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总目录

2012-04-18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作者姓名后括号内的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码)

【本刊特稿】

关于提高宣传艺术的几个问题 刘上洋(7.5)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路径探索——以江西为样本朱虹(9.5)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姚亚平(10.5)

特色与规律: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 汪玉奇(12.5)

【学子语类】

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曾大兴(1.5)

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夏汉宁(1.14)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与突破——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综述 刘双琴(1.23)

试论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崔连翔 曾繁华(2.5)

流动人口有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周忠伟 王占军(2.9)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笑秋(2.12)

“晚年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的一致性——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汪玉奇 龚剑飞(3.5)

“南方谈话”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汤水清(3.11)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及原因探究 万建强(3.16)

继承与创新:近3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吴松弟(4.5)

“长时段”研究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之解析 安介生(4.14)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樊如森(4.19)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杜传忠 韩元军 张宪国(5.5)

产业转型升级中落后产能淘汰问题研究 李晓华(5.1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万 军 冯晓琦(5.19)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 张 进(6.5)

“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为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而作 金惠敏(6.14)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从《娱乐至死》看媒介生态学的人文理论面向及其未来 李西建 张春娟(6.19)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社会科学创新方向”笔谈 汪玉奇等(7.19)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 郇庆治(8.5)

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 曹孟勤(8.12)

重构环境哲学的契机与趋向 周国文 卢 风(8.18)

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看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兼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商志晓(9.10)

理论契合与实践互动——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联与差异 刘红凛(9.17)

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理论逻辑宋福范 全家悦(9.23)

家园意识:早期都市流行歌词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陈 伟 李红梅(10.10)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的美学特征和 清 裴 蓓(10.18)

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确立——晚清民初学制中的“美学” 王宏超(10.24)

十八大创新党的建设的六个关注点 齐卫平(11.5)

提高基层一线党代会代表比例研究 韩 强(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多维阐释 韩美群(12.9)

我国城市共同体重构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调适 王萍霞(12.14)

【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及其未来(美)杰拉尔德·普林斯文 易艳萍 徐玉萍译(1.29)

新历史主义的元历史叙事 吴学丽 李秀金(1.34)

论叙事反讽 方 英(1.39)

现代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 李新亮(3.167)

论《俄狄浦斯王》中“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 张连桥(3.173)

叙述者的主体表达与新闻的意义建构 李凌燕 马晓红(3.177)

论叙事学本土化的动力元 王 瑛(5.177)

《战国策》中虚构叙事的发生及范式 倪爱珍(5.183)

论宋代律诗叙事功能的增强 周剑之(5.188)

动物叙事文学发展三维度:中西方比较的视阈 贾小娟(9.201)

影视广告的叙事时间形态及特征探析 王 琦(9.205)

唐赋叙事与修辞 周兴泰 刘 涛(9.209)

【哲学研究】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苏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启示 王卫东(1.44)

青年马克思走进黑格尔哲学的缘起——读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毛华滨 刘苏燕(1.49)

论希腊文ον的哲学内涵 王晓朝(1.54)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论杜威政治哲学的归属定位问题 孔祥田 刘 畅(1.59)

欧阳修佛教观“好名而欺心”辩析 李 黎(1.63)

社会转型期道德共识的重构 韩桥生 汪荣有(1.67)

论道德自律及其现实意义 乐 平 杨 眉(1.72)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 刘兴章(2.17)

论马克思感性生存论境域的开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解读 张婷婷(2.25)

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 林 玮(2.30)

试论净明道的思想与特色——以儒佛道“三教融合”为视角 李玉用(2.34)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胡宇辰 程月明(2.38)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张一兵(3.22)

何物存在:中西哲学本体论的差异与会通 徐 陶 刘立夫(3.27)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 胡欣诣(3.32)

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龙观华 李小萍(3.36)

我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孙长虹(4.27)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内涵及演变 程 林(4.32)

“天人合一”与冯契的智慧说 李伏清(4.37)

欧阳竟无与“唯识古、今学”——20世纪汉语唯识学史探微 丁海虎(4.41)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伍德罗·威尔逊的自由学说 钟英法(4.45)

互动建构式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范式 陈 鹏(5.26)

列宁时代观的理论意蕴及当代启示 潘 宁 周 毅(5.31)

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基本架构——基于主体性视角 王志刚(5.36)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对科耶夫的批评 范志均(5.41)

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的创立 王文臣(5.46)

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陈泽环(6.25)

论朱熹与朱子学研究的五大范式 平 飞(6.31)

论荀子的“裕民”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李建华 金妍妍(6.38)

审美超越:从生命美学到超越美学 杜正华 刘 超(6.43)

从“超以象外”谈“意境” 吴 昊(6.48)

“真”的双重意蕴及其当代诠释 陈新汉(7.31)

启蒙现代性叙事与黑格尔的承认哲学 陈良斌(7.39)

论勒维纳斯责任的出现及其与他者的关系 宋可玉(7.44)

施密特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 钱 犇(7.49)

张君劢“中国现代化”诉求的人文思想特征 赖功欧(8.24)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 李水弟 卞桂平(8.31)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学诠释 陈国雄 史建成(8.36)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肖 莉(8.41)

恩格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 张秀琴(9.28)

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维范式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毛艳明(9.34)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视阈与当代中国发展 龚剑飞(9.39)

历史、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叙事——詹姆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评析 宋德孝(9.45)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学视野 张 帆 吴大华(10.29)

论中西方法哲学在基本逻辑理路上的差异——对释宪理论研究思路的反思 杨 凡 罗来象(10.34)

价值的哲学上升之路 邓习议(10.38)

技术的哲学根基及其历史演变 刘爱文(10.43)

吉尔松论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 车 桂(10.47)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余品华(11.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概念的典范创造——以邓小平“小康”概念的形成过程为分析范本 赵美岚 黎 康(11.22)

伦理的政治化:早期儒家政治文化的理论建构向度 李友广 王晓洁(11.27)

得理至善:朱熹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理路 徐恩火 余龙生(11.31)

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现象学思想 庄 威(11.35)

文史哲会通的人性自觉与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漆 思(12.18)

从“仁”到“义”:先秦儒家礼学精神的演变 王海成(12.27)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三大主题 烜邹海 荣周志 黄学胜(12.32)

上海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 王梅清(12.37)

【经济研究】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主线与阶段划分 白永秀 王颂吉(1.76)

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各地“十二五”规划的分析 黄 勤 杨小荔(1.82)

基于能值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的建立 张其海 金国花 谢冬明(1.87)

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融资思路 李兴平 张 维 张 帆(1.91)

开发性金融:新的内涵、理论定位及改革方向 袁乐平 陈 森 袁振华(1.95)

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吴志军(2.42)

我国稀土资源战略储备机制的构建 杨斌清 张贤平(2.50)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范式下的研究 陈 恩 于 绯(2.55)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路径——基于政府的视角 陈文华 关小燕(2.62)

交易成本、结构洞与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机理 谢一风 林 明 万君宝(2.66)

农民的农业生产行为选择研究述评 孙 捷 朱 宝 韩福秋(2.71)

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支持效应的动态分析 张毓卿 周才云(2.77)

我国慈善事业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的完善 鲁 伟 刘细发(2.82)

江西原中央苏区县水利设施投资DEA分析——基于公共服务能力视角 李晓园(2.86)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模式研究——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江永清(3.4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本源探究及防范对策 李茂媛(3.44)

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长三角25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 洪 娟 谷永芬(3.49)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的ISM分析 张 诚 张广胜(3.5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 李 武 胡振鹏(3.58)

我国小额信贷利率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的准公共产品视角 姚仕萍 王万山(3.62)

我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 李良智 吴佳伟(4.49)

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展效应 肖建华(4.55)

人的生命价值评估的二维三层分析 程启智 李 华(4.60)

公共政策“经济人”假设的批判 陈冬梅 谢金林(4.65)

系统视角下合作经济制度之诠释 刘 平 倪 明(4.70)

房产泡沫及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分析 肖可砾(4.74)

国际贸易公平价格形成的机理分析 毕占天 杨 群(4.80)

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对比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借鉴意义 薄文广 谭 鑫(5.51)

我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98—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水峰 黄峰岩 金兆怀(5.58)

老年地产:市场需求与对策 刘群红 周 玮(5.63)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张 勇(5.69)

设立江西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 金刍议 余得生(5.73)

试论广义价格体系的形成 龚立新 熊 凯(5.78)

国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借鉴意义 金成晓 卢颖超(6.52)

我国玉米期货价格预测实证分析 韩士专 龙永康(6.60)

FDI与固定资产投资知识溢出效应对长江流域能源强度的影响 郑 畅(6.65)

江西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研究 殷乾亮(6.71)

江西私营企业就业吸纳效应研究 张 颖 朱绍勇(6.75)

江西林业投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沈义力(6.79)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状况、成因及调整 梁静波(7.54)

产业集聚效应对企业竞合行为的影响 刘小铁(7.60)

关于构建中部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绩效分类考核体系的设想 王志国(7.65)

场外金融衍生品信息不对称及其风险——兼论美国的监管改革 熊玉莲(7.72)

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问题研究 张启富(7.78)

构建中国特色的“一主三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李 哲(8.45)

技术进步、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内生增长 李 浩(8.51)

引入公司内部治理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刘文琦(8.56)

低碳农村建设问题探讨——以江西为例 邓水兰 黄海良 吴 菲(8.61)

区域地质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熊国保 胡婷婷 罗志红(8.66)

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现状分析与思考 张征华 柳 华(8.71)

美元本位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分析 王 慧(9.50)

宏观控控政策对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均衡的影响 余志刚 罗 文(9.57)

人力资源管理与我国创业板企业业绩关联性分析 邢周凌(9.61)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 王博宇(9.65)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基本特征、问题及政策启示 宋 煜(9.70)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利益驱动的视角 卢福财 朱文兴(10.53)

基于多主体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 安志蓉 余吉安(10.60)

私人银行业务综合服务体系:问题与改进 朱孟楠 邓文轩(10.65)

“经济人”理性假设的误区及其修正 刘亚明 胡敏燕(10.69)

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崛起路径 刘守义(10.74)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谢丽惠 邓大松(10.79)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实践与未来走向 曾丽雅(11.41)

城市化与政府作为:本质、路径与调整 罗来武(11.48)

政府规模过度扩张对政府效能的影响 吴松江(11.55)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局限性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张国庆(11.60)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黄 光 吕江林(11.65)

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灰色关联分析 胡大立 彭永昌 王 宏(11.70)

担保机构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查慧园 刘 洋(11.75)

当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思考 梁 鸿 杨小亭(12.42)

我国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路径研究 贾淑军(12.47)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用工短缺问题研究 薛 华(12.51)

旅游产业的牛鞭效应及解决方案 陶春峰 谌贻庆 徐 志(12.56)

论成本补偿激励下的信息共享 李仁良(12.61)

双边贸易成本测度探析——以中国与金砖成员国为例 张毓卿(12.65)

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利用——以江西鄱阳湖地区为例 何先应(12.70)

区域创新系统的复杂网络度分布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曾鸿志 黄思明(12.74)

【文学研究】

先秦礼学文献的文学研究视阈考察——以“三礼”为代表 邓声国(1.100)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诗创作的多维透视 蒋东玲 侯 英(1.106)

重倡儒家诗学的格调与神韵——李梦阳诗学再解读 汪泓(1.110)

《夷坚志》诗词著录刍议 段晓华 赵宏祥(1.116)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后现代创作策略刍议 武 娜(1.119)

陌生化与认知: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科幻小说 余泽梅(1.122)

酒神与日神: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兼谈文学的人性意 蕴蒋 承勇(2.92)

论伊格尔顿理论的重建策略 胡小燕(2.99)

在表演中增强身份的认同——评析本杰明·泽弗奈亚的表演诗歌 王业昭(2.104)

《纳尼亚传奇》的圣经原型解读 程小玲(2.109)

论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的建构 冒建华(2.113)

图像在古代文明中的价值 王 倩(2.117)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悖论——以海子诗歌为例 朱国芳 仪平策(3.66)

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现实性与中国性 张 莹 徐志伟(3.71)

多恩诗歌科学特质的文化阐释 沈 杨(3.76)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余小平(3.81)

论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及其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以宋词为中心 郁玉英(3.86)

论先唐封禅文的体式演进 丁功谊(3.92)

中国经验与异域理论——以霍米的后殖民理论为例 赵静蓉(4.84)

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黄柏刚(4.88)

明清江南女性文化与《红楼梦》女性观解读 刘 展(4.93)

论八股文与诗歌创作的嫁接——以尤侗的《论语诗》为考察文本 田子爽(4.98)

古典诗词与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诗意化走向 宋秋敏(4.103)

改革始于心灵:金斯利的文化观 殷企平(5.82)

柏格森与意象派诗论的历史传承 付昌玲(5.89)

阿特伍德小说生态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潘克栋(5.94)

从立法到阐释:文学批评家网络生存的困境与可能 黎杨全 王智华(5.98)

论宋人本意还原的诗歌阐释方法 王祝英(5.104)

后现代之后的当代性观念及其对现代性危机因素的消解 史忠义(6.84)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的三个视角及启示 涂家金(6.90)

北宋豫章诗社考论 周子翼(6.96)

清末民初报章白话的“文话化”趋向 胡全章(6.101)

晚期桐城派作家的职业形态与文学生产 孟祥栋(6.105)

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 林玮生(7.82)

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与中国国剧运动 马 慧(7.87)

“精神底自由是最大的幸福”——梁宗岱与 罗曼·罗兰周颖(7.91)

20世纪以来明代诗文研究及其趋向——以李梦阳及其相关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为考察中心 师海军(7.96)

“意识流”与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以“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为例 郭恋东 杨蓉蓉(7.100)

论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 刘旭东(7.105)

在疏离与聚合之间——图文关系考辨及相关问题研究 董琦琦(8.76)

论文学虚构的表演性 贺晓武(8.82)

杨亿七律诗风的转变及其诗学意义 张立荣(8.88)

论袁于令的小说创作观——从《隋史遗文》总评说起 朱洁(8.93)

梁令娴的词集选编与词学贡献 王湘华(8.96)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敌人”问题 武跃速(9.75)

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 韩红军(9.81)

浅谈格式塔理论对英美现代文学家的影响 金立理(9.85)

西方父权帝国话语的颠覆者——《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 郑禄英(9.90)

旅游文学深度开发方略研究——以湖南为例 李秋菊(9.94)

知青写作与农民工书写——延安文艺的两种结缘方式 江腊生(10.83)

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新阐释——以胡适民间文学观中的哲学意蕴为视点 李小玲(10.88)

“十七年文学”的历史重构 李 新(10.95)

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起承与功用 葛金平(10.99)

论两宋赠妓、咏妓词的异同 陈丽丽(10.103)

晚清民国时期中晚唐诗派及其诗歌史意义 黄 培(10.107)

论笛福笔下中国形象的两极性 王丽亚(11.80)

悖论与绝对主义——克林思·布鲁克斯关于诗歌语言及评判标准的理论 付飞亮(11.86)

西方超文本文学的后现代思想意识研究 黄 霞 徐玉莲(11.91)

文学叙事中的可能性与真实性 张 丽(11.96)

论欧阳修词学观与词创作的背趋性 周建军 伍玖清(11.102)

论应修人的诗歌观 刘桂萍(11.107)

法雷尔的城市自然主义——以《春夜》为例 范云(11.112)

钱澄之《屈诂》的注评特色散论 黄建荣(12.78)

“乐”与“诗”孰伪——《管锥编》中的“乐”、“诗”作伪问题 冯 樨 黄海燕(12.83)

从莫言热审视今日中国文化生态 叶祝弟(12.87)

叶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陈文芳 曾纪虎(12.92)

论电影的视觉奇观性 徐文松(12.95)

【历史研究】

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 何友良(1.126)

论苏区的节庆文化及其特点 樊 宾(1.134)

略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 吴晓荣(1.141)

论苏区文化建设中的乡村俱乐部运动 庞振宇(1.146)

凸显特色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建设述略 学科组(1.151)

元丰改制前后制度建设与人事因素之关系 李国强(2.121)

移风能否易俗:明代江西地区毁淫祠事件探析 王元林 郭学飞(2.128)

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特点 吴正东 姚伟钧(2.132)

试析“专制政治”观念在民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生成与传播 张国荣(2.13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 雷小倩 杜方远(2.142)

论宋代的出版管制 方宝璋 高月梅(3.97)

元明之际庐山地区的战乱与社会重构——以人口为中心的分析 龚志强(3.104)

文化符号与想象空间: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博物馆 杨汤琛(3.109)

南京政府初期的工商政策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罗 萍(3.114)

威尔逊的责任政党政府理论与美国1913年关税法 张 澜 熊 巍(3.119)

略论明朝万历年间的“进献助工” 方 兴(4.108)

“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 贺三宝(4.114)

儒家“忠恕”思想对清代基层司法的影响——以清代基层判牍为例 任海涛(4.119)

杨坚代周立隋考辩 冀英俊(4.125)

武陵地区梯玛还愿仪式的功能研究 谭志满(5.108)

略论鄱阳张王信仰的主题变迁 王 华 周海燕(5.112)

中国古代地方社会捐赈——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 田 戈 吴松弟(5.116)

明清地方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国家干预——以赣江中游地区为中心 廖艳彬(5.123)

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犯罪问题及其治理探析 吴铁稳 余艳莉(5.128)

南昌起义前后的谭平山 邵 雍(6.109)

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若干问题考释 刘乐燕 陈洪模(6.120)

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察机制的主要特征 吴 珏(6.125)

《布尔塞维克》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宣传及其影响 刘志靖(6.130)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非偶然事件论辨 罗春梅(6.135)

生命与信仰: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 陈艳玲(7.110)

五经文献的传播与两汉经学的演变 丁 进(7.116)

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的教育思想述略——以“东游日记”为中心 代 祥 葛维春(7.122)

近代早期英国的教育捐赠 喻冰峰(7.127)

江西藏传佛教传播发展述论 欧阳镇 陈金凤(7.133)

《旧五代史》诸志标准本的论证 陈智超 郑庆寰(8.100)

敖英著述考略 李国梁(8.104)

宋代入赘婚略论 李云根(8.108)

元朝收继婚的法律调整 苏丽娜(8.113)

论光绪朝对财政税收积弊的清理 李风华(8.117)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乡村联盟与地方政治——以南昌地区为中心 李平亮(8.122)

革命与农民需求:赣东北弋横暴动探微 毛智勇 庞振宇(9.99)

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罗国华 胡 松(9.106)

论新四军在南昌时期的文化工作 李秋华(9.111)

公共卫生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之冲突与整合——以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为考察中心 吴郁琴 肖赣蘋(9.117)

试析蒋经国赣南新政对政府威权的再造 陈任远 方世藻(9.122)

近代中国的殖民城市 张利民(10.112)

外国媒体对辛亥革命的多元化报道 董爱玲(10.117)

1920年陈独秀决意《新青年》“独立办刊”问题之再探讨 齐鹏飞(10.122)

论向警予的早期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 李惠康 朱 海(10.129)

论戊戌时期的兴女学思潮 任向阳 李 斯(10.134)

北宋前期对通货膨胀的防止及其效果 俞 晖 俞兆鹏(11.116)

南宋“中兴”问题再分析 邹锦良(11.126)

江西修水客家陈姓拟制宗族的个案分析 刘经富(11.131)

地缘认同:客家华侨与侨乡社会的心理共识——以清末和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为例 肖文燕(11.135)

从美国布朗案看种族平等 杨 馗(11.140)

元末明初名僧宗泐事迹考 何孝荣(12.99)

论宋太祖推服桑维翰:兼谈宋代“民族主义”之特质 熊鸣琴(12.106)

《孙威敏征南录》贬低狄青功绩探因——史实考辨与士大夫叙述心态解析 张劲松(12.111)

从陈寿与傅玄的评语透视曹魏的政治与思想——以魏文帝曹丕为中心 祝捷(12.117)

苏区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胡盛华(12.122)

辛亥光复时期的地方政局与权力重组——以《萍乡光复始末记》为中心 陈晓蓉(12.127)

试论明清鄱阳湖区域民间信仰的道教化 程宇昌 温乐平(12.132)

【法学研究】

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合理性研究——兼评《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草案 高利红 程 芳(1.153)

构建我国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思考 廖秀健(1.163)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性的证成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刘铁光 王晓君(1.168)

“中国——有关风能设备措施”案及其启示 谢新明(1.173)

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国际环境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王 岚(1.177)

日本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王弘宁(1.182)

国有土地所有权权利行使制度研究 刘 俊 朱小平(2.147)

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的法律思考 姜红仁(2.155)

职业病防治立法中的缺陷及其完善——以职业病救济为视角 姚秀兰(2.160)

我国保荐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何 以(2.166)

我国知识产权纠纷ADR机制的构建 徐惠敏(2.170)

论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对公共政策理由的反思 倪静(2.176)

国际经济法的法“理”和法“力”演化探析 王宇松 杨晓培(2.181)

岛屿的法律地位问题初析 万鄂湘 杨 力(3.125)

论国际海洋划界中的“公平原则” 盛红生(3.131)

论单一海洋划界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 黄 伟 孔令杰(3.137)

试论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构建 刘烁玲(3.142)

仲裁行政化及其克服 罗楚湘(3.146)

论我国公诉案件的无罪处理机制 王禄生(3.153)

我国隐私权保护问题的伦理辩护 吕耀怀 熊节春(3.157)

对我国社区矫正模式的反思——以社区矫正“入刑”为契机 刘崇亮(3.163)

联合国范本与经合组织范本:区别与晚近发展 那 力(4.129)

再论税法谦抑性——兼论税权谦抑与结构性减税 王惠(4.137)

论我国环境税立法的基本原则 付慧姝(4.143)

论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律地位 高晓露 周振新(4.147)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问题研究 刘晓农 徐 易(4.153)

无权处分制度研究 熊贤忠 方 昀(4.157)

基于公民共和主义视角的行政公益诉讼 马明华(4.161)

行政裁量滥用及其治理 史艳丽 戴建华(4.166)

我国农业保险及其法律规制 温世扬 姚 赛(5.133)

论我国农业投资法律体系的构建 吴喜梅(5.139)

日本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军杰(5.144)

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的公共责任及其法治化 程关松(5.148)

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与检察权的配置 韩成军(5.155)

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转换 彭浩晟 郑金玉(5.161)

合伙组织立法的发展趋势及实现途径 张 冰 王 莉(5.167)

风险社会下刑法功能化发展路径研究 张 晶(5.172)

我国刑法修正的立场分析 熊永明 卢中石(6.140)

我国刑事责任立法研究 何立荣(6.146)

试论环境共同侵权责任制度 曾祥生 赵 虎(6.152)

论未上升为民事权利的法益 宗志翔(6.156)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价值与进一步完善 王鹏祥(6.161)

公众风险恐慌的社会法学分析——以“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为例 彭飞荣 杨 梦(6.166)

生态文明、国土绿化与相关立法 周训芳(7.139)

“森林资源”概念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高利红 刘先辉(7.153)

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森林法》规制 张红霄(7.160)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按期间制裁机制的完善 胡德胜(7.165)

自然资源视角下的传统物权客体理论之反思 黄 萍(7.170)

我国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 胡卫萍 杨海林(7.175)

金融机构负责人的忠诚义务与法律责任 涂明辉(7.181)

对企业参与WTO争端解决的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以发展中成员为视角 陈咏梅(7.186)

隐私权利已经终结?—以美国互联网法律为例的考察 东 海 张 昊(7.193)

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徐忠麟 刘雁铭(8.127)

论我国刑法中的死亡标准 李长兵 许晓娟(8.132)

完善民营快递行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思考 匡爱民 师 帅(8.137)

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及其立法 何 芳(8.143)

论基层检委会决策机制的完善彭陟刚 张 峰(8.147)

环境公益诉讼必要性分析——以环境行政执法机制的缺陷为视角 楚道文 邱潇可(8.153)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价值分析 刘冬京 易 娟(8.159)

环境问题的根源反思与法律因应——以产业结构为视角 刘画洁(8.164)

削减短期影响气候变化物质:政策、机制与全球治理 那 力 荆 珍(9.129)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冲击与国际法制度协调 曾文革 肖 峰 黄 艳(9.137)

论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制度架构 刘明明(9.144)

新加坡《赡养父母法》评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徐振华 胡苷用(9.151)

回应时代的法学发展之嬗变 卢学英(9.156)

知识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思维变革——以经营者集中的规制为视角 郑淑娟(9.162)

对我国惩治诉讼诈骗规范的反思与对策 黄华生 赵斌良(9.168)

立法行为合法性的法哲学分析 聂长建 兰 艳(10.140)

经济法现象学分析——以国家管理经济思想为视角 漆思剑(10.144)

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相关问题研究 谢增毅(10.148)

我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解决制度研究——以行政复议申请人范围为视角 吴兴国(10.15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网络化的法律应对 危兆宾(10.159)

论行政抵抗权的实现 肖 萍 王淑芳(11.145)

隶属到平权:现代行政法律关系的转型 华 燕(11.151)

自然法之“自然”观念的消失 王 辉(11.155)

坚持、放弃抑或改良?——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改革的审思 陈 风(11.160)

竞争与公益之间的平衡——英国2010年《合并指南》评析及启示 张志伟(11.164)

经济犯罪的现代化变迁动力——兼析经济犯罪的防治实践 杨晓培(11.168)

论矿山环境治理中的政府环境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王世进 张 津(12.138)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吴 萍 吕东锋 陈世伟(12.145)

海上钻井平台油污的法律适用范围与责任分析 李天生(12.150)

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适用困境及其出路 张志勋 谭雪春(12.154)

就业援助: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取向 杨德敏(12.159)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胎死腹中的法律文化透视 李小萍(12.165)

【社会学研究】

对有关华人高技术新移民政策的评述及建议 曹善玉(1.186)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类型分析 邓秀华(1.192)

社会服务概念辨识与路径优化 倪明胜(2.210)

论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杨军(2.216)

珠三角地区失地农民媒介认知状况分析 丁玲华(2.221)

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例 尹世洪(4.237)

我国基础教育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生旺 陈 鑫(4.243)

中国独特的地区、家族关系及对现代的影响 甘筱青 吴国富(5.192)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赣县为例 蒋翠珍 陈国泳 谢良章(5.198)

民间宗教信仰复兴及“理事会”与基层政权的和谐互动——基于江西X县的考察 戴利朝 杨 达(5.204)

我国强势群体整体性特征及其演进趋势 童 潇(6.236)

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 巢传宣(6.241)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多个城市的实证调查 黄兆信 吴新慧 钟卫东(9.231)

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与犯罪 郭晓红(9.236)

论炫富广告的心理学基础及负性心理分析 胡桂英(9.2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境遇、演变与走向 孙晓晖(11.204)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思考 廖元新 卢忠萍 王 欣(11.210)

传统社会家庭基础性地位的现代启示 顾文斌 帅学农(11.214)

构建服务型政府与弱势群体参与的思考 鲁艳平(11.218)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的公民财产权及其保护 刘木林 杜 虎(11.222)

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难点与对策探讨 李俭峰 徐立军(11.227)

农民工就业波动现象分析——以江西为例 陈东有 钱 芳 周小刚(12.170)

农民工亚政治文化:相互构建的政治意识与行为 胡艳辉(12.175)

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李红浪(12.180)

传统“家文化”与家庭暴力 欧阳艳文 林少菊12.184)

“微时代”下市民生活习俗的变迁 殷 俊 喻 婷(12.188)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帮控策略 罗明凤 周美芳(12.193)

【管理学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 王兆峰 腾 飞(1.196)

金融和谐的系统学分析 史跃峰 赵黎明(1.202)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扎根理论方法的运用 文 亮 刘炼春 何 善(1.207)

“追随力”三概念探析 许 晟 曹元坤(1.211)

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从疫情应急角度分析 章先华 贾仁安 王 翔(2.227)

地方政府官员的搭便车行为及其制度约束 董少林(2.233)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对湖南省TY县某局的微观考察 盛明科(2.237)

股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度的视角 黄 蕾(2.241)

管理者收益、R&D支出与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马如飞(2.246)

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 何记东 史忠良(3.182)

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及内容 王 宏(3.186)

学习型组织影响因素整合研究 杨建锋 姜雯昱(3.190)

熊彼特社会演进思想体系——基于逻辑建构的视角 王耀德 李俊华(4.212)

女性董事改善了公司财务绩效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况学文 彭迪云 林 妮(4.218)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 彭劲松 黎友焕(4.224)

应急预案中的风险及其治理 熊 炎(4.228)

质量与企业文化建设——对质量文化的进一步探究 倪建文(4.232)

我国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 王慧军(5.210)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李卫斌(5.214)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杨振国(5.218)

关系营销范式的顾客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占小军(5.222)

企业营销伦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程月明(5.228)

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系统研究的理论 框架阳 杰庄明来(5.2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例 陶春海(7.217)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分析景跃军 靳雄步(7.223)

农民工储蓄与消费行为分析——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例 吴文峰 王建琼(7.227)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与收入贫困——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实证考察 陈琦(7.231)

江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的调查分析 涂琼理 钟涨宝(7.236)

东道国政治风险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钞 鹏(8.225)

政策工具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以国内外文献为研究对象 韦彩玲 杨 臣(8.230)

高管价值观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邓丽明 郭晓虹(8.236)

非税管理权配置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谭 立(8.241)

政府部门间合作与中国公共管理的变革——对“运动式治理”的再解释 余亚梅 唐贤兴(9.172)

组织管理制度的形成基础及动态演化 周 燕 牛少锋 张君泽(9.178)

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及赋权方法研究 李志强 周海花 王超丽(9.183)

江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袁庆林 陈毅辉(9.188)

剩余空间、双向道德风险与治理倾向 吴 刚(10.179)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反贪工作职能探究 刘莉芬(10.186)

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资源型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邱卫林 雷 芳(10.190)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 周琢虹(10.195)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究 刘 斌 张奇林(11.17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 纹 刘功滨 齐兴利(11.176)

股权分置改革、股权性质与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 彭 元(11.181)

心理契约违背感知的个体差异:研究进展与模型构建 张晓旭(11.185)

基于价值链(网)的企业战略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钟运动(11.190)

价值观契合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言行背离现象 王晓春(11.194)

职业道德的现代困境探析 夏 昱(11.199)

【文化研究】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时代气息 叶 斌(1.217)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与发展 余 伟(1.224)

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 张凤华(1.227)

影视旅游拟态环境权变对策研究——基于导游审美信息传播模式 王屏(1.231)

试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城市雕塑为例 陈敏(1.235)

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 李枝秀(1.238)

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路径选择 王一木(2.186)

论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李湘刚(2.192)

转型期我国法治与传统社会的冲突 王 帅(2.196)

试论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朱蕴丽 潘弘韬(2.201)

从古透定母方音看鄱阳湖文化的多元性 卢继芳(2.205)

文化创新与民族复兴 何志鹏(3.210)

从图像学到视觉文化——W.J.T.米切尔形象研究的路径与困境 徐丽娜(3.220)

新闻传播中仿拟艺术的应用策略 徐国珍(3.225)

现代翻译发展动向的多视角考察 蒋 平(3.229)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林长洋(3.234)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创新及其文化反思黄也平 侯 盼(3.238)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程中的孔子学院发展研究 周 磊(4.171)

寒山文化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张 红 温 波(4.175)

从寒山诗看韦利英译的共振与独蹈 李惠红(4.180)

蒙古史诗的灾难意识与“刚”性之美——以汉译版本史诗为中心 杨晶(4.183)

从人文历史视角论赣方言的形成肖九根 肖 昀(4.189)

汉语音译词的多维考察 何干俊(4.194)

论戏剧话语的性质和功能 陈丽霞(4.198)

当代中国话语与翻译的迷途 郭 丽(5.236)

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关系的再认识 樊凤龙(5.240)

音乐地理学与音乐人类学的综合运用——以江西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为例 尹勋锋(5.243)

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 周 浩(5.246)

古村落系统化保护问题研究——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 皮桂梅(5.249)

饮食文化中的罪感与乐感:中西食物象征比较 张明娟(5.252)

“五四”语境中的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刘 畅(6.208)

在教育和趣味之间——1949—1959年中国图画书研究 吴雯莉(6.214)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曹 爽(6.219)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 赵冬生(6.224)

中华民族写意陶塑传统的回归与发扬 陈 昊(6.229)

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赵彩泉 余 华(6.233)

论伯明翰学派先驱F.R.利维斯的民族文化建构——大众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英国本土文化的民族诉求 江玉琴(7.250)

重新审视沈从文的“音乐重造政治”思想 李欣仪(7.256)

批判性阅读理论的依据与策略 张三香 谢薇薇(7.261)

空间概念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 徐 晖(7.265)

论书院遗址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以江西为例胡青 张永丽(7.268)

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以德国的“家乡电影”为例 王霄冰(8.18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论析 胡丽婷(8.192)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胡亚希(8.196)

传统文化中的四象观念研究 程万里(8.201)

原中央苏区振兴视野中赣南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卢旗英(8.207)

傩与“日祭”——从“乡人禓”说起 章军华(8.211)

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曹文琦(8.216)

旅游景区宣传语现状之审视——基于佛山景区的调查 周书云 苏 英(8.220)

战争背景下的都市文化语境与九叶诗人的审美追求 李洪华 卿 源(9.213)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 邱国桥(9.218)

消费主义视阈下主题公园空间设计的文化表达 周 凯 蔡瑞林(9.222)

汉赋色彩审美的平民化特质 潘晨婧(9.227)

文化生态观照下的全球文化互动图式研究 周桂英(10.19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字的造字过程 刘德秦(10.204)

古文句读问题商榷——以《玄应音义》为例 姚红卫(10.208)

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与保护利用模式 王志平 郑克强(10.213)

庐陵状元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思考 杨小东 曾维涛(10.219)

经典与商业的结合:托尼·莫里森的文化市场开拓及其启示 史鹏路(10.224)

英尼斯的传播偏倚观与西方文明危机 梁 虹(10.229)

市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其出路——以中国画市场为例 李艳丹(11.231)

论中国水墨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王子燕(11.23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 胡丰顺 杨少波(11.238)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 傅福英 张小璐(11.242)

“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 曾祥宏(11.246)

经济发达地区构建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许 卫(12.197)

体育组织文化创新的模式选择与推进策略炤 战 磊(12.201)

社区公共休闲活动中发展民俗游戏问题研究 徐 丹(12.206)

论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思想渊源 金筱萍(12.210)

西周音乐教育制度中审美意识的萌发 马 艳(12.215)

王西麟“三位一体”的创作思维研究 罗 敏(12.219)

中国红歌会的传播学分析 董海燕 刘金丁(12.222)

儒家美学视野下的中国行为艺术困境 徐 津(12.225)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祎例 赖 华 欧阳友珍赟(12.239)

语料库翻译学:问题与展望 龙绍(12.244)

论教育话语维度的重设 潘晴雯(12.249)

试论敦煌变文同义复词的研究价值周掌胜 吴 盼(12.253)

【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及成因分析 邹海荣 詹 磊 章刚勇(1.241)

2011年江西100强企业分析及发展建议 尹继东 高妮妮 龚 楚(1.246)

论效能型财政——以江西为例 鲍啸鸣 匡小平(1.252)

【政治学研究】

阶级理论视野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王 翼(3.196)

我国妇女政治权利虚化问题探析 雷 扬(3.200)

论费格森的政体思想 翟 宇(3.205)

政治、权力与法 熊春泉 汪旭鹏(4.203)

试论葛兰西的政党认同理论 胡爱玲(4.208)

中国共产党整合执政资源有效战胜困难的经验与启示 吴晓敏(6.171)

毛泽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刘月秀(6.17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职人员价值观培育 李 亮 单冠初(6.181)

债务危机背景下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困境与启示 胥 丽(6.186)

现代化视阈中的“中国模式” 郑丽平(7.197)

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变奏 熊 涛 陈付龙(7.202)

行政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 尹素琴 高静文(7.207)

主动公民塑造与公民参与能力提升 李俊卿(7.212)

努力实现社会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8.171)

高校统战工作与留学归国人员能力发挥的关系研究 苏一凡 罗嘉文(8.177)

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探析 李友鸿(8.182)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国际规制内化路径探析 周秋君(10.164)

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新安全观的实践 洪霞芳(10.169)

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冯 英 汪淑珍 陈 菲(10.174)

【教育学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 赵恒伯(3.242)

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蔡奇轩(3.246)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 胡乃永(3.250)

思政学阐释中的大学生网瘾矫治 李超民 李 礼(3.253)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夏新颜(6.191)

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推效应——基于1990—2010年的经验数据 郑雅卓(6.195)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责任与协调机制 潘寄青 沈 洊(6.199)

农村职业教育立法析论 吴永明 王从容(6.204)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郭 莉 黄 柯(7.241)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高校外招生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探索 刘连芳(7.246)

人文关怀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探析 王兴国(8.246)

中国大学的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齐 宁(8.250)

割裂到融合: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教育学区建设的协同路径 何永刚(12.229)

职业院校规模经济问题探析——基于生源下降背景 黄教珍(12.234)

【江西发展论坛】

江西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张晓霞(10.233)

论老龄化对江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马雪松(10.238)

江西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研究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10.243)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 周国兰 季凯文(10.248)

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分析——基于多因子等权评价模型 周叶(10.253)

【三农研究】

国际“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探索及其启示 李秀香 邓丽娜(9.192)

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 苏 群 江淑斌 刘明轩(9.197)

【海外传真】

跨界水道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与实践(爱) Owen McIntyre文 秦天宝 蒋小翼编译(2.251)

中国是拉丁美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威胁吗? (美)Garmen G.Gonzalez文秦天宝 王 丹编译(4.247)

媒介生态学与麦克卢汉的遗赠(美) 兰斯·斯特拉特文 胡菊兰译(6.246)

区域经济现代化问题 (俄)V.A.Ilyin文邝筱倩 郭晓菁 艾书琴译(9.245)

俄罗斯居民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俄)K.Goulin文 张超译(9.247)

解决社会经济空间分布失衡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俄)Tamara V.Uskova文 张超译(9.249)

人口稀疏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俄)A.Shabunova文 郭晓菁译(9.251)

科技潜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创新政策 (俄)Terebova Svetlana Victorovna文 艾书琴译(9.253)

金融衍生品测试:金融创新中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美)艾瑞克A.波斯纳 E.格兰·威尔文伍巧芳编译(11.250)

【学术动态】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包容持续发展新路径——中俄学者学术座谈会综述 林跃勤(6.253)

本土之论·智慧结晶·魅力再现——评《创新区域发展路径:以江西为样本》 彭迪云(6.254)

大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考——江西省哲学学会2012年会综述 杨艳春 王 伟(8.253)

【书 评】

信念:崛起大国走向辉煌的力量之源——读尚勇著《中国信念》有感 廖进球(4.255)

用心构筑民族精神的高地——读汤赛南《做有精神的中国人》 汪玉奇(8.255)

一支好歌——评新歌《井冈颂》 戈力(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