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全面考察

2012-04-29李旭华

理论月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

李旭华

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马克思生态思想包含的内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资本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维度的考察,缺乏全面性。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理论上有助于驳斥西方学者攻击马克思忽视生态问题的谬论;在实践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全面考察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018-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时髦的话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敏锐地意识到生态问题,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态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生态思想。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学者们仅仅从自然维度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没有涉足人文生态方面,因而是片面的。从原著入手。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自然和人文: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两个维度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同时也改造自己,实现人的发展,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人和自然两个维度的相互交织和融合。马克思是从自然和人文的维度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因此,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应从自然和人文这两个维度出发。在自然维度上构成自然生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文的维度上构成人文生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生态思想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思想的统一。

(一)自然维度的马克思生态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质变换关系,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食粮,自然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人化自然。人与自然在物质变换系统中相互生成。达到平衡状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人类进入了崭新的“蒸汽时代”。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先进技术手段。一方面,资本的本性促使资产阶级毫无止境的扩大再生产,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无限扩大再生产消耗的大量原材料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决原料来源和商品倾销市场困境,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造成全球性的自然生态问题。而当时的一些西方学者却欢欣鼓舞,没有意识到自然生态的失衡问题。他们陶醉于对大自然掠夺性开发所获得的物质成果中。以至于“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言论喧嚣尘上。

马克思以锐利的眼光关注着自然生态的变化。马克思在1876年8月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了资本主义自然生态失衡导致的气候异常和引发的自然灾害。马克思说:“我们在卡尔斯巴德(这里最近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外还缺水;帖普尔河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这里,马克思以亲身感受到生态失衡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灾害,表达了马克思对生态失衡的忧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所引发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使土地日益集中在农业资本家手里,由资本家统一经营,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土地分割状态。农业资本家以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这些剩余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导致城市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马克思写道:“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量,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马克思还批判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土地掠夺性开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所取得的成就,是资产阶级对土地掠夺性开发和对劳动力掠夺性剥削的结果。农业资产阶级使用技术手段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的肥力,实质上是对土地的过度开采,将破坏土地肥力的持久性。马克思批判道:“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马克思在自然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形成其自然生态思想。

(二)人文维度的马克思生态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文生态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了”。马克思从异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批判,形成其人文生态思想。

一是人的异化。资本家和工人都缺乏幸福感。资本家成为人格化的资本,丧失人性。资本的本性要求不断实现自身的增值,无限扩张。资产阶级是资本的化身,在生产中表现为疯狂追逐超额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为达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延长工作日、改进生产技术,赤裸裸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导致资本家人格扭曲和工人生存的窘迫状态。因而,“工人和资本家同样苦恼,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二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使妇女、儿童成为劳动力的补充这一现象。批判机器大生产“不仅夺去了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的自由劳动的时间”,还导致劳动力的贬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本身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

三是人的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缺乏感情。在家庭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甚至还出现了母亲违反天性地虐待自己的子女,从而发生故意饿死和毒死的事件。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容

(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动物一样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而动物没有。人依赖于自然,并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获得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自然更适合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因而,马克思写道:“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人的生活资料和精神粮食都来源于自然界,人必须在自然界中才能进行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依赖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相统一。

(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阐述了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需要一定量的劳动剩余。一定量的劳动剩余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存在一定量的剩余劳动是必要的。“剩余劳动一般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应当始终存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是强制劳动”。此外,资本不断扩张的本性,使得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实质上与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而对自然进行野蛮开发是对立的。

只有在生产者自由结合的社会里,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以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毫无止境扩大再生产。而是以人的本身为目的的人的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将得到合理的调节,以人和自然的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的物质变换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因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础是“劳动日的缩短”,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进行合理调节。

(三)资本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生态恶化的根源。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因而资本不仅是自我保持的价值,而且同时是自我增殖的价值。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的主观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增加资本家的社会财富。因而,马克思论述到:“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

资本的无限扩张必然导致自然生态危机。资本的无限扩张的结果是无限扩大再生产,无限扩大再生产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在追求价值增殖的手段选择上没有任何顾忌,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毫不吝惜。因此,马克思写道:“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资本无节制的追求剩余价值也必然导致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无限扩大的再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剩余生产资料。因而社会可供分配的消费资料将仅仅能保持工人不被饿死,导致工人生存条件恶化。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工人分工不断细化,工人畸形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对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恶化视而不见。马克思说:“在这里我们只提一下进行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

(四)“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把实践看成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己。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因此,劳动是一种乐趣,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手段,人在劳动中应该感到快乐。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按照自身需要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使自然界变成人化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始终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限度,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质变换。“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对人文生态的关注,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自然生态进行合理调节的思想。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自然和人文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了批判。但马克思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上,批判只是揭露了问题,这不是马克思的目的。马克思的目的是通过批判进行反思,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始终隐含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系统的平衡。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物质变换过程,人与自然处于物质变换系统中。人是自然的~部分,人的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和发展所需的精神食粮都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处于不断的物质变换之中,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印记,成为人化自然。人与自然在物质变换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达到统一。人类必须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物质变化系统的平衡,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性开发。对自然的任何破坏,就是对物质变换系统平衡的打破,导致物质变换系统功能紊乱。由此产生的一切消极后果都将由人类承担,人类必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因而,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系统的平衡是实现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文生态的可续发展就是使人的各方面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成为人的统治者,资本的本性是实现自身的增值。资本的扩张本性促使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再生产,永无止境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这一方面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矛盾,导致自然生态失衡。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文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发展是人类的核心问题,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在发展中必须有合适的发展道路。否则就会导致发展困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最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异化状态就不可能扬弃,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实现,人类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可持续发展没有可能。因此,否定私有制,扬弃异化,在劳动中实现人的各方面能力是全面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成为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全面考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意义

多年来,学者们从自然生态的维度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认为,自然维度的马克思生态思想仅仅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一方面,因而是狭义意义上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实际上,马克思生态思想还包括人文维度的生态思想。在人文维度解读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目前学界几乎没有人涉足。因而,当前学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不具有全面性。从自然和人文二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生态思想有助于还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完整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驳斥攻击,澄清是非,还原真理

西方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往往存在偏差,在研究马克思的某一思想时,得出的结论也通常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受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通常也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二是他们的研究不够全面、透彻,对马克思的思想一知半解就轻易下结论。在对待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问题上也不例外。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生态不关心,主张自然就是被开发利用的对象,马克思的世界观完全是建立在技术上对自然进行极度控制的基础上。例如,特德·本顿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唯生产力论历史观。尽管他在特定的场合对生态问题表示了关切,但他在这方面提出的理论观点还首先是必须接受批判的。马克思是个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他否定所有可能会认可自然限制经济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将劳动看成是价值的源泉,从而完全否认了自然的固有价值。雷纳·格莱德在认为,马克思的基本前提是对自然进行普罗米修斯式的控制。维克托·福基斯认为马克思对世界的态度始终保有这种普罗米修斯式的劲头,一直赞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韦德·斯科尔斯基认为马克思是最虔诚的机器崇拜者。资本主义的罪恶之所以得到宽恕,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完善机器。在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是极端的现代主义者,主张唯生产力论和对自然与人性进行极端控制。

事实上,马克思根本不是唯生产力的崇拜者,而是最先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进行关注和批判的人之一。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全面解读,发现马克思不仅关注自然生态恶化问题,而且特别关切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文生态的恶化。马克思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形成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统一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上,而且指明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归宿。即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说的。而且劳动也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自然物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理论上有力驳斥西方学者攻击马克思忽视生态问题的谬论,有助于澄清是非,还原真理。

(二)实践意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烈探讨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此相对应。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困扰我国的一个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之一。这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出路。

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重视自然生态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也要重视人文生态建设,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把握生态环境的运行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建设。必须建构完善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同样,不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实践活动也将遭致失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以牺牲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否则得不偿失。

结语:生态问题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它是人的发展要求与发展困境的矛盾体现。生态问题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只是在资本主义之前这个问题并不凸显,因而被忽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使得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马克思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虽然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但马克思揭示的生态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马克思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对我们今天探索生态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有助于启发我们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责任编辑刘宏兰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
胧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白轮船》中的生态美学性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毛猿的喜剧和现代人的悲剧
乡村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生态主义情怀
电影《燃情岁月》的生态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