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释圆融 佛道双栖
——慈航真人观世音仙话传说的文化观照
2012-04-18刘晓艳
刘晓艳
(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 厦门 361024)
仙释圆融 佛道双栖
——慈航真人观世音仙话传说的文化观照
刘晓艳
(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 厦门 361024)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慈航真人是一位深受民间崇奉的女仙。慈航真人信仰的形成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佛道双栖的现象是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特别是仙释圆融宗教文化的产物。慈航真人仙话传说中的性别困惑既体现了古代社会性别意识的特殊取向,也反映出观音形象不断演变的历史信息。
慈航真人;观世音;佛道双栖
唐宋以来,“三教圆融”一直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在这样一种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氛围中长期共存,互相影响,甚至相互渗透、吸收和改造,造就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奇观。例如,有的庙宇既供奉佛教神灵,也供奉道教仙真,还奉祀儒家圣贤。更奇妙的是,还有一些佛、道双栖的神仙——既是佛教的菩萨,也是道教的神仙。
慈航真人观世音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佛、道两教信徒高度崇奉的神祇。可以说,慈航真人信仰是中国宗教仙释圆融的一个生动的典型。
一、慈航真人扑朔迷离的前世今生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一般认为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沿用至今。也有学者指出这一广为人知的避讳省称之说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在魏晋六朝至隋代的不少佛经中便已经出现“观音”的译名,而且,与唐太宗同时或其后的唐代译经者也还有继续使用“观世音”译法的。[1]180-186“观世音”的意思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地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佛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2]187观音菩萨信仰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在传入中土的初期,观音本以男性的“伟丈夫”形象出现于佛殿神堂,但到南北朝时期,观音已经渐次以慈祥、雅丽的女菩萨形象示人了。就像《楞严经》卷六中所说的,如果有女人好学出家,观音可以在她们面前现比丘尼身、女主身、国夫人身、命妇身和童女身,为她们说法。[3]283-284唐代的观音菩萨已较多被塑造为眉如新月、面容安详、头戴宝冠、天衣斜披的美丽女性。此后各个时期,观音菩萨的面貌虽略有变化,但都是一个美丽、慈爱的女性形象。
中国的宗教文化环境既然可以促成观音菩萨由男而女的优雅转身,也就不难为这位新的观音形象安顿一个适当的出身背景。宋元时期的《观音得道》、《观音大士传》、《观世音菩萨传略》等书多称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妙庄王要给她们择婿,可小公主妙善就是不愿嫁人,执意出家。庄王盛怒之下,把妙善公主赶出了王宫。妙善在香山修行得道,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妙善献出自己的双手双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其善心感动天地,竟然重新长出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睛来,成为千手千眼观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综合诸家之说,称观音“乃是鹫岭孤竹国祇树园施勤长者第三子施善,化身来生于北阙国”。成为生性嗜杀的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这妙善出生时“异香满座,霞光遍室”、“幼而聪达”,但因为“誓不成姻”而惹怒其父,被软禁在后院,后辗转出家在汝州白雀寺为尼,妙庄王闻讯更加震怒,驱兵围寺,必欲除之而后快。妙善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终于南海普陀岩修成大道。[4]780
有学者指出,宋元文献中关于观音即妙善公主的出身之说是受到道教早期经典《灵宝经》的影响。晚清学者俞樾《茶香室丛钞》谓:“《文选·啸赋》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年至四岁仍不言。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却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按:此疑即妙庄王女之说所自来,姓音或即观世音也。”[5]787类似于俞樾这样的的理解是符合唐宋以来观音信仰在佛、道二教之间出入互渗的实际情况的。例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妙善“坐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壶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感一家骨肉而为之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赐莲花宝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主”。[4]780妙善出家而不忘孝父,成道则有老君举荐,封号又出于玉皇大帝,这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就这样,以妙善公主为中心的这个观音传说把儒家的孝道、道教的仙法和佛教的菩萨救苦救难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中国信众心目中全新的观音身世。
当然,对于观音形象的民间重塑并没有就此而止步。宋元以降,随着观音信仰的广泛流传和三教圆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本属于佛教系统的观音菩萨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糅合,在民间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慈航真人”信仰。于是,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新添了一位与佛教观音菩萨有着特殊渊源的“慈航真人”。到了明代后期,慈航真人的传说已经比较定型,他与观音菩萨之间的联系也获得清晰的解释。在这以后的道教神仙信仰中,慈航真人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弟子之一,与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和清虚道德真君一起并称道教“十二金仙”。众所周知,观音、文殊、普贤都是佛教中地位崇高的菩萨,他们一并被道教吸纳、改造为道门仙真。为了使这种改造更具说服力,民间信众从两个方面发挥智慧:一是将慈航真人的成道时间向远古推移,如《历代神仙通鉴》称早在远古商代,普陀山洛伽岩潮音洞中有一位女真人,发愿要普度世间所有男女。她经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为“慈航真人”。二是继承六朝以来关于仙佛同源和老子“化胡为佛”的观念,认为观音、文殊和普贤等都是先于中土得道,尔后在西方成佛的。如《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就直接说明“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大士”。[6]407作为慈航真人信仰最重要的道经之一的《太上碧落洞天慈航灵感度世宝忏》在这一点上作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该经指出:“慈航大士以西天玉国之根苗,为佛土庄王之令嗣,分真化炁,适根柢于南宫,阐教济人,更争光于西母,阴阳混合,人第知正果于坤,而未知托始于乾,隐显难穷,世只见宏教于佛,而罕识前隶于仙。”[7]101就这样,经过这一“前隶于仙”而后“宏教于佛”的转换,慈航真人成为观音菩萨的前身,观音菩萨也就是慈航真人的化身,慈航观音也就被道门视为“由玄而佛”的典型:“心印菩提,玄、释本皆无异;真空妙有,佛、仙实亦同源。悬牟尼之宝珠,凝从神气;炼金丹而证果,得自虚无。体不外乎身心,理同归于性命。然而一人兼备,千古为难,故由佛而玄,则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缅惟圆通自在天尊救苦观音大士。”[7]100
考察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仙佛同源、佛道双栖”的身份和扑朔迷离的身世渊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道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开放性地吸纳、改造儒家和佛教文化以丰富自身内涵的情形。
二、慈航真人救苦传说中的性别意识
道教对于女性的特殊倾向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女仙文化。“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的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报善意”。[8]144慈航真人就是道教神仙谱系中最受尊崇的女仙之一。大慈大悲、慈航普度是慈航真人广受尊崇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慈悲、慈爱总是与女性意识直接关联,是母爱的延伸和泛化。慈祥和蔼的女仙端坐莲台,遍洒甘露,助产救孤,为人送子……与慈航真人相关的救苦救难传说大多数都演绎着这种女性的母爱意识。
以“龙女拜观音”为例。在慈航真人观音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孩儿叫善财,女孩儿叫龙女。这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一天,她听说人间玩鱼灯,热闹非凡,就半夜三更悄悄溜出水晶宫,变成一个眉清目秀的渔家少女,踏着朦胧月色,来到人间。街上的鱼灯五颜六色,千变万化。龙女东张西望,越看越高兴,越高兴越忘情,如痴如醉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出了神。突然,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好泼在龙女头上。而变化成渔家少女的龙女,碰不得水,一碰到水就现原形。龙女焦急万分,挤出人群,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可刚刚跑到海边儿,只听“呼啦啦”一声,龙女变成了一条鱼。正巧此时来了两个捕鱼人,扛起鱼就上街叫卖去了。这时候,观音在紫竹林看得一清二楚,不觉动了慈悲之心,就对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去把那条鱼买下来,送到海里放生吧。”善财连忙奔向渔市,救下那可怜的鱼儿,放归海里。得知小龙女私犯宫规,老龙王龙颜大怒,雷霆万钧,竟将女儿逐出水晶宫。龙女伤心极了,茫茫东海,到哪里安身呢?观音听见了小龙女的哭声,便吩咐善财去把龙女接往紫竹林。从此,龙女跟善财像兄妹一样,追随观音在潮音洞附近修行。
我们知道,宗教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在这则“龙女拜观音”传说中,龙王的形象象征着威严的父权,高高在上,不容违逆,而小龙女擅离龙宫,触怒龙王,遭到父权的惩罚,成了被放逐于亲情之外的孤儿。这与成道之前的妙善的遭遇如出一辙。慈航真人以其大慈大悲的情怀接纳惨遭驱逐的小龙女,正好以慈爱的母性关怀消解了父权暴力的严重后果。而善财和龙女“像兄妹一样”围绕在观音身边的情形也隐喻了一种可以缓冲父权威严的母性伦理的温馨,成为古代社会以父权为中心的宗法伦理结构下伦理弱势者的寄托和慰藉。
慈航真人观音不仅佛道双栖,而且兼具了男女的双重性别。尽管在宗教的神话世界,性别的差异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隔阂和障碍,佛法无边,道妙无穷,略施法术,摇身一变,男女之别便可以轻松化解。但我们知道,任何宗教文化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观念折射。现实世界里不可逾越的性别差异在宗教文化中也不可能完全超越。在众多关于慈航真人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纠结于性别障碍的特殊困惑。
与佛教中观音菩萨先男而后女的形象变迁一样,道教传说中的慈航真人“托始于乾”、“正果于坤”,最初也是一位男仙,所以《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中杨戬对他尊称“慈航师伯”。民间传说慈航真人帮助姜子牙除邪封神以后,便云游四海,普度众生。有一天,他在云端隐约听到一阵阵凄惨之声,往下一看,见一妇女躺在一处偏僻的山间小道上,双手捂着肚子痛苦呻吟。慈航真人知道这个妇女正在难产,想帮她解除苦难,可转念一想,自己不是女人,若为妇女助产,一来怕妇女惊疑,二来也会招人非议,但如果视而不见,误过时辰,那母子性命就难保。慈航真人寻思片刻,用手中拂尘往自己身上一拂,摇身变成了一位手持净水瓶的美女,按落云头,来到妇女面前,见那妇女已昏迷不醒,便取出一粒仙丹和着甘露水灌入妇人口中,不久妇人便顺利产下了胎儿,母子化险为夷。可是因为助产中染上产妇生产时的污秽,慈航真人再也无法复其原身,但其善行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救人间孤苦。从此以后,慈航真人便以女性形象示人。
在古代社会,女性生产经常会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苦难。仙道贵生,道教中有很多助产救难的神仙传说,而送子和助产是慈航真人信仰中十分突出的重要内容,但在民间,女性生产又关联着非常繁复的禁忌,性别禁忌即其中之一。男性的身份障碍使他在女性生产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不宜在现场。所以慈航真人只能通过法术变为女性形象才能遂行救苦功德,可是产妇的生产污秽又触及了法术禁忌,使得慈航真人不能再回归本身。这一则助产救难传说中的两难境遇及其连锁后果充分体现了民间慈航信仰中的性别禁忌与困惑。
另一则传说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传慈航真人受了道德天尊所赐的宝镜,带着善财龙女,去朝见西王母,经过普陀山的时候,不小心把宝镜掉在东海中。这枚宝镜所发出的光恰巧照住了一只在东海修行的鲤鱼精。这鱼精便借机幻化为一位美丽如仙的女子,自号凌波仙子。但她要借助人的灵气,才能真正修成人形,便到处寻找童男童女,人间不少少年男女因此而丢了性命,怨声载道。玉帝查知此事后即命慈航真人下凡收服鲤鱼精。为此,慈航真人下凡临世,变幻为少女之身,足踏碧波,等待鲤鱼精的出现,可是任他千变万化,那一双脚怎么也变不像女孩儿纤巧的小脚。一日,凌波仙子现原形为赤金鲤鱼在海中荡游,慈航真人运用千手千眼之法,用篮子把金鱼捕获。鲤鱼精被收服后,皈依慈航真人门下。慈航真人为了降服鲤鱼精而化作女儿之身,可在返回天庭时,竟忘记将女儿身变回原来的男身,玉皇大帝见此状况,便让慈航真人速回洛伽山修回正身,可是在慈航真人回到洛伽山时,时辰稍有延误,结果再也不能恢复本来面目,最终以女身成道升天,而那双脚依然是男性的模样。于是便有了慈航观音女身男足的说法。
无论是沾染产妇的生产污秽,还是延误了修炼的最佳时辰,总之,慈航真人因为一种预料之外的影响力而无法回归其本来的男性面目。这种神仙传说中的无可奈何仿佛飘扬在天空的风筝总有一根纤细的丝线连着地面的人世境遇。不得已而为女人常常是古代男权社会结构中处于性别和权力弱势地位的女性的一声叹息。慈航真人虽然是最受崇奉的女仙之一,但这女仙身份的确立依然不免有几分将就的性别遗憾。
还有一些事情激发我们的追问,为什么民间的慈航观音传说中会存在“女身男足”这样的性别纠结?我们知道,慈航观音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有两种:一是端坐莲台的坐姿像;一是足踏莲花的站立像,两种形象都以天足示人。这样的天足造型在魏晋隋唐时代不会引起民间社会太多的关注,但宋元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女性缠足现象的日益普遍和以小脚为美观念的深入人心,慈航真人形象的天足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民间信众关注和纠结的困惑了。造像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的不同步性引起了人们的困惑,也促使人们寻求一种合理的解释,于是便有了上述两类关于慈航真人的性别转换传说。
而从宗教文化史的角度观照,我们还可以发现,慈航真人“女身男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宗教象征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都不可能完全割弃其初始阶段的文化基因。纵然经过沧海桑田般的演变,一些承载着文化原初状态信息的基因往往依然具有顽强的延续性。如前文所述,无论是佛教世界的观音女菩萨,还是道教世界的慈航女仙人,她们都与汉末魏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土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有着特殊的渊源。从魏晋六朝的观世音男菩萨,到唐宋以来的观音女菩萨,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慈航女仙人,尽管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社会改写和文化重塑,但那一双男足依然执着而且鲜明地暗示着他曾经是“伟丈夫”的原初文化形象。
三、结 语
慈航观音穿越佛、道两教并且兼有男、女两种性别这一现象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大观园里的一道奇观,乍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实则包含着非常丰富而且生动的宗教历史信息和宗教文化意蕴:首先,佛教系统的观音菩萨信仰在传入中土后因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缘而移步换形,使观音形象转男为女,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中最受欢迎的大慈大悲观音女菩萨,其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极其深远。其次,观音信仰的传播发展并不是在一种孤立的世界封闭运行的,而是与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互并行并且相互影响。在古代中国“三教圆融”的特殊文化环境中,观音信仰在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更被道教文化深度重塑。由于道教神仙谱系建构的高度开放性,便出现了将观音菩萨道教化、改写为道门女仙慈航真人的现象。慈航观音“佛道双栖”表象的深层内涵乃在于“仙释圆融”,也就是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彼此濡染和相互渗透。换句话说,在兼容并包的中国宗教文化氛围中,佛、道两教以特殊的宗教智慧共同为古代信众创造了一位最贴近这个社会宗教文化心理的女神形象——慈航观音。
[1]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宣化禅师.《妙法莲华经》浅释[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0.
[3]董国柱.楞严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胡道静.藏外道书:第三十一册 [M].成都:巴蜀书社,1994.
[5]俞樾撰,贞凡,等,点校.茶香室丛钞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7]胡道静.藏外道书:第三十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4.
[8]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中启)
An Amphibious Goddess of Both Buddhism and Taoism—A Research of the Legend of Cihang Goddess
LIU Xiao-yan
(Department of Humanity,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As a famous goddess of Taoism,Cihang is astonishingly similar to the Guanyin Bodhisattva.The religion of Cihang has deep contact with the Guanyin Bodhisattva of Buddhism.This phenomenon is a result of the fusing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ancient China.There is a special sex puzzlement in those legends about Cihang goddess.It embodies the message of the evolution of Cihang's image in Chinese ancient religious culture.
Cihang goddess;Guanyin Bodhisattva;Taoism and Buddhism amphibiousness
B 956
A
1008-889X(2012)03-96-05
2012-02-10
2012-04-18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JA10262S)
刘晓艳 (1979—),女,安徽阜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