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望闻问切”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李铁民刘丹
李铁民 刘丹
【摘 要】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声音本身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只能通过“听觉”来分析和辨别学生的声音。笔者认为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所总结出来诊断疾病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与我们声乐教学天然吻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聆听、交流、接触”的方式来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声音,丰富声乐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声乐教学中定出现某种神奇的“疗效”。
【关键词】听觉;手段;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所总结出来诊断疾病的四种诊法,简称四诊法,是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声乐教学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要想更好的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声音,使学生能够发出科学的声音,就需要教师在歌唱训练中引导他们完成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准确配合,制造成歌唱的乐器。那我们声乐教师能否也像医学家扁鹊那样,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声音,去判断与发声有关的器官是否准确配合,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手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一、望
“望”在中医里是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来寻找病因。学生在声音上存在的问题,通常也可以从学生演唱过程中的神态、表情和动作上来寻找原因。如果从观察学生的外形和表情入手有效运用“望”诊,将会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声音和提高表演能力。
人的身体在发声过程中是由紧张与松弛构成的,部分肌肉和器官紧张,部分松弛。该紧张的器官和肌肉不能松弛,该松弛的则不能紧张。歌唱的面部表情应保持微笑、自然、放松的状态,嘴巴自然张开,口腔内部处于积极咬字的状态,整个面部器官处在一种比较理想的位置。如果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歌唱时,面部肌肉绷得很紧,身体僵硬处于一种紧张、不放松的状态,这将直接导致发声的效果,无法发出科学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从歌唱的吸气、口腔咬字、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存在的问题。
二、闻
“闻”在中医学中指依靠嗅觉诊病。而在声乐教学中则指的是听觉,在歌唱训练中听觉问题早就引起声乐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克林斯代特对美歌学派更新的研究表明:“古时意大利声乐大师们是通过耳朵建立四种主要技巧:打开喉咙、向前发音、嗓音的着力点和唱在气息上”。认为训练耳朵灵敏的听觉永远是练声的第一步,嗓音的反应永远是受正确听觉概念支配的。可见听觉对歌唱者的重要性。
作为声乐教师“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唱结果和对声音概念的理解,这无疑来源于教师的听觉。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当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耳朵不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有,也是瞎说,不可能有什么针对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通过自己敏锐的听觉来发现声音细微变化,从而分辨出学生每一个声音的好与坏,再根据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并通过一系列的逐步训练和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一个阶段的有效训练,改正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这其中除了把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手段之外,最重要是教师的听觉起着把握声音技巧发展方向的关键性作用。
三、问
“问”不仅是中医了解病因的一大途径,更是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声乐教学过程,是让歌唱者参与发声各个器官的肌肉受到系统、科学地训练,从而建立一个质地优良、运用自如的歌唱乐器的过程。声乐教学区别于其它器乐课、舞蹈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很直接的手把手教学。而声乐这个乐器存在于人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发出的声音都是无形的。因此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沟通是用来分析和解决声乐演唱问题,总结演唱经验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当教师解决了学生新的演唱技巧问题的时候,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总结出与之前演唱的区别,了解自身的声音好在哪里,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当学生和教师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可采用相互“问”诊方式,让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切实消除分歧,求得认识上的统一。教师对于主观意识过强,习惯于自我陶醉的学生,更要勤发问、巧发问,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及时避免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四、切
“切”是中医运用触觉体察病人的脉象来诊病。在这里所谓的“切”改为“触”可能更为准确。在声乐教学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身体上的直接接触体会;二是指思想意识上的间接接触体会。
身体上的直接接触体会是指依靠触觉感受肌肉、感受肢体动作的紧张度,发出符合要求的声音。在歌唱过程中,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掩盖在人体表皮内部的,通过对人体相关发生部位的触摸,了解和检查歌唱机能的运动是否合理,是否是最自然和放松的歌唱状态。比如在歌唱的呼吸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在教师的腰部体会气息吸入时腰部肌肉的运动和小腹扩张的感觉,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呼吸和气息支撑的感觉,将其用到自己的演唱中。
思想意识上的间接接触体会是指教师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通过想象具体画面间接的了解歌唱的动作要领,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演唱服务。比如在歌唱由低音到高音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将低音到高音歌唱时的具体动作比喻成“开弓射箭”,射箭者要想将剑射得更远,必须将弓拉的更开,这一拉弓的过程和训练低音到高音的过渡是一个道理,想要更好地控制和唱好高低音的衔接,就需要歌唱者将歌唱的状态逐渐打开,注意气息的用量和支撑。
美国著名声乐家文纳曾说过:“鉴定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两项标准是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我们声乐教师如果在实践的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我们“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的能力,这将会有效地促进我们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杰华.论声乐教师的职业听觉[J].学术评论,2009(04)
[2]清·林之翰.四诊抉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1]李铁民,男,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
[2]刘丹,女,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和儿歌弹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