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1例分析

2012-04-18金艳玲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说异位症异位

金艳玲

(大庆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黑龙江大庆 16331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5岁,于入院2个月前出现肛门坠胀疼痛,阴道坠胀不适,下腹部胀痛,大便排出不畅,排便次数多,每天6~7次,每次量少,便稍干,口服抗菌药缓解,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来诊入院治疗。肛门直肠指诊:胸膝位直肠前壁偏右距齿状线2.0cm有2.5×3.0cm2,质稍硬隆起,表面光滑,压痛(+),诊为直肠黏膜下脓肿,在腰麻下行手术治疗,在会阴部偏右取一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以左手食指在直肠内引导,钝性分离组织至直肠包块处,切开包块,见有蓝紫色血性分泌物流出,未见脓汁,考虑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因此仔细分离周围组织,完整切除包膜,缝合切口。术后病理报告:平滑肌及纤维组织,可见纤维束性血凝块,诊断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术后经抗生素治疗,切口换药,1周后痊愈出院,随访2年未复发。

2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3%~10%育龄妇女患有此病,以25~45岁妇女多见,绝大多数位于盆腔[1]。至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就发病原因提出了以下学说:①经输卵管移行学说。Sampson认为在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倒流入输卵管,然后由伞端溢出,移植于盆腔腹膜、卵巢等组织的表面,继续生长,最后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②良性转移(经淋巴及静脉)学说。所谓良性转移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管或静脉血管而播散至诸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胃肠道、下肢、手、臂等部位。③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人体中的某些组织,如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阴道直肠隔等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如大量雌激素作用下),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极为相似的组织。④基因学说。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⑤免疫学说。异位子宫内碎片的种植或排斥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在恒河猴或人类患有异位膜症时,均证明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⑥医源性(直接移行)。指由医务人员在做手术时,意外地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切口处,而于日后在切口瘢痕内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其次是宫骶韧带:在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此处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隔发展,在隔内形成包快,并向阴道内或直肠腔凸出,在直肠可触及包快。

目前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仅10%的患者术前得到正确诊断,关键在于医师对该病的了解,判断RE患者与其他相近病症时,要重视问诊,收集病史要全面细致,女性的经、带、胎、产史与发病有无关联非常重要。仔细询问患者肛门坠胀、便血、便秘、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在月经周期的病情变化,对渐进性便秘、月经过多等症状要重视,收集病史时,要特别注意询问人工流产术史,因为人流次数与RE的发生率成正比。若直肠肛门疼痛坠胀与月经周期有关时要引起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行经阴道超声及腹腔镜检查,必要时做磁共振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中发现紫蓝色分泌物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助诊。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良性病变,属深部浸润型,有恶性病变的特征,子宫内膜具有向周围组织侵犯的能力,往往可侵及直肠黏膜下层及肌层,且随每一次月经周期,异位的腺体可以不断增大,一些便秘、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月经过量、排便不畅等症状可以渐进性加重,选择手术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彻底清除病灶组织,配合药物治疗,防止复发,解除患者痛苦。

[1] 吴丹妮.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2:113.

猜你喜欢

学说异位症异位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