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海《真水》系列作品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2-04-29
编者按:继4月成功举办黄贵权先生的作品研讨会之后,8月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秦玉海先生《真水》系列作品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出席并讲话。这里刊发的是本次研讨会的文章与发言。
时?间:2012年8月4日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持人: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什么是艺术摄影
杨元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什么是艺术摄影,很难说清楚。看了秦先生的作品,觉得心情豁然开朗,感到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摄影要探讨的东西。
摄影到了今天,到底往哪儿去?打开报纸杂志,各种题材、场面很多,但都大同小异。旅游式摄影,走过了无数国家,拍了很多照片,新鲜,但没有太多探索,没有把思想、感情融入进去;拍风光的呢,著名风景点动辄上千人在那儿拍,所有人都在抢机位,还有人打起来了;新闻纪实摄影,突发事件不是每天都碰到,国际影展里上吊的、车祸的照片都有……我看这不是方向,交通事故科有的是车祸照片。
那么什么是艺术摄影?那就是有创意、有意境、有抽象、有提炼。在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感,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不是写真,胜似写真,感悟生命,讴歌自然。传递美,赞扬美,让人们去欣赏,去感悟。秦先生不只为云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让摄影艺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人民,他也启发我们去探索自己摄影的新路,指出了艺术摄影学会创新研究的方向,值得我们学习。
捍卫摄影的第一语言—真实
陈长芬(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已经走过了很长历程,摄影的学术性在哪儿?摄影评论,面上的东西很多,但实质评价不足。
我认为《真水》画册198页这幅作品很好(见41页),包含着艺术许多门类的元素,绘画的、音乐的、舞蹈的、文学的、诗歌的,甚至是雕塑的。看它的质感、立体感,就简单两个圈,细看圈里面有多少东西!它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光影线条。在一般的摄影语言里面难以找到,但细看原作,要琢磨它、欣赏它,要沟通情感,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尊重。它是具象的,就是一个水的光影,但又非常抽象。它是真实的,但又是虚幻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是你我他,是作者自己;是自己的血脉,是自己的泪花,是自己身上的细胞,是自己的神经,也是自己跳动的灵魂。
1839年摄影术发明之后,世界造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没有按原来的路走,他们颠覆了自己。一是因为前人不可超越,二是因为摄影术来了。摄影术是什么?是真实、是客观的真实!画人再逼真,也画不过照相。所以出现了印象派、抽象派、后现代主义……风格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这叫变异,艺术的变异!是否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当时的“当代”。在座的摄影界成功人士很多,我觉得如果中国摄影不站在这个位置上考虑自身的历史定位,很难树立中国摄影艺术的形象。
摄影的科技性和时代特征以及新的思维促进了一些艺术的涅槃和新生。现在很多艺术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摄影让路,另一方面,用影像的元素和手段融入到那些“当代艺术”中来。就是说,我不跟你玩真实了,我来虚的、抽象的。包括雕塑家,那些美的写实雕塑都不做了,几乎全部做成抽象雕塑,为什么?因为摄影太真实了。这是铁的事实。
秦玉海先生的《真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这样,就是真实。真实的抽象,抽象的真实,这一点太可贵了。所以我们讨论摄影和摄影艺术,首先是要能够捍卫摄影的第一语言—客观真实这个摄影的本质语言,是其他艺术不能做到的特性。
我是《真水》的最早读者之一,看到它我有了“真水”以外的思考。凡是有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真水在心里,在心灵里头,在心目中,在眼睛里,是心目中的真水。我作为读者、观众。作者自己说“无言”,而我自己却是“无语”。
当我酒醉后的清醒,总有一种“真水无情”的深沉,不断的观看、暸望和思考……真水在哪里?!
创造新的文化符号
方宁(《文艺研究》杂志主编):在秦玉海先生的镜头里,我们确实看到一种陌生的物质的水。他为我们重建了一种水的意象,借助一种陌生化的语言所呈现的是关于水的审美力量。虽说这是真水,是自然的水、纯净的水,但它和我们惯常见到的经验化的水不一样。所以,重构等于是创造,发现了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观念符号。文化最重要的在于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号,它决定了你的成就、你的价值。但我始终还是觉得他的作品阐释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理论层面,结合他的心理背景以及社会背景,也许能够找到一种阐释的方法。(参见作者文章《阐释的难度》)
状态安静·传达顺畅
金宁(《文艺研究》杂志艺术编辑室主任):我的一个感受是摄影家说他在拍水的时候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这个感觉我在看他作品的时候,也有。我沉浸其中看了相当一段时间,确实有这种感觉。作品评价的基本判断标准之一,就是作者的感受是否顺畅传达。有时候作者感受到了,读者看你的作品没有感受到,或者往另外一条线路走了,这不是不可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话没有说到位,至少没说到观众心里去。(参见作者文章《超越观看与意义的生成》)
掘一口深井
解海龙(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我认识秦先生是十多年前和吴鹏一起到焦作,一起探讨如何把焦作的摄影搞起来。这些年过去了,秦先生一直在做这件事情,这使我想起韩子善所说的话“掘一口深井,不见水不罢休”。秦先生一直在做着掘井、挖井的事业,只不过他不是挖出了一口井,而是挖出了一个新天地,一片大世界,使我重新认识这位老朋友。我们几次谈到过他对水的选题、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他的态度,都让我感觉到他具有艺术家的风范。虽然做了多年行政事务,但如果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摄影上,成就会更大。
摄影之道与摄影之用
藏策(摄影理论家):秦玉海先生风景摄影和真水两组作品的成功,反过来使我联想到摄影界存在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摄影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跟风,非此即彼。以前是一窝蜂拍沙龙,现在又一窝蜂拍纪实。社会纪实摄影只是应用摄影里媒体摄影中的一个门类,不能把写实风格摄影当成纪实摄影,布勒松的大部分作品就都不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只是对这些写实风格的摄影本体语言的一种实用性的应用,只是一个子门类。我们不能用这样一个子门类去替代母门类,更不能替代整个摄影。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摄影理论应该研究摄影之道,也就是它的本体。我们现在往往用摄影之用替代了摄影之道,今天的瓶颈就在这里。简单举一个例子,传宗接代确实是婚姻的重要功能,但绝不能说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就是婚姻的全部。社会责任也好、改良社会也好,都可以是摄影的重要功能,但也绝不能说改良社会就是摄影的全部。不能用摄影的功能,也就是摄影之用,去替代摄影的本体,也就是摄影之道。把所有的摄影都驱赶到一种单一的功能之路上,是非常危险的。摄影一定要多元化、个人化和内心化,贴近灵魂与本心,这才是摄影走向繁荣发展的正确路径。(参见作者文章《上善若水》)
发现·把看见的变成想看见的
李少白(摄影家):参加秦玉海先生的作品研讨会是第二次,上次研讨会我想反驳“清算中国风光摄影”的观点,没说完就被叫停,说我离题。我当时想说风光摄影的两大功能,一个就像秦玉海先生做出的范例,风光摄影使人热爱大自然,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美育,中国人从上到下对美育不够重视,而风光摄影是进行美育的很好手段。
我对秦玉海先生的《真水》画册定位,第一它是风光摄影,第二它属于风光摄影小品类。风光摄影被“清算”,风光小品更一直上不了台面,中国大赛金奖几乎没有小品。小品并不能认为它小,一粒沙子中都可以看世界,何况小品还不是拍一粒沙子。我认为秦玉海的《真水》系列就是属于风光小品,我非常喜欢,因为他拍摄的水是一个题材、载体,注入了自己的审美认识和主观感情,他把真水拍成秦玉海的水了,为此他用了很多的技术。如果不说明的话,有的人可能看不出来是水,但这无关紧要,这已经脱离了水本身。
我认为“看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想看见的”。摄影家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摄影把看见的变成想看见的。秦玉海的水大多数都是把他看见的水的波纹、反光变成了他想看见的。他想看见什么呢?美,比如点、线、面、节奏、旋律、韵味,甚至于还有意象、意境等等。它跟水已经没关系了,它已变成艺术品了。
艺术离不开两点:一个是它的审美性,另一个是创造性。
摄影算不算艺术?有些人不承认:一部分是摄影界以外的艺术家,认为摄影太容易了;另一部分是摄影界的人,认为如果把摄影称之为艺术就贬低了摄影,很多人特意要与艺术拉开关系。我个人认为摄影有很大部分的确跟艺术没关系,但某些摄影又的确是艺术,与美术、音乐这些门类没什么区别。艺术要有创造性。什么是创造性?就是无中生有。摄影使用的工具是照相机,照相机最大的本事是复制,复制怎么能说是创造呢?秦玉海先生的水就给大家一个例证。我个人认为作为摄影的创造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什么?发现上帝的秘密。这个世界有很多秘密有待于人类去发现,科学是从认知去发现,艺术是从审美去发现。有人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我认为是胡说八道,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干什么的?他就是比一般人敏感,能发现很多审美的秘密藏在大自然中。我认为秦玉海先生用照相机这个工具,通过镜头,通过用光,通过角度,通过虚实等等,在《真水》系列作品中的确发现了很多上帝隐藏的审美秘密,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云台山的水已经没有云台山的影子了,和到加利福尼亚拍的水一样。但他的作品让我知道了水还可以拍出这样的状态,尤其是《真水》画册的第71页(见左图),我特别喜欢。这又敲打了我,使我觉得摄影还真有搞头。因为大家都认为水是最单调的东西,风光摄影中,水一般都是作为陪衬的。虽说也有人拍水的波纹和律动,但像他这样拍成专题的摄影家少之又少。对于秦先生的有些作品我的确特别喜欢,甚至愿意挂在墙上。
选取题目坚持拍·艺术的金字塔
杨大洲(摄影家):“真水无香”是大实话,我小时候看过一首朦胧诗,水说:“我在地沟里和在天上,呈现的形态跟我无关。”秦玉海先生选择无色、无味、无形的水作为他的拍摄对象,什么都没有,那么他拍的什么?就像刚才少白说的,是你想发现什么。换句话说,你想表现的是什么?他给我们的启发是:选择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即使完全是无形的东西。
艺术从再现到表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应该是人类在此岸的最高形态。艺术也分三六九等,所有从事艺术的人也希望不断地追求,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部。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用具有文化意味和哲学意味的题材来拍摄,就给了摄影人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突破的有效的启示、方向、方法,而且他做了十年。我们认为他做得非常到位,让我们看到以后能有很多联想。无色、无味、无形恰恰是最好的界限,因为它没有逻辑概念的限制,可以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强化个性磁场·师法自然·意志
谭明(摄影家):秦先生利用有限的节假日来完成摄影创作,可见他对摄影艺术的执著追求的程度。作品《真水》就是这一时期的力作,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初步认识《真水》。
1.文化积淀,强化个性磁场。风光摄影作品要达到一定艺术水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不但要跋山涉水在体能上更多的付出,而且在智力、阅历上都要有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完成构想。作者广开思路,选择了水,用能够表现自己所思所感的方式创造新的影像,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摄影人而言至关重要!摄影创作强调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观看《真水》从中能够感受到强大的个性磁场。这是凸显摄影者艺术洞察力和审美取向的力作。
2.以自然为师。作者在大自然中不停地追逐水之印象。要表现水,就要了解它的多面性,“似水柔情”是形容水柔美的一面,但它也有“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的时刻。这都是水的表象。作者入骨三分挖掘更深层次水的幻影,可意会,能感受,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
3.意志顽强,持之以恒。摄影创作的过程要“不择手段”,具体艺术创作手段应思想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没有禁忌。不管使用何种器材,是4x5,还是8x10,只要能够表现你的追求即可。也许我们拍摄10张20张水的梦幻印象不太难,但要成百上千的拍摄出张张佳作,那就另当别论了。首先技术要求很高,大画幅相机在超长曝光时间中是很难控制的。在长时间的曝光中,胶片上的银盐颗粒的变化其实不是线性的。这需要很多经验才能掌握。而《真水》的每一幅映像里都蕴藏着作者精心布局、深度刻画和高超技艺。我们不难想象,没有顽强毅力,没有对摄影艺术持之以恒的执著追求和探索精神,《真水》映像是无缘与大众相见的。
静下心来听和看
吕静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秦玉海先生是用水来看世界、看社会,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我建议,能不能把您的摄影作品数字化,配上音乐制作成光盘?让现代社会面临各方面压力的人们看了您的作品,在嘈杂不安时能静下心来,在思想枯竭时可以得到灵感。
云台山现象
冯凯文(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我的突出感受,第一,秦先生拍了印象的水、自然的水、具象的水,也拍了抽象的水,在摄影艺术上的追求没有止境,不断突破自己,寻找表达与众不同的艺术空间。第二,秦先生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历史自然发展的责任感,他把摄影和这种责任感结合起来,创造了云台山现象,把云台山创造成为具有几个亿资产的社会资源,证实了摄影也是生产力这个观点。
看水丰富水
张晓蓉(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发展中心副主任):我们常常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意的语言形容人生或者艺术追求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天,在《真水》摄影展览现场,我突然感受了另外一层境界:“看山跨越山,看水丰富水。”秦先生看山,跨越了山,创作了云台山奇迹,成就了焦作现象。“摄影也是生产力”提升了摄影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真水》是一组拍水而丰富了人们对水的想象的作品。在各种艺术创作中,摄影应该具有更多的客观性,但这组作品却用相对客观的方法,进行主观表达,凝聚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追求和哲学思考。这是水的博大,也是作者心胸的博大。艺术创作有两种基本功能:现实主义启迪心智,深刻思想,浪漫主义提升审美,引人联想。不同的人对这组作品的不同的想象,就是对水、对人生又一次不同而又丰富的解读和认知。
勤奋才不留遗憾
曹俊生(摄影家):我和秦省长相识今年是第11年,我们俩相识在美国。回顾这十年,我的感受有几个词可以表达,一个是“对不起”。怎么对不起呢?因为我这十年来不断提供给省长的设备,让他牺牲了1100多天的节假日。第二个是“感谢”。由于他牺牲了1100多天节假日,把我的家乡焦作的山水推广出去了。第三是“遗憾”。五年前我和省长宣传云台山以后,由于勤奋,他又拍出了《真水无言》《真水无情》,而我自己对摄影呢,只能是遗憾了。
三个为什么
曹俭(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说说为什么会承办这次展览,三个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去焦作参加一个会议,喝醉酒回到房间,看到了《真水无香》的画册,说他酒醒了,不知道他哪儿来的激情和感动,他并不认识也没见过秦先生。第二个为什么。在《真水》展览开幕式上,意大利布雷西亚/贝加莫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凯利先生,邀请秦玉海先生于2013年5月举办的享誉世界的第52届米开朗基利钢琴音乐节期间,在古老的多尼采利歌剧院举办《真水》展览,同时配以专题音乐会。他看到作品就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第三个为什么,昨天研究世界美术史和艺术史的龚继遂先生来了,看到画册以后特意亲临现场,我们深谈了大概三个多小时。他说这个展览一定要走出去,让国际艺术家欣赏和看到《真水》作品。
这三位,久保先生是摄影家,另一个从事音乐,一个研究世界美术史,而且也代表着国际上的观点。我总在问自己这究竟为什么?中国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摄影,能在国际舞台上引起重视,能影响到艺术文化,这是我最希望的。希望《真水》的系列作品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也祝愿它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三次超越·摄影如谱曲
秦玉海:非常感谢大家使我对《真水》的拍摄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真水》的拍摄将近九年,创作过程历尽辛酸,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整个中国摄影界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真水》在很稚嫩的时候,陈长芬老师就鼓励我入水三分。整个操作过程,陈老师一直给予指导。正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包括大家今天的发言,使我坚定了对《真水》拍摄的信心,也使我明确了创作的方向,我会一直坚持坚守下去。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在《真水》的创作过程中,我实现了两次超越,下一步要实现第三次超越。
第一次超越是从拍摄云台山的实景照片到《真水无香》的展览和画册,那一次是一个标志,使我登上了摄影艺术创作的台阶。
第二次超越是那之后摄影界很多同仁都提醒我说水拍得差不多了,要换一个题材再拍摄。但是,我觉得水的创作还仅仅是开始。在各位摄影界同仁的鼓励和支持下,《真水》的展览和《真水》三部曲的成熟,这次超越,对我本人来说是登上了一座山峰。这次展览以后,摄影界的朋友,没人再问我以后拍不拍水了,都在问我以后怎么拍。
现在我面临着第三次超越。我想《真水》的99幅作品,现在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很多作品我本人都不满意,在座各位也有不同意见,我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根据我个人的创作感受,继续拍摄真水,而且要不断地用新的作品替换老的作品,总数还是99幅。
大家都认为《真水》作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个作品就是水,99幅作品,最后让它形成一个很完整的乐曲,这个乐曲又由若干个乐章组成。这个乐曲从头到尾,有高亢,有舒缓,有激越,有悠扬。再根据《真水》的99幅作品请作曲家作曲,音乐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将来再出一本画册。
希望下一部分作品出来的时候,不同生活经验、文化阅历的人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作品是阳光,是空气,是风和云,是雨和雾,是翠竹和鲜花……每个人的体会不同。也希望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继续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秦玉海创作感言
·某种情况下,艺术是目的,技术也是目的,只有技术达到了一定目的,艺术目的才能实现。
·测光找一个最好把握的测光点,比较恒定的,用稳定的这种光线条件去测光。之后再根据这个确定减多少,用多大的曝光量。
·在光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只有用拍胶片的方法去拍,才能抓住那个最好的瞬间。
·这个作品说到底,还是以水为主体,不要其他任何环境,实现精确曝光。没想到水还能拍出这种效果来,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拍出来的东西,有的时候很出乎意料,而且越来越丰富。我就这样不停地拍水,不停地有心得体会,不停地有新的追求。所以现在拍了八年多,九年,也还是在发展中,还要继续拍。
·你要拍的对象,只有一个最佳构图方式,你必须把它寻找出来。
·我用数码相机,用点测光,一次就可以点到18度灰上。
·镜头语言的应用,实际上我是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尽量用长头去拍,信息更加强烈;还有就是用微距去拍,拍出如烟似雾的效果。
·我觉得一个摄影家,首先要了解器材,熟悉器材,只有这样,你才真正能够拍出点儿像样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运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控制手段。真正要拍出个性来,拍出你自己的特点来,那么你就不能按照器材的那些设置,或者那些常规、常识去拍,你要打破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不但要打破器材的那种既定的东西,还要打破教科书上经验。
·了解器材的制约、感光材料的制约。如反转片宽容度小,遇到高反差的场景,还要珍视这种反差,只有高反差的作品才有视觉冲击力,很平静的光线条件,怎么能有视觉冲击力?所以要保护这个反差,利用好这个反差。我拍反转片用宽容度曝光法,运用胶片的宽容度,把它控制到极限。用三档半,四档,有时候控制到五档半,亮部和暗部还都有层次。
·拍片需要进入宁静状态,无为无不为,无欲无求的状态,拍照过程中,没想到我要拍出什么东西,要在哪儿获奖,没有这些。关键就是灵活运用技术,完全进入宁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