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多维阐释

2012-04-18韩美群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发展

■韩美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洞察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准确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大势,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改革创新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带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文化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展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魅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过明确的界定,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P17-18)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上,人们一般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形态来解读。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作为人类和社会的特定存在形式,文化自身规律是复杂和多维的。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也应当从文化发展规律的多个视角进行透视。

一、文化超越性视角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超越性的本质在于人的超越性。人,既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即是人的自然属性,如人生下来就有吸吮的本能,但这并非文化。所谓自为的存在,即人是有目的的存在或超越性存在,如人能通过制造劳动工具而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食物。这一简单事例反映出人对自然的超越,而人的这种超越性便构成了文化。“与自然相对,文化或者是人们按照预计目的直接生产出来的,或者是虽然已经是现成的,但至少是由于它所固有的价值而为人们特意地保存着的。”[2](P20)这即是说,文化的超越性是通过人的超越性而实现的。

正是因为文化的内在超越性本质,文化具有创新和进步的特征。文化的创新性源于人的自我创造。为了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自我需要,人的内在超越性被激发出来,利用人类理性进行文化活动。而“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就是由人类自身的自由创造加以创造的。……文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人也创造了自己。”[3](P7)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P46),即进行文化创造活动。文化创造活动不是给定的先验模式的循环,在现实性上,它总是不断地对现实进行批判、否定与扬弃,这就决定了文化的进步性特征,那就是祛除现有文化的糟粕,让文化不断地趋向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和创新性、进步性的特征,这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方面否定、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而优秀总是与落后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里,甚至在优秀文化传统里,落后文化也会伴随其间,有时难免良莠难辨。那种不顾历史和现实,一味否认优秀传统文化之落后基因的做法,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负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趋激烈,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有机张力而得以良性发展。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不断超越和创新中逐渐走向现代;另一方面,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既守护与继承又超越和创新。因此,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种历时性关系,而是当代人们生存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将传统文化看成是僵死的、静止的文化形态,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现代文化的阻力与障碍而予以简单取舍的言行,都是极其有害的,最终必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烈的时空前瞻性,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P2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时间的前置性和空间的前沿性两个方面。“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6](P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就时间范畴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当今时代同步、反映时代发展规律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一方面吸收了古往今来世代传承和积淀的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逻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就空间向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本土化、全球化等,都是其先进性的表征。其中,民族性和本土化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即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样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融会了世界多种文化精髓,面向世界、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方向。

二、文化实践论视角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过去人们在理解实践问题时,过分重视实践的物质性,甚至把它理解为同动物活动类似的物质性活动,而对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不够。为了全方位认识实践本质,我们不妨跳出认识论的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关照。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决不只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更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反映了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即人的创造性、文化存在状态。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摆脱了原来的工具性质,成为人的真正目的,直接关涉到人的自由、人的文化。因而,人、实践、文化三者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在此意义上,文化就是人的特定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并能动改造客观的实践活动。著名文化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这里是丰富多彩,闪耀着光辉,充盈着运动的。”[7](P39)在斯宾格勒这里,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实践的、运动的人类存在方式和形态,体现了人的存在意义。另外,文化虽然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但并不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只有群体性的人的活动才具有文化意义,才能算是文化活动。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运动的、变化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存方式和存在形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实践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实践。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社会实践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因而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中来理解。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最终源泉来看,经济是政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从实现和保障社会发展的手段来看,政治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首要作用;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作为“观念的表征”和“时代的活的灵魂”,是蕴涵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内在动因;从社会历史运行的具体过程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交互作用、耦合互动、有机统一。[8](P12-19)社会的运行是多维辩证的,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是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的,那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也必须深入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认识中去。如果片面抽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诚然,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但是,抓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政治、文化和社会为代价,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正如邓小平所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9](P154)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在文化上演奏“第一提琴”,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从经济实力上讲,我国还不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比,却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因而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方能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

三、文化价值论视角

价值问题是人的一切对象性活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10](P139),即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需要相一致的一种状态。文化价值属于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性范畴,与主体的需要和文化创造活动密切相关,是文化自身所固有的。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曾指出:“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为人所承认的价值,由于这个缘故,文化现象或者是被生产出来,或者是即使早已形成但被故意地保存着。”[2](P21)文化的价值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根本追求,离开文化的价值内涵,我们就无法真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分析文化价值必须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角度加以考察。

人的存在是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内涵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属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又改造着自然,人的这种自然的存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和无法改变的。以此为基础,人还具有社会本性,“天生是社会动物”[11](P202),在社会劳动、社会交往和相互合作中存在。同时,人还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2](P125)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剧作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剧中人”。因而,“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3](P28)。

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需要,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14]。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相互交织、不断升华的价值创造过程和不断丰富的价值体系”[15](P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是多元的,既需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多样化。主旋律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核心的文化需求,“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2](P134)。提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源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16]。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这就是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是最基本的,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所在。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便构成了文化,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7](P1012)随着时代的发展,提高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诉求。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一方面,文化是“人化”,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改造和超越;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化人”,表现为人对人自身的提升和超越,即人自己规定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自由是通过人的文化实践而完成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P456)这不仅说明了文化进步是主体所完成的文化在价值上的进步以及主体的自由和解放,而且指明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价值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并属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18],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它最终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卷)[M].齐世荣,田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韩美群.和谐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4]袁贵仁.关于价值与需要关系的再思考[J].人文杂志,1991,(2).

[15]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6]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3.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