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2012-04-18王倩陈继贵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年2期
关键词:口漏肠粘连吻合术

王倩 陈继贵

(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 湖北武汉 430010)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结肠动力低下、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所致的便秘[1],占慢性便秘的16%~40%。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2]。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部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的适应证及术式的选择,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我科对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行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进行了排便情况、生活质量、手术并发症的随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STC患者8例,男1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38~6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少于2次/周,无便意、腹胀、长期需服泻剂助便,其中4例需间断灌肠助便。发病时间10~35年,平均15年。

1.2 临床检查 结肠传输试验:8例结肠传输时间均明显延长,口服含20粒标记物的胶囊后,于6h、24h、48h、72h、96h,直至标记物全部排出。8例结肠传输96~240h,平均传输时间为168h。排粪造影发现5例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2例直肠前突。结肠镜检查:8例均行结肠镜检查,其中发现3例结肠黑变病。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单腿截石位,腹正中切口开腹。依次游离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于肛管水平以45mm弧形切割缝合器离断直肠。完全游离小肠,尽可能达到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在保证肠管供血良好、吻合无张力的前提下,离断回肠,折叠末端回肠约15cm,于两肠袢顶部造口插入75mm直线切割缝合器,行侧-侧吻合,连续两次。储袋长度为15cm。经造口处置入吻合器底钉座,行荷包缝合固定,用33mm直型吻合器行储袋肛管吻合。经肛门注入气体,行“补胎试验”,检查有无吻合不良处,并进行修补。经肛门留置引流管至储袋上方之回肠内,固定于肛门处。以透明质酸钠涂于创面和肠管上,骶前留置引流管引流。术后禁饮食5~7d,排便后给予思密达和/或易蒙停控制大便次数,术后1~2个月停药。

1.4 术后评估 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进行电话随访和定期复查。随访内容包括:每天的便次、排便间隔;粪便的形状;排便时间;是否排便费力;有无大便失禁、肛门疼痛坠胀,是否需要止泻剂及泻剂;并发症(肠粘连、吻合口漏、储袋炎等)、生活质量。

1.5 结 果 本组8例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每天大便次数为5.7次(3~10次),呈稀糊状大便。术后6个月平均每天大便次数为3.4次(1.2~4.3次),成形软便。术后1年平均大便次数为1.6次(0.8~3.2次),成形软便。无排便费力费时、大便失禁。5例出现肛门疼痛、坠胀,行局部温水坐浴后均于半年内缓解。8例术后2个月后均不需再服用泻剂和止泻剂。8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患者发生储袋炎,经治疗缓解。8例均无吻合口漏、粘连性小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2 讨 论

3.1 手术指证 慢传输型便秘的主要症状为长期大便次数减少,可5~10d以上大便1次,长期腹胀、纳差、依靠泻剂排便,且用量越来越大但无效,最后即使用药也完全不能排便。本病属于顽固性便秘,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选择病例必须慎重。我们认为术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结肠镜了解有无器质性及继发性便秘,多次结肠传输试验确定确实存在结肠传输功能减慢,胃排空、小肠传输试验排除胃及小肠动力性疾病,盆腔多重造影、排粪造影、直肠肛门测压明确无出口梗阻型便秘。我们同意刘宝华等提出的6条手术指征:①结肠确实有传输功能缓慢;②无出口梗阻的证据;③肛管有足够的张力;④无明显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⑤无全胃肠道运动失调的征象;⑥临床症状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或生活[2]。本组均完成了以上检查,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方式众多,关于术式的选择,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有效率50%~100%,手术彻底,术后复发率低,但术后易发生顽固性腹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术式,其运用前提是直肠、盲肠、升结肠必须具有正常功能,术前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是长期疗效的手术方式,但由于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可能发生肠粘连、吻合口漏、储袋炎等并发症未被广泛应用。McCourtney报道从1988~1995年对103例患者进行了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88%的患者有良好疗效[3]。Hosie报道对13例慢传输性便秘患者进行该术,成功率85%[3]。本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便秘症状完全控制。回肠储袋有“H”型储袋、“S”型储袋、“W”型储袋和“J”型储袋。前三种储袋制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储袋炎、储袋破裂、储袋排空障碍、储袋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回肠“J”型储袋。本组8例患者均行“J”型储袋,术后效果良好,均获得了满意的生活质量,结果与国外报道相似[4]。

3.3 并发症的预防 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粘连性小肠梗阻、吻合口漏及储袋炎。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病例均遵循了以下手术要点:①防漏技术:手术时注意肠系膜血管的裁剪,特别要注意血管弓的保留,保证储袋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完全游离小肠,尽可能达到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尽可能减少吻合张力。术中进行补胎试验,对吻合不可靠外进行修补。经肛门留置引流管至储袋上方回肠,减少储袋内压力。以上措施对吻合口漏的预防有明显效果。本组采取以上措施,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②储袋炎的预防:储袋大小要合适,一般为15~20cm,过长,过长可引起储袋炎及便秘,过短则导致腹泻。本组均选择15cm储袋,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储袋炎,经本院自制中药灌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③肠粘连的预防:该术术后肠粘连的原因可能为小肠肠襻嵌顿至盆腔,另外,盆腔大面积的去腹膜区是形成小肠粘连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中必须严格封闭小盆腔,缝合手术造成的一切可能引发内疝的间隙。术中将透明质酸钠均匀涂于创面,减少肠粘连可能。本组因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无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7,扬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619-622.

[2] 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军事医科出版社,2002:165.

[3] McCourthey JS,Finlay IG.Totally staled 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J].Br J Surg,1997,84(6):808.

[4] CoffeyJC,Winter DC,Neary P,et al.Quality of life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an evaluation of diet and other factors using the Cleveland Global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J].Dis-Colon-Rectum,2002,45(1):30-38.

猜你喜欢

口漏肠粘连吻合术
直肠癌微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微创再手术研究进展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治疗效果观察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肠粘连的围术期指标观察
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应用胃肠减压46例临床分析
接受非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用NSAID吻合口漏风险增70%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
选择性痔及痔上黏膜缝扎切除吻合术治疗脱垂性非环状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