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书诗卷》看陆游的书法艺术

2012-04-18曹春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诗卷书风陆游

曹春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对陆游的评价诚如梁启超所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评者大多从诗人的角度,因为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存诗最巨的诗人。

然而他不仅文学才能卓著,同时在书法艺术上与同时代的朱熹、范成大等著名文人一样,达到极高成就。他承继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余绪,且极为自信地取法当朝先贤,形成飘逸遒丽,风神超迈的艺术风格,成为南宋书坛的翘楚。但由于其诗名太盛,兼之评家历来重文轻艺,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他的书名。

陆游书作中的《自书诗卷》,是件长近六米的杰作,作品纸张因年代久远,泛黄而时杂斑点,统篇间布多方帝皇、文人及藏家的印鉴,如“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等名印,更引人注意的是陆游自己钤盖的“山阴始封”和“放翁”二印,表明了作者对作品的深厚用心与得意之情。

作品后有大量篇幅的题跋,总计千余言,说明该作被后世的重视程度。最早经鉴藏家元人郭畀之手,其后俞庸跋文最长,尤以“龙跃凤翥,鹏搏鲲运”相许,大类梁武帝评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可谓赞赏备至,然陆氏此作实堪当之。跋迹的最终经眼者为明代书画大家沈周,沈氏以为陆游之书与范成大互相取益,“后世推范公之知人,陆公之自信”,可谓知言。

从乾隆、嘉庆、宣统三代御览之宝印鉴可知,至少在乾隆时,此卷法书便成为清皇家藏品,并得以有序流传。

我认为《自书诗卷》是现存陆游书迹中篇幅最巨,字数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珍品(八十岁时书),事实上也可以说代表了南宋行草书的技高水准与成就,是毫无争议的国宝。历代行书成就突出的作品大都是书家的自作诗文,如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帖》等。对于诗文书法兼擅的陆游来说,这幅杰作也毫不例外地书写其自作诗八首:《记东林父老言》(该首题目已损落)、《访隐者不遇》、《游近村》、《癸亥初冬作》、《美睡》、《渡头》及《庵中杂书》四首选二。八首诗均收入《剑南诗稿》卷五十五。由于书写自家诗,自然能让笔墨抒发与诗作的意境达到高度协调。

作品以熟纸书写,所用毛笔为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笔毫丰润硬朗似兔毫,笔锋持重,笔头微秃,控墨性能极佳。作者以八十高龄之老手驭圆融矫健之良笔,书得意诗作,可谓诗书相称,人书俱老,后半部分激情涌动,生辣豪迈,酣畅淋漓,笔势夭矫,擒纵自如,意态纷披,充分展现出陆游书法的高超技艺。虽历经千年,但墨色鲜活朗润。

尉天池先生曾劝我习陆游之书,他以为“陆游书法无书家习气”,我遵先生所嘱,在该帖上下了些功夫,希望能领会先生之所指。我想陆游书法是否印证先生主张的“有所为而无所谓”的创作理念,以及因此而充溢的浪漫气息,是一个艺术家有意无意的最终创作旨归。但不同于作茧自缚,要不断吸纳新技法、新意识,注重意外情趣的释放与表现。陆游的《自书诗卷》不仅显露了其高超的技法,也展现其因形生势,因势利导,善于抓住灵感,超越固定模式的创作意识和能力,因而不仅笔法精妙,笔势精纯,笔意精炼,而又统篇散发出优游自如,一无挂碍的精神状态,于充盈的笔墨中透出空灵的境界。

陆游兼擅各体,互为融合,尤长于草书。他的成就源于长期着意修炼和勤于思考的结果。存世书迹不多,许多佳作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大字楷书《镇江焦山题名》,仍可窥见其字态挺拔灵秀,格调在蔡襄《万安石渡题名》之上;行书诗卷及信札则取法苏轼、黄庭坚,《尊眷帖》为代表;狂草主要得益于张旭,是陆游之最爱。狂章书的理趣也常常被自觉融入其他书体创作中并作了直观而夸张的描述,如《草书歌》云:“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于高堂三尺壁”。也曾极为自信地言道:“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世间准许一钱值,窗底自用十年功。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实,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自言公。”历史最终给予他公道的验证。

宋代时期,最高统治者虽然出于政治原因崇文抑武,也正因如此,在科举考试中重用文臣,使得文学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唐宋八大家”,宋代即占六人。书法成就杰出者亦以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为主,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就以广博的学识、精深的艺术修养而成为为杰出代表:苏轼诗文书画均为大师风范,一个全面的天才人物,黄庭坚则是“江西诗派”的鼻祖,诗词文赋成就斐然,常与苏轼并称;米芾精于鉴赏,文章也极为奇丽,曾受当时众多文人追捧,还长于绘画,创“米氏云山”之法。因此,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均多才多艺,“书卷气”在笔下就自然流露。这些必然引发后来家学渊源深厚的陆游等人,对文学艺术有着精深的理解和不懈的追求,尤其倾慕当朝先贤的卓越成就并继续沿着新兴的文气、书卷气的探究。他们扎实的笔墨功夫,给“意造”提供了依附,从而统归于集体形成的“尚意书风”,占据着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陆游诞生于靖康国难之际,从小即对当时士大夫谈及国事,慷慨悲壮的情景难忘不已,逐渐养成了终生许国的壮志豪情。学识宏富,志向远大却一直遭受到秦桧的嫉妒压抑,因而造成他平生许国之雄心与未酬之壮志的“情结”,并在潜意识中自然涌现,许多诗篇的情境与书法的表征相互映发,陆游得以在文学艺术的原野纵情驰骋的原动力不是投帝王之所好,而是豪放的情怀与细腻的情感这对矛盾的交融。

在书法创作方面,通过与并称为书法“中兴四大家”的范成大、朱熹等人相比,或许更能体现陆游书风的高迈华彩。如范成大,文学水平突出,书法也超乎常人,却似乎从不把自己当书家看待,他的最大兴趣并非书法,也许与许多文人一样,迂腐地认为“书画小道,壮夫不为”,诗文中对书情书理从不提及,一生只是寄情山水,品读文章,对书趣没有主观上的积极追求,笔墨情趣皆为自然流露。陆游则对书法的“技”、“道”两个层面都极为重视,从早年起就对书法进行深入的摹习与体悟,并形成独特的主张,兼之取法高妙,认为“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颜真卿是在楷书、行书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的书家,对颜真卿的倾慕与效法,使得陆游的书风具有沉厚豪迈的气格。如上文提到的陆游在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40岁)与韩无咎等踏雪游焦山、观《瘗鹤铭》,并以正书在崖壁题下十行五十八字记游,便是从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所出,豪迈雄健的书风成为南宋时期深得颜书三昧,一扫萎靡书风的不可多得的佳构。范成大研习二王与米芾,书风与诗风一样清健流畅,气息清婉,章法特征是上下字距紧密、横向行距疏朗,书卷气浓郁。范成大晚年退隐之心日渐,大部分时光在石湖度过,正如其《西塞渔社图卷跋》中说“始余筮仕歙掾,宦情便薄,日思故林;次山时主簿休宁,盖屡闻此语。后十年,自尚书郎归故郡,遂卜筑石湖;次山适为昆山宰,极相健羡,且云:亦将经营苕霅间。又二十年,始以《渔社图》来。噫!余虽蚤得石湖,而违已交病,奔走四方,心勦形瘵,其获往来湖上,通不过四、五年。今退闲修老,可以放浪丘壑,从容风露矣。属抱衰疾,还乡岁余,尤未能一迹三径间,令长须检校松菊而已。次山虽晚得渔社,而强健奉亲,时从板舆,徜徉胜地,称寿献觞,子孙满前,人生至乐何以过此?余复不胜健羡,较次山畴昔羡余时,何止相千万哉!尚冀拙恙良已,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棹讴之,调赋沿溪,词使渔童樵青辈,歌而和之。清飙一席,兴尽而返。松林具区,水碧浮天,篷窗雨鸣,醉眠正佳,得了此缘,亦一段奇事……”宦海浮沉,被消磨了,他向往闲适的归隐生活,这样的心志反映到书风和诗风,便是清润空灵的特质。他侧重于“道”的自然流露,拥有一流的文学素养,但主观上对“技”有所漠视,否则凭他的才情会有更为突出的成就。

行草书因变幻的线条节奏、韵律,能最大限度地抒发情感而成为书家之最爱,在笔走龙蛇的运行中尽逞纵逸之气。清人刘熙载《书概》中说:“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书写中曲笔太多,则浮滑软媚;直笔因缺少韵致易僵硬呆板,善于将曲直互用、使曲直对转,方为能手。朱熹的书法便能达到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他的书作主要以文稿的形式呈现,因善用曲致,故放纵而不失严谨,变化中也有秩序的支撑,作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程颐、程颢以理为本体的天理论发展成完整形态的理气论,从而为理学本体论规定了一种基本模式,成为其后的封建社会最权威的儒家体系。他又在文学、艺术上也很高成就,如他的说理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传诵不衰。他主张“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哲学意境,而不温不火,以曲笔圆意为主要特征的中庸委婉的书法便是他学养的外化,与他理学家的身份与主张相吻合。陆游一生志在恢复,以及因此产生的“尚武”情怀,使他心潮激荡,自觉把书法与时政紧密相联,即便是暮年谪居山阴,还“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时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失意与痛苦不仅依赖诗歌抒发,也凭借书法进行宣泄,书法水平的高超不是他的理想,但书法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书法的纵情挥运即如驰骋疆场,如将军之御百万兵。他得意地说:“纵酒长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付君诗卷好收拾,后五百年无此狂”……陆游一生无缘施展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只能凭借诗歌和书法来表达思想、展示其审美情趣。他对书法的自觉追求是由“兵阵”转为“笔阵”的无奈,却丝毫不减其理想与豪情。

“自古才大人,面目不专一。”有关陆游的话题尚有许多,本文不再铺开。聊作此文,实是因为仰慕其为人、敬慕其书风,探究作为陆游诗歌之余的书法成就,希望从他鲲鹏搏运的艺术创作中获得裨益。而以陆游为代表的诗书兼擅、诗文书法相得益彰的创作模式,也自然成了后世文人和书家争相仿效的楷模。

猜你喜欢

诗卷书风陆游
七绝·读黄教授《未来不是梦》感怀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春行
春行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