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实践
2012-04-27沈灏
沈灏
【摘要】文章讨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群建设问题,阐述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性,专业模块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与体会。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02-0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1999年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9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该专业已于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十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培养计划经过多次修改,课程群结构也经历数次调整。以下是我们对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一点感想,供大家参考。
一 跟踪毕业生流向与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专业特色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在数学学科传统精英教育与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目前数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上偏重于理论教学,数学专业理论课程师资配备与计算机技术指导师资力量强弱对比大的现状下,造成学生在计算技术训练上的不足和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欠缺。这一问题也许是目前全国许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全国高校逐年扩招,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675万人,考虑到高考录取率已超过70%的现状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高校制订培养计划时,要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并切实加强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目前应该考虑开发某些专属技能的培养。这种专属技能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做好课程模块与实践环节设置以及课程大纲修订、直至具体的教材选取等系列具体工作。
1.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
培养计划制定者应对自己的毕业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一个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校在数学理论课程的取舍上小心翼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长,造成毕业生对就职方向的困惑,这是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数学专业在就业问题上的困境所在。专业课程的方向性选择既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实力,也要跟踪社会需求的变化,必要时有侧重地引进专业紧需师资,扩充专业队伍的有生力量。
2.模块课程的精细研磨
我们在1999年招收第一批信计专业学生时,专业模块共有两个:一个偏重信息处理方向,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是特色方向;另一个偏重运筹与控制方向,优化算法设计与控制理论是特色方向。通过回访早些年毕业的学生,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总体情况较好,我们的专业模块方向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从1999年至今,我们逐步将优化算法设计理论这一部分内容渗透到信息处理模块中,使信息处理模块算法理论与算法技术实现更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算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跟踪调研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调查,我们一直努力培育我们的应用数理统计方向教学团队力量,增加应用统计课程,2010年我们对专业培养计划做出重要调整,运筹与控制模块与信息处理模块合并,新增统计分析模块。十年间我们不断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在课程群设置和课时安排、实验内容上精细研磨,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使信息处理模块已具备一定的实力,统计分析模块师资队伍也初具规模。
3.专业特色建设
普通高校做实做强专业特色建设很重要。我们的毕业生中超过50%是要直接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专业定位必须考虑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规范化专业设置不妨碍特色办学,反之,固定模式的批量化教育一定会造成教育产品的市场供求失衡,使自己的毕业生失去市场竞争力。培育一个特色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学科调研和市场调研、全国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有计划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等。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长期以来依靠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肯吃苦、协作精神特别强的教师团队,坚持在课程建设中走创新道路,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际应用案例,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本科生科研活动、攀峰工作室软件设计指导等,各种课外指导和培训内容丰富,特别是数学建模培训规模大,虽然我们对学校各个分院的参加培训学生名额有一定限制,但信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可以自由地参加。由于我校在历年全国数模竞赛和国际数模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多,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参与度高,在浙江省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有一个攀峰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该工作室的每一个指导老师带若干名学生,对他们进行长达两三年的课外指导。攀峰工作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忙不过来时就采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软件设计方面的系统指导。攀峰工作室的学生成员在就业过程中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要归功于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无私奉献。
特色建设的难处是要创建专业品牌,必须走一条开拓性的道路,教材需要整合,师资很紧缺。总之,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一步一步挖掘潜力,坚持十年乃至几十年,一定会有成果。福州大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坚持小班教育,学生可选修的专业课程方向很多,由于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同一个学院,师资共享,为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基地或合作平台。像美国West Chester大学的数学专业与当地制药厂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平台使学生的数理统计实践应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使专业方向富有特色。
二 课程群的衔接与磨合
1.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与磨合
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切入点。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相互独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离散化现象。如概率统计课程是必修基础课,如果能在后续运筹学课程中增加一些随机性问题的数学规划介绍,可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如果计算方法中介绍一类随机搜索算法、增加随机搜索算法平均性能分析和机会分析,对研究算法和软件设计很有好处。目前已涌现出很多这一类型的新教材,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中及时发现、更新我们的教材,同时也迫使我们的教师拓广视野,重视综合理论知识的运用。
2.计算方法与专业理论的磨合
困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具有综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我们有一些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方法,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考试合格者拿到相应的学分。而配套的实践课往往是独立的,在实验室完成。我们的师资队伍或属于数学学科的某一分支,或属于计算机专业,很少有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专业背景训练。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在短学期实践课程中的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复习上,在实践环节的课余投入得较少,也造成了数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技术基本功一高一低,既不利于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读研的后续发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应用领域,计算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具有很大张力,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占领的地盘。培养计划的制订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怎样把理论课程与相应的实践环节捆绑起来,必要内容让老师在一起备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这种教师间的充分交流,若干年后,可以使教师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三 重视能力培养,在开发学生实践能力中充分挖掘潜力
1.实践课程的课外延伸
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专业建设重点,事实上,有部分学生对实践课不太重视。学生从小被考试分数评定等级,中考、高考、考研,分数是衡量学生同时也是评定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可是当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信计专业的毕业生有什么专长?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胜任何种类型的工作?多数用人单位不知道数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有什么意义,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展示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毕业生能够在动手能力上证明自己,信计专业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我们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数学实验、C语言课程设计、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2010级开始开设了应用统计分析课程设计。学校的常规实践课程通常安排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或安排在九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时间上局限性较大。我们的数学建模除了课程和常规的课程设计,还延伸到数学建模校内竞赛和全国竞赛赛前集训。学生经过查找参考文献、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与编程等过程的指导,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搜集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除了竞赛,理学院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科研活动,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参加。
2.课外实验室与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时传统的课堂教育或实验室指导课程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有一个攀峰实验室主要承担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指导,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实行师徒制和长期的实践能力指导。攀峰实验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师生规模不断扩大,历届实验室学生成员受到就业市场的普遍欢迎。这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能力开发对充分挖掘学生实践应用潜在能力是卓有成效的,其背后是教学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近几年实验室采用分层的师徒制进行传帮带,使学生受益面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34~35
[2]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3):1~5
[3]瞿祥华、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46~48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