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方法探讨
2012-04-29管凯
管凯
[摘 要]当代教育目标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要普及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普及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教育功能。笔者结合本校的生源实际情况,在研究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探寻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提出大学体育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8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1—02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响应时代的召唤,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走向。大学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不同层次的提高,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得到培养和进一步的升华。
一、大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各异性
学生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大部分的特征与运动能力。大学生的遗传特征与形态,使得他们的运动素质与生理机能,乃至神经类型等身心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在后天环境中得到改变和提高,这是较困难的任务。因此,笔者就针对大学生天性指标各异的特点,采取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增进健康,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是个独特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笔者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差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与技巧。在整个锻炼的过程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和耐力,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特点
一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体育教学与完全的室内课,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高校实施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体育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需要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并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通过体育课上学习的体育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健康水平、运动锻炼的状况作出科学的分析,并针对自己的健康水准,自己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锻炼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具有机体参与实践的反复性。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学生思维活动不可少,但是必须通过亲自参与机体活动的反复实践与训练,才能掌握住各种运动的动作技能和技巧,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养成。高校的基础体育科学知识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实践,逐渐转换为体育技术和体育能力,并根据自己感觉和体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锻炼方法,指导自己的锻炼,以便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机体参与是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区别的显著特点。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健康第一,不忽视运动技术教学
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已经趋于成熟,基础教育阶段打下的运动基础良好,因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需要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同时实施健康教育,切实实现“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体育活动为的是锻炼身体,但是锻炼身体需要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正确的锻炼形式和方法,学生健体强身,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准是无法得到保障的,更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二)快乐运动成为健身运动的主渠道
目前在高校中,体育课被多数的大学生视为一种负担,根本就谈不上“快乐”。体育教学艺术,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乐趣。笔者在多年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欲,借此产生运动乐趣。如对于女生的健美操的练习,笔者抓住女大学生无一不追求美的欲望,给学生播放奥运盛况,看运动员的优美身姿,激发学生想模仿的兴趣,然后配合相应的音乐让学生练习,对学生实施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
(三)“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为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用运动技能的规律指挥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在继承传统模式优点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具有科学性,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打破行政班的传统固定模式,实行分班与合班教学相结合,同时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提高体育文化含量。
(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驾齐驱
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统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自身坚固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不同能力水平差异性的洞悉,结合教材和大纲的具体要求,采用灵活的体育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愿意主动模仿。因此,在锻炼中,师生要体验到成功与成就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两者的并驾齐驱。
(五)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培养体育意识
高校大学生,在思维上已经随着学识的增多而不断得到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够从简单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体育教学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教师需要激励大学生不断进行体育训练,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培养体育能力,真正理解“健康为首”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以运动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转为着眼于每个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重视过程性衡量评价。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教育效果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需要体育教师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在正确对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引导每个学生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军平.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 毛振.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5] 余其刚,李子煊.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应体现“健康第一”的原则[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