幅限制以及转述目的的需要,报道者在转述原话语时并不会全部转述,他会适当选取原话语的重点来进行转述。选取原话语的多少以及与原话语保持一致的程度也会影响转述效果。

例3:(1)Putin derides ‘leaderless opposition movement

“They have no united program, clear ways of reaching their aims…”Putin said….(China Daily, Dec. 28, 2011 )

(2)Key Putin political aide is reassigned

“They have neither a common program nor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methods to reach their goals …”Putin told a coordinating meeting…

例3分别出自2011年12月28日的两种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文段在对直接引语的引用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可能源于报道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但正是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M. Baynham (1996)指出直接引语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独具特色的宣言,它是处理引语与原话语关系的修辞手段”,它看似客观,其实是报道者根据说话者的原话加以改编后再写入报道的,在加工改编的过程中,报道者的个人观点会有意无意的掺杂进去。此种类型的直接引语为报道者介入文章提供了一种隐蔽的途径。

三、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被转述话语的来源。将新闻语篇的消息来源分为三类:(A)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B)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C)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将明确的消息来源展现出来。有时,报道者并不会明确的交代某些消息来源,尤其是在政治新闻类的报道中。大众媒体在报道官方思想观点、政策法规时经常对其来源含糊其辞,这可能暗示着新闻发布者的赞成以及消息来源的无可争辩。有时,当消息来源范围太广,对读者并非十分重要时,报道者也可能采用(B)或(C)两种方式。

讨论消息来源还应关注消息主要来源于何处,引语主要出自何人之口。一方面,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自然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当两方或多方观点并存时,报道者更多的引用来自哪一方的话语,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报道者的立场以及报道者试图引领的舆论导向。

下表是从华盛顿邮报2011 年11月25日的报纸中选取的一篇题为“Egyptian directive risks further strife”的新闻报道,对其中直接引语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如下表:

文章主要关注了埃及军事委员会和反对派之间就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和不断发生的军事冲突之间的争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引语的消息来源更多地倾向于反对派,这似乎在暗示着报道者更加支持反对派,反对军事委员会的做法,他或许也想试图通过这种隐蔽的方式来引导读者对事件的认识。

四、自由直接引语

Leech 和Short把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定义为:把直接引语的引号或其引导句或两者一同删去之后剩下的形式。它经常用在特写或深度报道中,使得语篇产生对话性,更加真实自然,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似乎置身于话语发生的场景。

例4:“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不会有问题”

此话出自新闻特写《他与移民心贴心》的小标题位置,省略了引导句。从故事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确实说过这些话,原话与之稍有差异,是“只要你大胆开展工作,用心去做就不会有问题”。文章小标题部分使用的引语,字体要大于正文部分,可以算是精心选取的“自由直接引语”。此种方法通过一句话概括主人公自己的语言,使得其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例5:With most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calling for the ouster of the Assad regime, activists said the document falls far short of their demands for radical change.

材料中间接引语转述动词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态“said”,但在引语部分的转述动词却用的一般现在时态的第三人称单数“falls”,这实际是省略了引号的自由直接引语。根据Leech和Short的分类,转述者对自由直接引语的介入程度要小于直接引语。这使得引语代表的声音更加自由独立,好像说话者真的在跟读者对话,增强了语篇的对话性。这也使得原本好像受“间接性(said引导的宾语从句)”控制的引语凸显出自然连贯的“直接性”。报道者采用者这种方式似乎在通过间接的方式操控引语,同时又用阅读上“立体直接”的对话效果为自己的介入开脱。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汉新闻报纸中直接引语的介入途径。通过以上多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引语虽然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但报道者仍然可以通过巧妙地选择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式成功介入,引导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倾向。□

参考文献

①Baynham,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

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25:61-81. 1996

②Leech, G.N.& Short,M.N.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1981

③Geis,M.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④李曙光,《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7(6)

⑤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⑥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⑦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
倾听弱者的故事
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
2019,电视剧急需“去库存”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结构性失衡”:我国食品安全议题的消息来源与报道框架分析*
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栏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栏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以《浙江新闻联播》为例
西方媒体涉华突发事件报道消息来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