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中“模仿”的妙用
2012-04-27李钢
李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过程。从襁褓之中的婴儿第一次有意识的观察这个世界起,他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学习历程。模仿是婴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一个有效而又必然的手段,这为他将来成长为一个能听说走跑的正常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模仿,写作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文坛大家是没有任何借鉴与学习的,神通式的自成一派。任何点滴的积累都是在模仿尝试中获得提升与思索的。
习作是学生对语言组织能力的练习——学“习”“作”文,练“习”“作”文。对于习作而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莫衷一是,但都有其理。现在通行的理念是提倡快乐作文,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然后创设引导学生习作的乐趣。从兴趣入手,是有效地避免学生无病呻吟,做到有话可说,不畏惧习作的一种方式。然而,只提倡快乐作文的观点又有失之偏颇,这种观点认为,必须从孩子的快乐角度出发,不让孩子畏惧作文。模仿的作文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机械的模仿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任何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学习的对象、模仿的对象作为地基,不可能凭空造屋瓴,没有借鉴,没有模仿,就没有一个高度的提升,也不会托起构建快乐的脊梁。
模仿式的习作方式完全可以与快乐的习作兴趣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性的统一——既提高学生的习作,又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读文—联想—写作”三步走的模式可以达到这二者的统一。
“读文—联想—写作”模式一目了然,就是在深入学习理解范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例可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的目的。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又有点困难。有些人担心这会不会又陷入了命题式作文、套路式作文的误区。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但如果教师从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设计这种模式,那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综上所述,就应该从“读文—联想—写作”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其中的度、掌握好其中的脉、梳理好其中的线,难题将迎刃而解。
一 模仿式习作应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读文是习作的关键。任何学习都要有一个范例,习作也不例外。范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可以成为范文。而语文书上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合理选择范文是“读文—联想—写作”习作教学模式的关键。任何文体,只要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就可以选择。从记叙文到说明文。从写人到状物,从小说到散文,从小品到诗歌,只要存在,即是合理,只要需要,便可使用。
然而,如果只是提供学生需求的文本,而不做任何说明指导,那也不会对学生的习作有提高作用,相反,只会使其流于形式。这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指导者,应该先梳理自己的脉络,自己先心中有数,然后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针对性强的问题、提供范文学习的中心思路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有的放矢,才能够为后面的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是,教师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与套路去理解。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自己所想、所思,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也许他的思路比老师还要独具匠心。
二 联想应联系自己的实际
通过范文的确定,给了学生一个范本。但是这个范本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敲门的砖,引路的灯就是教会学生合理的展开联想。
如果教师在读文过程中引导适宜,学生完全可能按照教师的指导要求展开联想,那在此环节中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注重联想的内容紧密性,不能天马行空的遐想无边。而应该在范文理解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范文中和自己生活产生共鸣部分的感触,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自己生活共鸣的联想,绝不会是空洞无物的呻吟,也不会是枯燥无味痛苦编造,也为学生创造出快乐的环境,使其不必惧怕习作。其次,联想内容也不能过于拘泥,可以是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感触,可以是对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对一个词的理解,只要学生对此有想法、有自己的理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让他去想。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为例,学生可以联想到与老汉相同的光辉英雄形象,也可以联想到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自私人群,甚至可以就大雨、山洪开展与自己实际产生共鸣的联想。不拘泥才会放得开,放得开才能贴得紧。这看似悖论,其实不然。
三 模仿式习作不是单纯的抄写好词好句,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借鉴
现在许多良莠不齐的作文书占据了大部分教辅市场。几乎是每到一个书店,就可以看到《好词好句大全》《经典作文》之类的作文书。为什么好词好句好段的作文书受到如此青睐,经久不衰?应该还是模仿的作用。许多学生欠缺好词好句的积累,不会组织语言,所以家长就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书籍。需求决定市场,就产生了上述现象。
虽说存在即合理,但如果教师在学生模仿写作中也抱这样的想法,那又势必会让学生回到了机械模仿的怪圈。
写作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结合自己实际合理联想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不是将文中的好词好句、优美段落抄到自己的习作中就达到“读文—联想—写作”的目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样,也就让前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前功尽弃了。事实上,不反对抄写范文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文章、语句如果不被人们诵读、利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这种利用应该建立在一种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充分理解、自己实际的感悟深刻。而不是为了运用而应用,为了完成任务而应用。
教师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虽然不必反对摘抄范文中好词好句、优美段落,但应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使用自己的语言才是最美的。虽然自己的语言比不上范文,但是只要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通过读文联想中深刻体会到的,既能贴近实际,就会笔下有物了。
另外,学生写作由于联想的角度不同,所以写作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既然教师已经在开拓学生思维视角、联想内容上下足了工夫,那么也应当鼓励学生的写作多样化,可以就自己联系实际的想法有效有机表达。还是以《桥》为例,学生可以写与老汉相似的英雄人物;可以写与老汉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可以写雨景;可以写慌乱场面描写;可以运用结尾高潮点题写法;可以尝试惜字如金的文笔风格……只要是学生有所触动的,不论字数多少,都可以放手让其去写。
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本能反应,是对已取得的成果内容的学习方式。如果“模仿式”习作教学在“读文—联想—写作”中重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培养、重视发散思维的启迪,重视对多样性的习作方式、重视自己创作而不是简单抄写,那一定会让学生走出“模仿”的套路,飞向自由创作的空间。
所以,模仿式的习作模式不应是简单的、机械的摘抄、套用,而是充满灵动的,在自己充分理解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