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中英:趋向一种大美学观

2012-04-18

关键词:美感本体美学

侯 敏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作为当代海外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1949年他随父到台湾。在台湾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和任教。他在中西哲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蜚声海内外。成中英的哲学思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评述。但相形之下,作为成中英哲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学思想,迄今还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其实,成中英的精湛的美学观点,充分地呈现了理论的现代形态与思想的历史体系之间的内心关联,进而拥有真正的“世界的”眼光和胸怀。

一、中国美学:和谐之美

虽然置身于西方话语的权威笼罩之下,成中英却对那些以传统思想形式存在的中国美学资源拥有一种主动研究和有效发掘。在美学研讨方面,成中英对中国文化思想系统进行了穷理尽性的剖析,对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自身经验和漫长的艺术传统,成中英提供了某种暗示性的理解方向和理解方式。

成中英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哲学,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哲学路径,中国哲学中存在“非方法论的方法”,也就是本体中的主客体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中国传统美学基本上是一种“体验美学”,中国人的“美”,常常是与“味”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在体验中生成与获得的。因此,中国的审美意识不应该从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理解,也不宜直接按西方形上学的标准来衡量。成中英总结出中国美学的重要特点:

1.凸显本体

成中英把中国哲学分成四种特征:内在的人文主义、具体的理性主义、生机性的自然主义以及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他指出中西哲学思想体系存在的差别:西方重“论”,试图建立一个天衣无缝的理论体系;中国重“体”,重在尽心实践。中国哲学表现了一种“内在超越”的理念,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而是认定人可以自身转化以达到“成圣成贤”或“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哲学是以天、道、性、命、理、气、心、性等观念为本体论范畴。中国本体论范畴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而每一个范畴均表示一个经验或思考的境界和立场。

成中英发现,较之西方,“本体美学”在中国传统之中保存得最好。那么,中国为什么会诞生一个本体性的美学呢?答案是中国人追求本体性的或整体性的存在的需要。中国人是在美感直觉、美感体验与美感判断的内外在基础上,体验、认识、发现与创造美的价值。而所谓价值,也不必理解为心身分离的精神自由,而是活生生的具体而全的生命实现。中国美学是一种本体论性质的美学,本体论美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审美传统之中。中国的诗、画传统证明了本体美学的运衍。《诗经》从《国风》到《大雅》、《小雅》),表达的方式是兴、比、赋,是有感而发,是人与物、境与体的交融。《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诗篇的意象,体现了一种内在的生命感,一种生命的本体性。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是其沉郁顿挫的代表作,即使在悲痛中,诗人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宇宙性或是本体性。传统绘画领域也是如此。从吴道子到明清的文人画,中国美学追求的是本体性的东西,表达的是本体的自我,营构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理想境界。

在形上学的境界层面上,成中英非常重视《周易》的美学价值,把它视为中国本体美学的滥觞,而且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源头在《周易》。基于对周易本体宇宙哲学的分析与理解,他揭示出中国美学的五个本体存在向面:宇宙、心灵、道德、礼乐、工技。在五个本体的存在层面上,《周易》展现了不易之美、变易之美、简易之美、和易之美,以及交易之美。随之充分展示了天人相应之位、天人交融之体、天人性向之善、天人互参之情、天人开拓之象,显示了人类心灵的不断发展与充实的过程。

成中英认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本体体验,陆象山的“吾心即是宇宙”的本体体验,是一种确认自我的本体和万物的本体的深刻体验。而本体体验的步骤是:观、感、思、觉、通。从外在的观、感,到内在的思、觉,再到最后的融通,形成一个认识完整的本体。

2.尽善尽美

成中英服膺中国古代的道德形上学美学,这种人文美学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融合,“中国美学源自于中国的本体宇宙论,建立在中国文化对自然与人性的观察与反省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美学可以说是相应,但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形而上学,……中国美学只是中国形而上学的一种形式,而这只有当我们将之从其个人及社区发展,及政治组织中抽离才能以此理解”[1122]。而且,成中英觉得,与善同构的道德形上学美学,不同于西方与“真”同构的认识论美学,其美的内在意蕴,指向存在自身的完善与完美。

成中英欣赏中国古代的“善美”观念。一方面他推崇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即以人性做基础,而人性必须在“道”之中得到道德实践。儒家倡导尽知天、尽心养性,修身立命,孟子开辟出一个价值世界:“善”(可欲)、“信”(有诸己)、“美”(充实)、“大”(充实而有光辉)、“圣”(大而化)、“神”(圣而不可知)。儒家的生命存在及其超越的价值观,重视人的德性,导向善的建构;同时,儒家在人的经验里面发展一些价值,也导向美。“儒家伦理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换句话说,善是美的基础,美如果没有善就缺乏实在性,也因而缺乏价值。”[1]123另一方面,成中英也注意到道家的审美价值,认为道家青睐自然,在自然的事物当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同一性,把天地、草木、山川各种自然事物看作美的载体。道家主张虚实相应,只有在虚灵的背景下,充实之美才更为可爱,在充实的生命的自然活动之中,宇宙和人生才能透视出虚灵之美妙。“道家的美是独立于善或是更高形式的追求,因为其彰显更深层的实在。中国文化中的善与美的紧张关系需要被正视及解决。”[1]124儒家的充实与道家的空灵,构成中国美学之为本体美学的两种维度。无论是儒家的“美善相乐”的追求,还是道家的“神游天地与天地精神为一体”的境界,都是扩大自己以达到一种非常崇高的美感,构成一种“大美”。

成中英强调人文精神不能局限在知识的追求中,而应该表现在艺术、诗歌、礼乐等具有人之情的创造活动上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倡导的德性美育主义,中国古代美学执著于德性之美和灵性之美,把丰富的人文艺术活动构筑在一个具有道德理性与天地境界的基础上。

3.创造和谐

成中英推崇中国人文传统中的“致中和”的思想。中和,是天下之大道与大本。“致中和”是从“中庸”达到“和谐”,从“和谐”里面得到“中庸”。这既是自我个体的理想,也是宇宙大群的理想。从本体的“中和”观念来看,人的行为与宇宙活动都倾向“和谐”,但需要经过知识的反省,以消除矛盾而后才能达成。无论是在动或在静的状态,人们都必须契合“和谐”的原则。中道的情感,是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儒家提倡“发而皆中节”的情,是内外相应、情理相缪的中和之情,构成一种怡然的状态。做到“中和”是不易的,因为外界有太多的东西来拉扯人们的心志,恐惧、悲伤、疑惑、欲望等会左右人们的意志。“中和”,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适当处理的尺度。人们若心为物所役,就会失去自我,也就不会有怡然的状态。

从中国美学的诗性智慧之中,成中英发掘美的现象域的规律与特征:和谐之美。“美就是我们从自然或人那里体验到和谐、统一、无功利的快感、清新及生动时所用的词。美是我们总结对某些物体或事件的体验特点时所用的术语。我讲这些特点归结为‘和’这样一个中国文字,它描述的是整体内不同部分之间的相辅相成与杂多因素的和谐统一。”[2]中国传统诗歌致力于表达内心感受与客观景物耦合的和谐,中国传统绘画往往显现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美的体验并不是单纯的,在成中英的眼中,大多时候是错综复杂的。人们体验到的美,包含在“寓多于一”的和谐整体之中,“即使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和谐而同样的关系,未来称之为美,我们也表现为将其视为这样一个和谐统一体。中国美学融充盈完整的生命体验与感性直观的创造性领悟为一体,妙化出一种超越逻辑和知识的灵性。”[2]回首中国美学史,成中英发现中国文艺家与美学家描述主体心境时常用“感”和“味”等范畴,描述客体自然状态时常用“象”和“景”(后来出现的“境”)。此外,也用“神”、“妙”、“清”、“逸”、“韵致”等范畴。这些范畴代表着不同时期审美体验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中国美学不同的发展过程,在审美境界层面体现了能引发美的体验的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审美活动是当主体敞开心胸去观赏自然,同时自然也敞开怀抱等待着主体观赏时,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当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迁。中国的精神世界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转移。成中英觉得现代诗歌是否保存了本体美学的特性,还不能确定。例如,余光中的诗,读者觉得写得很好,但诗人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是一种回归,还是一种脱离?是一种超越,还是一种意念?诗人的艺术趣赴是值得探索的。成中英希冀从我们自身的美感体验中,界定不同的美感性质与其发生过程,及其重大的道德、精神与本体意义。

二、美学建构:本体与诠释

在美学史上,许多美学理论出自哲学家之手。这些学者以其哲学思想为根底建构美学理论,或者是从其哲学思想中延伸出审美观念。成中英的美学理论即是如此。他认为从哲学意义上了解美学,从自我心灵的发展来了解美学的本质,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正如他在《美的深处:本体美学》一书的序言中所说:“从早期到今天,我对美学一向关注,但却只能在其他哲学兴趣中断断续续发挥,有些令我激动的思考未能趁势写出”。成中英的美学思想除了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美的深处:本体美学》外,大多散见于海内外报刊以及众多的哲学著述当中。

《美的深处:本体美学》内容包括本体美学、生命美学、整体美学、诠释美学等思考,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为美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拓展美学研究的视域。成中英为了完整表述他关于“本体美学”思考的内涵,写了一篇“本体美学与中国美学的本体性”的前言。成中英认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前的哲学研究中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尽管近年来在中国,虽然中国美学史与中国传统画家的研究有长足的发展,然而美的本质、美学的特质以及中国美学的特质却未能生动地展开来讨论,使其呈现活力。如果美学不能与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一起联系起来思考,它的生命活力也就自然受到限制。要想推进美学思想进程,美学家必须重视美学本体基础,即思考美之所以为美、美学如何为美学、以及美学的观感思辨基础等本体学与本体诠释学的问题。

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中英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论自觉。他全力倡导“本体诠释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诠释经验进行了理性的深入反思,借鉴西方诠释学,建构出一种新的形态的诠释学——本体诠释学。成中英的“本体美学”概念,是继“本体诠释学”提出之后,与“本体伦理学”、“本体知识论”等共同衍生出来的。他说:“美学涉及本体问题,由本体的观点以观东西美学的差异,并从二者差异中以见本体论的分歧,揭示了在本体论对话中可以消除不可通约问题。毕竟美感的发生不只是经验与评价问题,而是联系到相关立场取得理解与诠释的问题。多元美感世界的本体诠释,也必然导向一个丰富多彩的本体世界观。”[3]在这个意义上,成中英认为美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但同时也是有秩序的。我们可以客观地谈和谐之物,也可以主观地谈和谐之情。总体而言,所谓美,是指主客相应的状态与关系。“从一个本体美学的观点来看,美感是经验由感性心灵与美感对象两者自由互动所产生的,表现了主客观相应的相互制约性与激发性,并能相互创化,形成一个中国美学中所说的意境的整体。此一过程也可称之为对美感理解的本体诠释过程。”[4]13要理解美感的特质,就必须理解“本体”的内涵。“本体”,在成中英那里,并非西方形上学中的本质,更非脱离现实与真实的人的存在。本体包涵内在的心灵情性与理智的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变化与创造。在主客体的融合中,情理谐调、道器一体的心灵生命美学活动,璨然展开,由此导向本体的诠释与理解。

在以上主客观融合的理解下,成中英认为,审美或美感,既是“感”又是“境”,所感与所历之境可以深浅大小自如,但却永远彼此相应。主体的开发不因情意的参与而失其客体性,客体的显露不因境界的出现而失其主体性。成中英清醒地意识到,“本体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主观的“观”与客观的“象”如何融合为一体而呈现为主客一体的观象之态。主观的、原初的美只是感觉,它必须透过心灵的感情与想象的作用,并运用理性认知概念中所含的意义以及经验沉淀的形象,来进行一个吸取、一个延伸,使它像胚胎或种子一样能够扩充与机体化,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象,充满在人心中,也可以透过视觉洋溢在人的环境空间与时间之中,表现为无尽的视野。[5]本体诠释学的美学建构,昭示了美感与美是人与世界本体的根源发生而具有永恒的生命意义。

三、大美学观:跨越中西

就精神气质和思想精髓而言,身为哲学家的成中英,具有诗人的情怀。他是“诗人哲学家”方东美先生的高足,对现代新儒家哲学大师方东美的哲学本体架构和美学情韵非常钦佩。他总结方东美哲学的五大特色:“太极无名”、“情理两仪”、“哲学三慧”、“文化四相”、“道通为一”。[6]受大师的影响,成中英致力于形上学境界美学的探索,把握生命情调与艺术美感。

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审美规律,寻找真理。成中英对中西美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阐述,最终目的是寻找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真理性内容。成中英的大美学观的意义在于:

1.倚仗文化本源,阐彰美学特色

成中英人在海外,但欧风美雨并没有遮蔽其中国心。他非常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资源。例如,他对“观”这个中国哲学和美学范畴很感兴趣,写过《论观的哲学意义与易的本体诠释学》。在他眼里,“观”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体验,而且是本体思维的方法。“观”的体验,涉及大小、远近、上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与方面来观赏万物于天地之中。以之来理解与鉴赏传统中国山水画境甚至人物画像,成中英认为从五代宋元明清以来的大家,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黄公望、王蒙、文征明、仇英、八大山人到现代的傅抱石、黄宾虹、张大千与李可染等名家那里,我们可以领略“观”的美学奥妙。[7]中国艺术美学的要点在“观”。据此,成中英彰显了中国绘画“观”的“本体体现”与生动体验。

2.甄别多种学说,创新学术观念

成中英具有广邈的学术视野,并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他认为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宇宙和人生,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美学有三个维度: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和艺术。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四位美学大师无一不以艺术为载体来诠释美的本质和审美心理。而成中英认为四位美学大师之间有关美与艺术的论述,各有所偏,他们或强调美感的无功利性,或强调美的历史理性,或强调美的真理性,或强调美的“前理解”。因此,成中英站在综合创新的立场,强调在主客观融合及互动过程中探讨美的发生与发现。这种本体美学观点,融合了四者的长处,而消除其遮蔽之处。

3.超越彼此阈限,寻求美学共识

美学研究如何从一元的研究传统中脱离出来,以便在21世纪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既积极参与世界的文化与美学交流,又在“地球村”的大合唱中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当今美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中英拟构了一个博大的美学框架。他提出美学的五个层次:宇宙、生命、文化、个人和经验,美学的三种方向:发生、发展和创造。[4]30可以说,成中英初步确定了本体美学的一个整体架构。但就美学体系的完善而言,这种架构还略显粗疏,有待进一步充实。

成中英是一位倡导“哲学诗”的学者。其思想既充满深刻的哲理,又带有些许的激情。对于“中国美学何去何从”这一问题,成中英的看法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昭示了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可以为世界美学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未来中国美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中国美学现代化和西方美学的中国化的双向互动之中,不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关于世界美学的前景,成中英认为我们可从跨文化、跨本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美学,更深层地去认识美的本质,以“建立一个东西方人类审美体验的比较性——多元化的体系”。[2]这种富有诗意的宏大叙述和战略构想,意味着走向世界的美学研究,应该尊重东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摆脱文化单边主义的思想观念,把握审美规律,寻求共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中,建构一种跨越中西、科际整合的大美学。

[1]成中英.创造和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成中英.中国美学中的美的动态变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性和谐[J].世界哲学,2004(2).

[3]成中英.本体诠释:中西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

[4]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成中英.“本体美学”的重要启示[M]//本体与诠释:美学、文学与艺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368.

[7]成中英.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序言[M].北京:三联书店,2011.

猜你喜欢

美感本体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纯白美学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妆”饰美学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