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与崛起

2012-04-29江融

中国摄影家 2012年9期
关键词:城市化摄影农村

江融

当城市化开始席卷中国时,不仅城市中的传统民居拆迁难以幸免,而且与城市交界的农村也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高楼大厦。这种变化十分具有象征意义,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标志,村庄、农田、集市、坟墓等各种农村场景,正在被别墅、大卖场、高尔夫球场、高速公路和墓园等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来临。如此迅速和彻底的时代变迁,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亟需加以记录和探讨,而摄影作为证据的功能,可能是艺术家对城市化进行反思的一种最合适媒介。

中国城市化刚起步不久,便有不少敏感的摄影艺术家将城市化作为其作品探讨的主题。朱岩在2002年开始创作的《沉默地带》便是其中一部较为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该系列作品中,可以从画面看到他本人站在不断扩展的城市边缘,从当时仍属于农村地带或已拆迁的空地眺望正在兴建或已建成的楼群,他孑然一身背对镜头站在那里,仿佛在回忆昔日的乡村田园风景,孩童时代的美好时光;又好像是在无声呐喊抗议城市正在侵吞大自然和乡村的田野,但在林立的高楼对比之下,他孤独的身影似乎显得很无奈。朱岩的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他个人对城市化进程的感叹,而且,也反映了许多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对城市化的心理。

几乎在同一时期,翁奋推出的《骑墙》系列摄影作品,是另一部探讨城市化的有趣作品。他大多采用一位身着学生装的清纯少女,骑在一面围墙上,背对观众眺望蓝天白云背景下的高楼大厦。如果说朱岩的《沉默地带》仍然是在农村观望远处不断逼近的城市,那么,翁奋的《骑墙》则已经是在城市临界的围墙上观看眼前的大都市。他采用充满幻想和困惑的青春期少女,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包含许多暗喻的围墙作为画面的道具,加上当下严重污染的中国大城市少有的蓝天白云和酷似科幻电影中未来城市景观作为背景,充分反映出国人对城市化的爱恨两难心理。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城里或城外的居民不仅有身份的区别,而且是许多人评判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围墙作为城市内外的间隔象征着对成功的渴望和憧憬。但另一方面,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犯罪率上升和流行病蔓延等现象,却是画面中影射国人的少女可能始料未及,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骑墙》这组作品象征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并暗含潜在出现失乐园结局的预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从沿海大城市进展到全国内地之后,又有一批年轻的中国摄影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讨该主题。河南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发源地和摄影大省之一,近年来,在姜健和于德水等老一辈摄影家的指导下,出现了不少与该主题相关的作品。云建军的《这边那边》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作品。他采用游走在中小城市边缘的方式,观察城市化对农村所产生的后果,用恰当的广角镜头不加歪曲地客观拍摄前景中曾经是农村特有的物体和场景,与背景已建成或仍在建设的城市景观加以对比,形成了这边昔日农村的旧遗迹与那边今日城市新景象的强烈反差。能让观众反思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各种问题。

从该系列作品的画面中,可以在前景看出曾经是大片的麦田已经不见,只剩下一些种菜的“自留地”;过去的村落也已消失,留下了拆迁后的废墟和瓦砾,以及“主人”曾坐过的藤椅、破旧的鸡笼、儿童的玩具、河上的小舟和未搬迁的老祖宗坟墓。同时,也能看到许多木材、石块、沙土和水泥管等建筑材料堆放待用。背景有脚手架、起重机和推土机,以及仍在施工的工地、开始预售的楼盘和已经入住的公寓大楼。同时,还能看到城市外围已被污染的河流、远处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等新建筑。唯独看不到乡村的居民。让人不禁要问,他们是否住进了城市那边的高楼?还是被搬迁到别处?云建军的这组作品,让人想起姜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期系统拍摄的《场景》和《主人》这两部重要作品,前者是记录河南当时农村中的各种室内外场景,后者则是拍摄河南农民家庭在中堂的肖像,它们作为记录上世纪后期中国城市化开始之前中原农村的宝贵影像档案而载入史册。但这些场景和主人都已经消失了。如果云建军也能更加系统深入地观察和记录中国农村走向城市化巨变过程中的“证据”,他的这些影像资料也可能成为中国城市化历史的重要档案,见证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而发挥其宝贵作用。

责任编辑/李德林

猜你喜欢

城市化摄影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赞农村“五老”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