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切实传给学生一点人文精神

2012-04-18巢小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文

巢小莉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在长期的人文教化下,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自立、自强、团结、奉献等精神,凝聚民心,引导全民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箪饮瓢食而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精神;发奋图强、励精图治是一种精神……精神,对每个人来说是最可宝贵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国人的精神价值观也变得紊乱,传统的人文精神已在现代人的脑海中慢慢淡去,“80后现象”集中体现的焦虑、自我、自私、冷漠、喜欢幻想等心理障碍已逐步凸显,一些青年朋友时常感慨生活中找不到精神的支柱,感叹活着心累。没有统一宗教信仰的国人若再不建立积极的精神信仰,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学语文不是附庸风雅,不是吟诗作对的风花雪月,大学语文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在于重构中国的脊梁。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抑或是五四以来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的“启蒙心态”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又或者是当代全球化带来的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的普世主义人文精神,总之,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文明最强势的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及其教育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①,它既可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可作为整个民族延续精神文化的桥梁。如何利用好大学语文教育这块阵地,切实影响并传给学生一点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支柱将意义重大。

一、大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从总体上说,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及其教育的发展是滞后的,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似乎并没有从中融合贯通地建构出自己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人文家园,要想真正普遍地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国际上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从大学教育改革上找突破口。

现在,很多大学还是把教育的性质主要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上,即在“求知”和“立人”的问题上,虽然知道“立人”才是根本,但由于用人市场的短视以及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很多大学大都仍是教学功能型的,并没有把大学当作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

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或者专业中显得更加严重,他们或者忽视人文教育的培养,或者把人文价值观、思想观教育仅仅理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并重视人文教育中爱的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学生在机械的研究、实验中拥有了“一技之长”,却缺失了对人生本该有的丰富的体验,相对文科生而言,他们对善、对爱、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等意义缺乏丰富的感悟和理解。

大学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和训练有所不同: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②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也曾说得非常明白,他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融和结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不仅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构建

自1912年“大一国文”开始,大学语文走过了97年的风雨历程,期间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并已逐步转向人文精神的构建方面,而具体如何策略性地构建大学语文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则犹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下面,笔者试从教育内容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教育内容上的常见问题

虽然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取材不一且水平参差,但总体而言,内容大都有涉及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方面,涉及欣赏、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层面。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往往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且人文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在古代作品方面而言,我们除了讲解少量字、词、难句的理解及技术的掌握,是否更应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从而促进个体对自身和社会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切实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

在现当代作品方面,由于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性,反映在作品上则存有一些隐性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很多过去的、在特定历史时代才会有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在脱离了具体环境将很难维系。如暴力斗争意识、阶级仇恨意识、个体服从意识等等,这就要求在参考阅读、课堂讲授的引导方面,我们要注意革命时期的内涵与和平时期的内涵应有所不同,尽可能地避免教育观点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与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这样说并不是指那些传统教育是不必要、不重要的,只是,有些观念在和平时期是要作具体分析的,并定位得更加客观、公正,切实从人文的角度来加以评价、分析。

在外国文学作品方面,有些方面也是跟不上当前全球化、世界化发展趋势的。20世纪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在“反帝”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长大的,从小就知道“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矛盾”的理论。这种情怀一方面激发了国人爱国的自强、自立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也默化了嫉恨西方某些国家的情绪。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国人在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不同信息的冲击下加深了认识方面的迷惑,甚至走向了亲近或仇恨的两个极端:这种亲近可以使某些国人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事实;这种仇恨可以使某些国人丧失了基本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在国外遭受大灾大难时幸灾乐祸。长期对西方世界的妖魔化导致国人不能客观公正的认识西方国家,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解读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

而且,以作品为载体之外,大学语文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我们不能仅仅限于其工具性、文学性,更多的还应考虑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类共同的文明素质,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二)教育内容上人文精神的构建

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那种简单的“填鸭”、“说教”、“训导”和“训练”,不仅使学生对知识“吃”得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反胃”现象。注重书本教育不重实践体验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对知识、对生活越来越缺乏深刻的理解,“眼界”的狭小使得“胸怀”也变得缺乏大志、大爱、大善,先天的积弱使得年青一代越来越缺乏创新,缺乏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以致有人评价当代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智商没智慧,有欲望没理想”。

1.将知识传递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感悟

目前,虽然大学教育从教育目的上已逐步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文学教育的空洞的“知识论”仍盛行于大学的文学课堂,个体的体验或者激情,在概念、术语、名词解释、字词分析之余已所剩无几。“这样的文学教育的后果之一便是把原本在阅读中有正义感、有感动能力的理想读者塑造成了一些成熟老练、目光挑剔、什么也不在乎的理性读者。虽然这样的文学教育还没有完全抹去具体的作品分析,但听到的也只是大多失却性情的无效的阐释。”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经验以及个性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种多元解读将引发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此,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而且,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放飞心情、拓宽思路的自由过程,这对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人文知识是带有温度的,若只是读、只是看,不触及内心,是感受不到其所蕴涵的力量的,所以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凡那些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有青少年时期游历的经历,或自己本身在生活中体味了很多酸甜苦辣,之后才能写出“一吟双泪流”、“文成泣鬼神”的作品。反观现在的学生,高中以及之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要说游历了,连出门都很少,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社会的期望值都只有一个,即考上大学,其余的茶米油盐、人情世故他们都不管也不需要他们管。进入大学后,谈到对人生、对生活的感触,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仅限于考试体验以及应试知识方面,“黑色的六月”为主题的作文在大一学生那屡见不鲜。长期对外界的不听、不看、不问,使原本复杂的人类情感和人生体验在当代大学生那变得纯粹而单一,但社会毕竟是复杂的,要使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跟时代接轨,大学这一阶段责任重大且责无旁贷。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在文章讲解、分析时恰当地加入文章作者、教师本人、具体学生或者社会人士的生活体验或者案例,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当下的一些事、物加以阐述、引导,或者在讲某一观点前通过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小游戏加以导入,拉进学生的生存情绪,给学生以真切的体会,引领学生尝试着去思考某一方面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其教学的意义将远比他们背诵一篇课文、习得几个名词术语来得重大。

2.将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起来,在比较、思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

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促使各国的精神产品进一步成为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文学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学。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交流中已逐步被打破,新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提出新的要求,人们的思想需要在不断的碰撞中才能开出益发美丽的花朵。

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原因,相较与西方一些国家,思辨能力一直是国人的弱项。比较阅读的习惯在很多学生中尚未能养成。而且,由于比较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极其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做到不容易、做好更不容易,所以,客观上也使得学生缺乏了比较学习方面的接触和引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在教学相长中发现两者的创作共性和特色,拓宽学生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以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世界背景中深刻认识自己民族文学的独创特点。在比较中总结,在思辨中发现,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将影响到学生生活、生存的各个层面。

3.将单篇作品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在拓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研究能力

文学知识具有相关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利用专题教学,可以将零散在浩淼的文学海洋中的相关作品进行同类集中,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说单篇作品犹如一颗颗珍珠,那么专题就像是串连珍珠的线,经过串连,可以生发出远远大于单颗珍珠的价值来。通过专题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许多作品焕发出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益其艺术魅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

在设计、组合专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发现新意、进行规律性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能力。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首先,可以教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能动地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展现了自身的主体精神,实现社会价值,久而久之,将默化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专题式教学带有学习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产生示范、启发和诱导作用,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敢于、乐于、善于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

4.将文学作品和其他作品结合起来,在边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热情

由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形式呆板、枯燥,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被抹杀了大半,表现为不愿也不会去主动学习语文、阅读名著、感悟人生,而任何活动一旦失去“兴趣”这一要素,那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习惯在每一节课中专门教授某一篇作品,集中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意义等方面的内容,通常模式表现为学生看书本,教师讲教案,很少会辅以音乐、电影等媒介进行教学。而事实上,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纯科学方面的内容常常是割舍不开的;内容上也会涉及到音乐、绘画、雕刻等诸多方面;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引进电影、音乐等当代流行的艺术语言与文学作品构成互动,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悟神经,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挖掘学生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索能力。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的成功。面对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趋势,我们急需要唤起现代人对人格自由的意识,以此来打破他们僵化的思维定势;需要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此来抵制狭隘的功利主义;需要唤起他们对爱,对真、善、美的认识,以此来消抵自我、冷漠的人生观。在追求自由精神、发展多元个性、探索社会正义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文精神的构建在教育中体现为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因为它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很难加以量化,且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之后其价值才能有所体现。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中传递、构建人文精神的主要阵地,任重而道远!

[1]黄 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5-14(4).

[2]什么是大学的人文精神?[N].南方周末(一周·国内),2003-10-9.

[3]张小龙.不要让大学生的文学教育之心迷路[N].中华读书报,2005-02-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