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2012-04-18陈玉伟
陈玉伟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一直被人们推崇和提倡。在高校,让大学生感受诚信观念最深的应当就是国家助学贷款,因为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大学生的人格和信誉作为保证的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教育公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过程中暴露出大学生存在的诚信危机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制约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
助学贷款违约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难题,早在2003年就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过高的原因造成了全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中断。为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银行不得不缩减部分高校的贷款规模,大大降低了对高校贷款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高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必须加强违约治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助学贷款信任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育人的功能。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贷款学生的主观方面考虑,一是还款意愿,即想不想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诚信水平。有部分学生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对诚信缺失危害性的认识,存在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等,导致它们主观上逃避助学贷款偿还责任;一是还款能力,即能不能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经济状况。由于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等原因导致毕业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或者收入不够,导致不能顾及助学贷款的按时偿还。
第二,从客观方面考虑,一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本身的问题,新的政策规定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对于很多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很难;一是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配套监督机制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道德滑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然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这种现象存在某种的认同感,不自觉的染上了诚信缺乏的不良风气;一是学校风气的负面影响,在学生眼中,考试作弊、代考、买假文凭、求职时复印假证书不算羞耻,象牙塔里的造假之风越吹越猛。这些在客观上都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要通过普及信用知识,相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宣传诚信,让他们知道违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使他们养成珍惜良好诚信记录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省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自我的内在追求。
其次,应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诚信品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各项日常活动之中,应从一个约定的遵守,一个承诺的兑现,从考试不作弊、明礼守信、拾金不昧等日常行为培养和规范诚信道德品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积累信用财富,培养良好的诚信意识,真正把诚实守信养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
第三,应努力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场所,其诚信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因此,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诚实守信光荣,违约失信可耻。另外,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正如陀思陀耶夫斯基所言:“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和氛围。
第四,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激励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威胁,而贷款毕业生,还要额外背负着沉重债务,导致他们无力偿还,从而造成违约失信。学校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提高贫困大学生求职的自信心,要为贷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能力培训,协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还款期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应结合家庭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诚信道德环境的熏陶,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使这种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引导。
[1]张兵.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年教育,2009,(4).
[2]范先佐.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3]黄维,沈红.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演变与改革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邝焕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