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综合素质:来自H小学的调查*

2012-04-24郑东辉叶盛楠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2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选项问卷

● 郑东辉 叶盛楠

我们以一所小学为样例进行普查,探明学生和家长所理解的综合素质是怎样的,以及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认识,以此为据澄清综合素质的现实内涵及其适切的评价方式。

一、方法设计

(一)调查对象

运用目的抽样,抽取一所在宁波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H小学进行全校普查。H校地属宁波城区,在当地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H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可以获取经历者的真实想法,有助于更好地判别具有现实意义的综合素质期待。由于该校采取逐年逐级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目前推广至四年级,所以我们把调查对象限定在一至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52份,调查全体学生和家长,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各107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9份,其中学生问卷1066份,家长问卷1003份,总有效率96.1%,其中学生问卷有效率为99.1%,家长问卷有效率为93.2%。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1 学生样本情况

表2 家长样本情况

(二)调查方法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学科学习目标指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学习目标。[1]同时还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学生评价提供了一些措施与方法。我们以此为据,结合H校教师和学生访谈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编制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目标期望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体验以及对综合素质的期望。家长问卷则考察家长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期望。两份问卷关于综合素质内容期望的表达都从十个方面展开,但在呈现方式上有两点不同,一是运用适合调查对象的方式来陈述具体的词条,二是学生问卷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而家长问卷则让家长按重要程度对十项内容进行排序。

所有问卷数据经整理并输入电脑后,运用SPSS 16.0软件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发现

(一)小学生对综合素质内容的期望状况

1.“学习成绩好”成为首选

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小学生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频数较高的前3位依次为 “学习成绩好”、“有礼貌”、“身体健康”,均超过80%,选择比例最低的两项分别是“具有良好生活习惯”、“在音乐、绘画书法或体育等某一方面有特长”,均低于70%,具体情况见表3。由此可见,学术能力、道德品质与健康素养得到学生的首肯,而那些被家长和教师所追捧的习惯和艺术表现技能却备受冷落。

表3 小学生对综合素质内容的选择人数及百分比

2.素质期望男女有别

按不同性别分别统计小学生综合素质期望选择情况,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小学生综合素质期望选择频数及百分比

由表4可知,虽然男生和女生在素质期望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学习成绩好”,但是在各自的排序和选择比例上仍有些许不同。一方面,第二、三位的素质期望选择顺序不一样,男生分别是 “身体健康”(84.3%)和“有礼貌”(82.2%),而女生则分别是“有礼貌”(87.4%)和乐于助人(81.0%)。另一方面,除了“身体健康”和“遇到困难不退缩”两个选项外,女生在其余八个选项上的选择率均高于男生。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对于素质期望的影响,女生更关注内外兼修,特别看重自身的外在形象,而男生则在乎内部修炼,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自信和勇敢等品质。

3.不同年级在素质期望选择上同中有异

按不同年级分别统计小学生综合素质期望选择情况,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小学生综合素质期望选择频数及百分比

通过对不同年级组的比较发现,四个年级的学生在十项综合素质的选择上,“学习成绩好”、“有礼貌”、“身体健康”的选择比例均位列前四位,其中“学习成绩好”比例最高,后六位的排名各不相同,一、二年级学生选择“乐于助人”的比例较高,而三、四年级学生更青睐“遇到困难不退缩”,四个年级选择“在音乐、绘画、书法或体育等某一方面有特长”的比例均垫底。

(二)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认识

运用态度量表调查H校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度,结果发现,他们更喜欢多元主体评价和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欣赏性评价,具体情况见表6。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希望老师运用合适的方式正面评价和激励,并且告知具体的评价标准,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极少告诉学生一些评价标准,因为74.3%的学生“不知道我们班的各种星(如今日之星、单项星、五星小能手等)是怎么评出来的”。而学生预先知道评价标准,有利于他们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

表6 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认可选项及比例

(三)家长对综合素质内容的期望状况

1.家长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公民素养

由于家长是按重要程度对综合素质内容选项进行排序,所以我们运用重要度①这一指标来统计十项综合素质选项结果,详见表7。按十个选项计算,重要度的取值范围为 0≤I≤10,I>6 视为重要度较高,I<4则被认为重要度偏低。由表可知,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期望度超过6.50的选项依次为“身体健康”、“充满自信,能克服困难”、“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礼貌,懂得感恩”,重要度低于4.00的选项为“学习成绩好,有扎实的学科技能”、“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我”以及“掌握一项闲暇技能(如绘画、运动、音乐、书法等)”。可见,家长更关注孩子在身心健康、习惯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身体和公民素养,而有关孩子的学科技能、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艺术特长等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处于可以忽略的地位。这与孩子的认识有重大出入,特别是在对待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方面。

表7 家长对综合素质内容期望的排序情况

2.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素质期望存在差异

比较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综合素质的看法,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要度超过6.00的前四项内容初中以及以下学历家长与另外三组相同,但前者更注重孩子的礼貌,排位第二,后者则强调自信心理的重要性,位列第二。第二,“学习成绩好”的重要度随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下降,由表8可知,“学习成绩好,有扎实的学科技能”选项的重要度按文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4.68、3.61、3.43、2.71,而且高中及以上学历家长对该项的重要度均低于4.00。第三,大学文化程度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在综合素质期望上各有侧重,前者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品质、思维能力、兴趣特长,后者则更加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等。

表8 不同文化程度组的综合素质重要度排名比较

(四)学生与家长综合素质期望匹配度分析

将学生对综合素质内容选择率超过70%的选项和家长关于综合素质内容重要度超过4.00的选项进行匹配度②分析,结果表明:匹配度较高的选项是身体健康(3,1)、善于合作(8,7)、爱好阅读(6,7)、礼貌待人(2,4)、思维活跃(7,5),匹配度较低的项目为自信心理(5,2)。由此表明,上述五项内容是学生和家长共同认可的素质要求。

表9 学生与家长对综合素质期望的排序列表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家长和学生一致认为小学生应具备身体健康、礼貌待人、爱好阅读、善于合作、思维活跃等素质

在学科学习和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和学生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分歧,学习成绩好成为学生的首选,但在家长问卷中排名第八位,良好习惯成为家长选项的前三甲,而在学生眼中却名列倒数第二位。这为我们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出了道难题,小学生综合素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从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内容来看,他(她)们主要关注非学术能力,即教育部规定的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中的五个,其中“审美与表现”不受重视,因为学生和家长对兴趣爱好的选择均排在最后一位。这似乎与家长的理解更贴近些,或者说与成人对儿童的期望更接近些。但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综合素质内容显得更全面,还包括了学科成绩。从一般意义上说,学生综合素质应该由“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两部分构成。[2]按此观点理解,我们更倾向于学生的认识,毕竟学生是综合素质的承载者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体验者。尽管如此,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澄清。一是家长和学生为什么在“学习成绩好”选项上分歧这么大。二是如何正确对待成人和儿童对综合素质的不同认识。

按常理,家长比孩子更在乎学习成绩,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这可能与家长和孩子对学习成绩的不同理解有关。由于H小学的家长大多是大学毕业,他(她)们对学习有着自己的理解,更关注学习思维与习惯的养成,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拥有良好的思维与习惯自然会取得好的成绩。这在选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对习惯和思维的关注明显高于学生。换句话说,家长也是关注学习成绩的,只不过优先关注学习过程。而小学生则不同,作为未成年人,更多地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强势,小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传道,而不是家长的说道。在学校,教师给予学生的课堂评价以一种无形却强势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期望,对于喜欢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行为本身可能更为积极,进而往往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知觉。[3]很多教师迫于外部基于学生成绩的问责压力,往往会把此种压力传递给学生,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赏识,也就把此种压力转化成实际行动。于是,学习成绩好也便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尽管不是唯一的追求。

(二)性别和年级影响学生对综合素质内容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侧重。这为学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哲学)提供了重要向度,也为实施教育哲学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提供了参考,因为综合素质的内涵就是学校教育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另一种表达。教育哲学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许多学校不太重视教育哲学的形塑,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大多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句型来套写,缺乏学校自我的特性,特别是缺少来自学生对教育哲学的理解。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不仅需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期望来提炼教育哲学,更为重要的是按不同年段和性别的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来安排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内容,使之呈阶梯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三)家长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对综合素质期望的判断

调查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综合素质期望的判断各不相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而高中以及以上学历家长却不太关注,大学文化程度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品质、思维能力、良好习惯等非学术能力。这些不同的关注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视野和立场,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不同社会人士或阶层对综合素质内容的看法。这些看法,值得学校认真对待,因为儿童是大家的,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士都有权利关心并陪伴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家长。对于这些不同的看法,学校是迎合,还是引导,抑或忽视,或是整合,就要看它与学校的教育立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代表了家长群体的大多数。一般来说,学校要把代表大多数家长意见的期望整合进学校立场,H小学就需要把代表大学文化程度家长的意见纳入其中。当这些看法与学校的教育立场发生冲突的时候,则要加强引导。不管怎样,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由家长或社会意见来左右学校教育,二是忽略家长或社会的素质期待,关起门来办学。

(四)学生喜欢多元主体实施的形成性评价

对经历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结果显示:他(她)们更喜欢多元主体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这对于学校和教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着重要的提示,至少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总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做法,给予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应有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运用各种评价技术收集学生信息,进而据此鉴定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或等级,很少考虑通过评价引导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种做法在中学更为普遍,甚至成为中高考的附属品。从学生视角来看,此种评价方式势必要发生改变。应该注意评价形式与内容的匹配,恰当使用各种具有形成性功能的评价方法,诸如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以及行为观察等方法,使之适合诸如表现性技能、行为习惯、情感倾向等评价内容,也不排斥运用像考试之类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评定。正如斯蒂金斯所言,没有那种评价方法能服务于所有目的,不同目的要求不同类型的信息和不同的评价。[4]相反,倒是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某项内容或目标。

注释:

①重要度用“I”表示,I=(P1+P2+…+Pn)/N,其中P=某选项所在位的频数×该位的权重值,“n”是排序总位数,“N”为样本容量。

②匹配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要求,我们将学生选项的排名与家长重要度排名进行匹配,排名相差在2位以内,认为其匹配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Z].2002.

[2]靳玉乐,樊亚峤.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育研究.2012,(1):69-74.

[3]赵希斌.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52-56.

[4]Stiggins,R.J.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J].Phi Delta Kappan,1995,77(3):238-245.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选项问卷
名落孙山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问卷网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问卷大调查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问卷你做主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