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4-29张翠彬
张翠彬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重点方面。近年来,随着《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下就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转变。虽然近年来都在倡导“新课改”,教学方法在得到不断的改进,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少学校还在搞“应试”作文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把应付考试,追求高分作文为平时写作练习的主要目标。老师在考试前猜题,押题或者让学生背诵几篇精品作文,进行超负荷训练,固定写作模式让学生套用等,致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兴趣,怕写怕练,往往是奉命敷衍写几笔而已,故作文质量总上不去。
(2)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尚未掌握语言文字这一重要的交流工具,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多数教师对“指导”二字做了狭隘的理解,仅仅把它落实为作前指导,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于此,从命题到选材,从确定中心到选择写法,从开头到结尾等都作了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一言堂”、“包办到底”让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很高的投入却换来学生很少的产出,即产生了所谓的“高耗低效”的局面。
(3)作文训练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尽管教材中对每次作文的训练要求都有规定,但多数语文老师仍然对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对于如何训练,训练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不明确。因此,在训练是或毫无目标,随意教学;或高标准,超负荷训练;或在零乱的训练目标下教学,缺乏计划性,导致作文训练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在各类作文大赛如火如荼的举办和各种报刊杂志疯狂征稿的激烈气氛中,教师在作文训练时往往会用一些高难度的作文题目作为学生平时训练的命题,完全忽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如此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导致了学生作文是瞎编乱作,胡思乱想,作文毫无真实感情可言。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内容缺乏真实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对于写作存在着恐惧和厌恶的心理,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要么捏造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不曾有过的感情,要么翻开“优秀作文”参考参考。这样一种缺乏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只能是空话、假话和套话,不能做到作文“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的要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对参考作文的过于依赖会使学生的写作形式单一,模式死板,作文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造性,长时间的思维被禁锢会使得学生在创新作文方面难以得到突破。
(2)作文内容不充实,缺乏必要的材料积累。作文内容薄弱,语言平淡,只能交代事情的过程而无细致精彩的描写,喜欢用空话套话,表达能力不强,这些都是许多学生存在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方面,学生占有的写作素材少。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人生阅历不多,此外来自各方面压力和限制,使他们无法多接触、多参与到生活实践中,课业负担过重,致使课外阅读量少而窄,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语言积累。有的同学虽然也喜欢看书看报, 但对精美文句、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 只作泛泛了解,不求准确记忆,也不抄录积累,看过则丢, 看过则忘。即使积累了材料也有不少学生不会运用,不知道如何让选取,未作提炼地将拥有的素材和词句简单的堆砌,导致作文冗长累赘,中心不明确。
(3)信心不足,不敢写。据一项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从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扬,然而,从当前的情形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在作文中极少获得老师的表扬,有的差生根本没有尝到过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他们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害怕和失望心理,对学好作文缺乏信心,不敢写,害怕失败的滋味。缺乏提笔的勇气,作文练习的次数相对较少,草草了事,没有量的积累也就很难在质上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了。
三、改进作文教学的对策
(1)端正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而易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文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一味的追求高分。总之,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老师明白为什么而教,学生才会知道要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么写,才能使作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作文教学要有完整的训练过程。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有计划的让学生定时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的确定训练时的命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并对训练结果加以指导,修改和评析,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围绕训练目标反复提高。
(3)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细心观察,增加阅读量,扩大学生的视野,收集写作素材,让作文内容充实,不空洞。其次,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把平时看来、听来的精美语言抄录下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参悟,在不断地积累和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对手中的材料进行加工与运用,引导学生在作前树立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目标,让学生对写什么,怎么写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依据这个中心意图,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筛选,选准角度和层次,让学生脑中的素材为作文增色,增质。
(4)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信心。命题时尽量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作文训练的题目,让学生有话可写,有兴趣写。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多采取激励措施,比如说:分数激励,评语激励,奖品激励等方法,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让学生树立起“我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实现由害怕写、不愿写到乐意写、自觉地多写的飞跃,改变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一贯消极被动的地位,让学生喜爱作文,把写作作为一种享受。
(5)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平衡。在作文教学中要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和有效结合。这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做到作文指导的有效,又要避免“一言堂”“扶着走”让学生“奉命作文”的情况,作文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因此,不能忽视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练多写,自己反复批改,提高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同时展开,同时发展,最终实现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基于小学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怕教,学生怕学,高耗低效等不利现状,促进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努力完成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