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2012-04-20孟杰
孟杰
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能充分传递精邃的见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师艺术性语言的“点化”下得以燃烧呢?
一、讲课之初,导语要切题、激趣、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开讲之始,导入性语言要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要切题,要有悬念,要有巨大的诱惑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钻研课文。
二、讲课之中,注意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1.陈述式语言要简洁而有节奏感
简洁就是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就决不用第二句多余的话,还必须克服重复后一句话的习惯,杜绝口头禅,以免白白浪费时间;有节奏感就是陈述式语言要富有弹性,富有音乐美。声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长短都直接影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直接影响到知识信息的传授和接受,直接影响思维的进行和记忆,直接影响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简洁性语言就是一笔令人羡慕的巨大财富,而有节奏感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的脉搏。教师只有运用简洁、有节奏感的语言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抑扬顿挫地表达出来。学生听了才入耳入心,兴趣盎然。
2.阐述式语言要准确又形象
准确性语言是教学语言的生命。传授知识必须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语言,必须善于运用分寸适度的语句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形象性语言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个性。语文老师只有运用准确又形象的语言对古今中外著作名篇作阐释,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智能力量。
3.点拨式语言要有针对性,适量、适度、适时
教师要用点拨方法驾驭课堂,优化教学效果,而用点拨式语言要善于使用针对式语言,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如《为学》,要针对着学与不学,做与不做的难易转化来点拨。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巧施点拨式语言时要适量、适度、适时,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要抓住“孔乙子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贫穷,属于短衣帮那一类,但他又穿着长衫,表明他自命清高,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却又挤不入长衫行列,因而是“唯一”的人——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又正直善良的旧社会下层小知识分子。
学习《七根火柴》时,学生总会认为卢进勇是主人公,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要善于适当点拨:谁是主人公,要看人物在体现中心意思上的地位。卢进勇,作者着墨较多,但并不是主人公,他只是主人公无名战士的观察者,对无名战士起烘托作用,又是自然环境的观察者、体验者,同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联系作用,而无名战士却是七根火柴的保存者、交出者,对中心的表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一点拨,学生就认清“庐山真面目了”。
总之,点拨是学生在疑难面前束手无策时,教师帮助拨开迷雾;点拨是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通过艺术化的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就会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讲课结束,总结式语言要精辟透彻、富有哲理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有课堂小结,而总结性语言既要精辟透彻,又要富有哲理。可以说,课堂教学小结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完成教学目的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它又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性语言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扩展到能力的过渡桥梁,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例如《孔乙己》,最后结束语方可以设计为: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无声无息地死去。他的死是如此的无声无息,没有人知晓,没有人反应,就如树上无声息落下一片叶子一样。他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供人取乐;在人们的笑声中度日,受人凌辱;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无声无息。可见这个封建社会下层小知识分子受毒害是何等之深,遭遇是何等之惨,下场是何等之悲,他已经一点人格、尊严、价值都没有了,完全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總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要教师能够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就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