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对心理咨询的思考
2012-04-29葛媛媛
葛媛媛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应将心理咨询纳入目标体系中,运用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在分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科学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3—02
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咨询机构等,导致学生问题不断。对此,笔者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思考,以保证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也受到了社会多元价值观洪流的冲击,于是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趋向于多元化,并且心理压力逐渐上升,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时,相关人员应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思想与政治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1]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将心理咨询纳入目标体系中,运用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消除学生心理问题。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1995年发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高校德育的主要构成部分。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院校重要议事日程中,构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个别咨询、学习辅导、团体训练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指导。同时,培养与提高心理咨询师资队伍水平,对其加大投入,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以多方力量来指导与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同样,国外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专业化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设立了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展现了时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2]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以弥补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
二、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高校学生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求。在指导观念与思想上,高校学生工作并未真正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管理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层次,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教育,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一些学生因对院校不满而形成埋怨等消极情绪。
第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格局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及“以服务为中心”的指导、管理、教育、服务相统一的学生工作格局;没有建立全员育人机制;未能解决好学生学业问题、就业指导问题等。
第三,高校学生工作难以适应学生心理咨询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其承受挫折能力及自理能力不高,因而期望学校提供良好校园生活环境,希望教师既能教授知识与技能,也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惑与难题。然而,在实际学生工作中,教师所提供的服务与指导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另外,还存在学生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指导方法滞后等问题,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往往疲于应付。
第四,院校不够重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度不高。尽管一些高校构建了心理咨询机构,然而缺少宣传力度,不少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甚至连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及它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一些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懂得怎样去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健康发展;有些学生误以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暴露自己缺陷的体现,怕被其他同学耻笑,而不敢进行心理咨询。这些都说明了高校学生工作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上仍缺乏力度,使学生未认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与作用。
可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院校与教师在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时,需要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配有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并强化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分工合作,以增强学生咨询意识,提高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学生工作对心理咨询的思考
(一)明确心理咨询角色定位
1.处理好心理咨询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两者均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相辅相成,但也存在一定区别。其中,思政工作侧重说服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心理咨询则强调人性,是个人价值的肯定,通过客观中立态度来发现行为原因、错误认知与解决策略。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往往相互交织与渗透。如学生工作的有关人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以心理咨询员这一角色出现,通过心理咨询技巧以及倾听等方法,来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心理特点,了解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等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双重角色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参与到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以有效补充心理咨询队伍。这不但是现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是强化与完善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并未处理好心理咨询员与其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导致学生怕影响自身利益,而不敢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其次,辅导员有着特定教育与管理角色,于是同学有所依赖与期望地找辅导员咨询,以解决难题。所以,辅导员在展开学生工作时,需兼顾心理咨询工作,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角色,落实心理咨询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分工协作
如今,不少高校在心理辅导上采取了针对性策略。如心理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咨询员。但在个别咨询时,均是通过院校工作人员转介或学生主动预约等方式展开的,因而平时和学生接触不多,对学生缺乏了解。所以,心理咨询结构与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应分工协作。如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则推荐给心理学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简单的心理障碍,辅导员可加以解决。
(二)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增强学生咨询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养,把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技能
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前,教师需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如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前,需强化如下知识的学习:普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学习“健康心理学”,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评估等工作;学习《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技术》,学会构建咨询关系,运用咨询技巧。[3]当然,教师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平时教学与生活中认识“性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注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与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展开交流与研讨,把握咨询技巧,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2.组织多种心理咨询工作,增强学生咨询意识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认识误区,所以,有关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使其明白心理咨询的作用及意义。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工作,如团体咨询、个人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书信咨询、邮箱咨询等。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精设网络心理小游戏、网络互动活动等,利用多人QQ聊天功能进行团体咨询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得到娱乐,也得到心理帮助,使其健康发展。
3.巧用心理咨询技巧,实现以人为本
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教职人员不但要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由单项劝说向双方共同解决转变,由直接帮助学生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转变。所以,不管是辅导员,还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理解学生,让学生愿意说出困惑与烦恼。另外,教师需要通过“共情”技术,体验学生内心世界,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生信任感,构建和谐咨询关系。所以,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教师应由教育模式向辅导模式转变,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有效指导与帮助。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如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教务处、高校学生会工作、家长等。同时,教师不但要重视日常管理与教育,更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更健康地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瑜玲,蒋峰华.加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几点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 曹宇巍.美国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
[3] 刘兆磊.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探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
[4] 宋敏花,王婧,顿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3):2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