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 体验真知

2012-04-29张若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悬念经历探索

张若法

【摘 要】《数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亲身;经历;探索;情景;悬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学习过程。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实践,老师们真的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了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老师们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把问题的结果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学生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诱惑中一步步地跟着,知道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这些看似完美的课堂,却忽视了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探索与学习的过程。

既然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则重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实践,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探索。

一、布下空白,给予学生探索的平台

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完成这个活动的起点与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然后给学生布下空白,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如:我在执教“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就尝试了这方法。在出示座位表后,我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该同学的位置,可以画图、数字等形式。这个时候,我没有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极力学生大胆地去表现,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结果大家的表示方法基本上都不一样,剪笔画、记号、数字、文字等方法都有,可谓是“五花八门”。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示方法是合理可取的,并不知道这样来表示数学都是不科学的、不严谨的。当时,在汇总学生的表示方法后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继续探讨,说说认为谁的最合理?这样一来,就让他们的思考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到后来,他们实在是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才给他们讲我的观点,使学生瞬间茅塞顿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表示方法并不正确,可毕竟他们自己去思考过、去探索过,他们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知道了原来数学中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认真去思考,答案就在你心中。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操作

创设良好的情景有利于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所以,数学教师应尝试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创设各种情景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数学中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完全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的概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跑步比赛”的情景,带着全班学生去操场上举行“200米跑步比赛”,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让生轮流记录比赛结果。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这次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我再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出“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路程?”再利用情景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这三者的关系。学生们有了亲身经历与体验,很快就理解了今天比赛中,起点到终点这200米距离是路程,每个人跑完这200米所用的是时间,而路程X时间,即每个人每秒钟可以跑多少米就是速度。结合这一情景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再来做其他的练习题。

三、留下悬念,促使学生去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教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设置悬念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主要是看我们老师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亮点,是否善于引导学生自己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规律,去探索、去揭开谜底。如在教学“a×b+c×b=(a+c)×b”这一内容之前,我先让学生做几个计算练习:87×25+13×25、56×55+45×56、28×18+18×73。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告诉学生老师可以很快口算出这些题目,学生很想知道,感觉很神奇。正当他们为我的神算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及时鼓励学生自己从这些题目中去寻找规律,揭开谜底。过了一会儿,有一部分学生终于明白了我的计算秘诀,于是我才知道学生归纳简便计算公式。在揭示谜底后,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喊“耶……”,因为他们的成功是经过自己的亲身努力的,是自己探索之后的收获,他们品尝到了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这一悬念的探索,学生的思维便会马上活跃起来。这些巧妙的问题会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会绷得很紧,而且这样对找到的结论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十分深刻。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问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如果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我们要尝试着把数学这门逻辑性强、严谨的学科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的机会,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数学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张启航主编.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J].山西教育报刊社,2006

[4]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

[5]张卫国主编.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6

猜你喜欢

悬念经历探索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巧在开篇设悬念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