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2012-04-29朱林
朱林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正日趋成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利率市场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政策性意见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68—04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的利率不是由政府或者央行管制,而是金融中介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确定。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被普遍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之后1997—1999年创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时放开债券市场利率,2000—2005年放开外币利率,实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管理。2007年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二是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合理引导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并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实现对实体经济的间接性宏观调控。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上看,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中央银行具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合理间接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二是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资金紧缺程度对存贷款进行自主定价;三是货币市场上存在有效的基准利率,可以作为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目前除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之外,构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其他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要求,2012年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显示出央行积极运用市场化价格工具进行调控的政策导向,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信号。
一、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就目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而言,利率市场化绝不可机械地理解为一个时点、一个事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随意地去掉存款利率管制的标签,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利率市场化是一整套内在金融机制的变迁,是一个长变量概念。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2010年国际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比较如表1所示。
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可能冲击,例如银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度依赖利差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加大,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等等。在此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市场。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如果没有上述的三项内容,就无法对人民币进行有效的定价,也不能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储备货币或者避险工具。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可以持有的储备货币,最好的流动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货币国际化一般均后于国内金融改革,美元等的国际化均建立在其国内金融改革比较彻底、国内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基础之上。国际经济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应遵循对内开放先于对外开放的路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应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多元化的产品。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国内金融产品便无法准确定价,并且可能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过程中导致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波动,对政策决定产生不利影响。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银行体系内的竞争,为国内银行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准备。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它反映了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利率市场化是为了发挥利率的价格机制,使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令资金优化配置,并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与核心依据。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各项主要的金融指标看,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格局中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货币信贷调控及监管模式调整问题
目前央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理分别采取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法,正是基于对存贷款利率走势的客观判断。在各方条件不成熟条件下,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必然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增加,进而造成货币信贷扩张,加剧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次贷危机以来,对银行业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也还是发展中的银行,部分过于严格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监管要求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创新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影响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在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之间求得一个适度平衡。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一直以来的市场不开放和利差保护原因,当前我国银行业持续呈现高盈利的状态,且经营风险低于国际水平。如果银行业没有充分的竞争,严厉的监管体系将无法派上用场,银行监管将沦为形象工程。
二、政策建议
(一)深入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
从各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历来看,基本上都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先,存贷款利率放开在后。由于初期各国的金融市场都是银行机构居主导地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对弱小,两者在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与银行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阶段各国基本上都实现了比较平稳的过渡,没有对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形成太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阶段。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均采取了渐进的方式,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美国自1973年5月取消对10万美元以上、期限长于90天的可转让存单利率上限限制开始,逐步推动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到1986年基本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经过了10多年的时间。日本的利率自由化自二十世纪70年代初放开有价证券利率开始,直到1994年才基本完成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即使从1979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自由利率CD(大额可转让存单)算起,日本的利率管制放开过程,前后历时也长达16年之久。而法国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从二十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直至1984年新的《银行法》颁布,才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经历的时间更长。从经历过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的推动,多数国家存款利率显著攀升,银行净利差下降、收益下滑,许多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一些经营不善的大型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或被兼并。在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步大幅攀升、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趋于恶化、银行呆坏账急剧增加,进而陷入金融危机的严重局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先从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开始还是先从放松贷款利率管制开始,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由点及面、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利率管制放开的范围,最后实现存贷款利率直接管制的完全放开,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动,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程度,将风险降到最低。反之,则会对一国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危害。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竞争力
随着资本压力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持续依靠信贷扩张业务的经营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加快经营转型,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从宏观层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和机制,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强化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努力拓展业务经营种类,切实提升差异化竞争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从微观层面,银行要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优化收入结构的有效途径。继续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发行,并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方面予以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首先要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工具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交叉处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保理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低价位的金融服务,提高业务竞争能力。银行创新需要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金融过度创新并非一定是好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才是可持续和有价值的。一般来说,金融创新拓展了银行服务范围,满足了新的客户需要,但也使市场和机构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交易更复杂,单个机构的风险更加容易扩散,并增加了风险识别和防控的难度,因此金融创新一定要把握风险底线,需要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的及时跟进。
(三)优化货币信贷调控和监管模式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制度因素作用,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夜之间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必要根据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放缓,尤其是投资增速的回落,信贷需求会相应减弱,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相应有所松动,流动性偏紧状况会逐步改善,银行存款来源紧张状况也将趋于缓解,作为关键步骤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可以有序渐次推进。应逐步优化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从之前以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额度管理为主要工具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先,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协调好实践与监管的关系。其次,通过建立健全“防火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第三,加强监管协调。我国实行的分业管理模式,综合经营通常涉及不同领域,导致监管交叉和盲点并存,因此,健全完善监管部门的交流机制和沟通机制刻不容缓。
(四)深入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及配套机制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具体如制度建设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一是积极稳妥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努力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成熟的债券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债券发行采取的是审批制,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注册制;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特别是衍生产品不够丰富,这些都会对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构成一定制约。二是加快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的配套机制改革。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型、间接式的货币调控模式还有待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完善,资本项下货币可兑换尚需大力向前推进,民间融资发展尚不够规范等。这些相关改革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市场化关键部位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推进效果。三是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将对银行构成四大挑战,即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转型风险。因此,伴随着银行业整体经营风险的加大,迫切需要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完善危机预防体系和危机处置体系,切实管理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罗良文,雷鹏飞.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J].经济问题 2011,(10).
[2]乔敏,苏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财政金融,2011,(9).
[3]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11,(8).
[4]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J].科学.经济.社会 2011,(3).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