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双重发展改革”模式研究
2012-04-18黄连元
黄连元
(江汉大学《地方高校发展与评估》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依据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深化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将启动学术期刊、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他的改革涉及到新闻出版和教育管理两个部门,其改革方案应既有利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达到新闻出版业改革的目的,这才是高校学报改革的根本意义所在。
一、高校学报的现状
隶属关系:因各高校的类别不同,其主管单位或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所在学校。在校内他有别于行政管理和教学部门,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个独立部门,属校直属单位,一般为正处级建制,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和管理。
出版管理:学校所在地的新闻出版局,依新闻出版法规对学报实施管理,实行年度审核制,以保证学报按时出版及规范要求的严格执行;审批增刊的出版。学报无独立法人资格,依据新闻出版法规不得称其为杂志社,只能称其为编辑部,没有广告发行法人资格,但也有由多所学院合并的大学成立了杂志社,并成立了广告经营部门。
办刊经费:学报的办刊经费是有保障的,学校每年按预算划拨,数额以实际开支而定,当然,各学校对学报的资金投入是不一样的,以版本的多少而定。
版本数量: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版,或理科或综合版,而有的高校是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也就形成一校多版,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版,双月或季刊。这里仅指学报,高校内其他组织和机构所办刊物不在其列。
人员结构及编制:各学校学报的人员结构不尽相同,正常情况下设:主编,一般由校长担任(兼);副主编1人或多人(兼),也有设执行副主编,或空缺的;编辑部主任1人,副主任1人,有的达到4人;文字编辑,人员不等,或按版本设置,或综合设置;技术编辑和编务,一般不设置,有少数学报设置。主编和副主编不参与编辑部的工作,编辑部实际工作人员一般在6—15人左右,其中多为学校在编人员,享有教职员工的同等福利待遇,及个别聘有退休人员和合同制人员,享有国家规定的薪酬。
编委人员:其中包括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副主任,其他均为本校各行政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除编辑部主任、副主任外,仅例行学报的年度汇报会议,均不参与编辑部的工作。
稿件来源:主要为本校和外校的老师以及科研院所和机构。以自由来稿为主,主动组稿很少,这是因为担心组来的稿件达不到出版要求而出现尴尬局面。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被动的,可以说根本不了解学校的科研状况,也就更不要说是外校作者了。
审稿程序:根据各学报的情况不同,多数为三审制,分内审和外审或匿名审稿,对学术论文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稿件质量;个别学报其稿件全都送外审,这是因为编辑人员少的特例。
用稿状况:据统计,每期学报刊发本校科研人员的稿件不到百分之二十,校外稿件占大多数,一是因为本校的优质稿件流失到其他核心期刊和专业性期刊,投到本校学报的稿件有限;二是编辑们热衷于刊发外来稿件,是因为刊发本校教师的稿件不能收取版面费所致。
硬件与软件:各学报之间在硬件设施上实力相当,网上传递稿件,编辑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审稿并进行编辑加工,便捷快速;而在软件上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各学校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教学与科研内容的不同,以及办刊经验上的不同所产生的。
装帧设计:由于有关部门对学报的排版形式作出了规范要求,如书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字体、字号都作了统一规定,使得学报成为千刊一面,毫无个性。
发行及经营状况:有些学报交邮局征订发行,由于学报发行面窄,考虑到成本因素,印数一般在1千到2千册,多为高校学报之间交换、赠阅,定阅的极少,甚至为零。由于邮局征订发行有指标限定,大多数学报为自办发行。学报创收的途径:一是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支付的酬金,数额极少;二是收取校外作者的版面费;三是每年度出两期增刊,其稿件来自中等专科学校的教师、研究生、中小学教师等,因而形成只求数量,忽略质量之局面。
考核制度:编辑部工作人员均以事业单位的德、能、勤、绩标准来考核,实行文章被转载给予奖励,以及校对差错超出允许范围给予处罚的奖惩激励措施。
许沁的抛光部在凌源,一个五层楼民房的底层。抛光部不大,就一个大车间,有几排水泥大理石砌成的台面,安放着十来台抛光机。十来个男员工戴着单薄的头罩和灰不溜秋的口罩,举着小五金,对着抛光机上的砂轮打磨。
职称评定对学报的影响:由于职称评定部门将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在哪种刊物上发表,作了硬性规定,学报面对的大多数是应对职评的应景之作,在一定意义上,学报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功能被无形的改变,成为职称评定的工具。
二、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路
综观学报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其体制、特性和功能以及问题所在。首先,其从属于高等教育,属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之所以称其为学报,正是其体制和特性所决定的;其二,尽管它属于文化传播媒体中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事业单位的性质,追求的是单纯的社会效益,应该看到,学报与其他媒体或社会期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其三,有些高校疏于对学报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于每期按时出版,对于其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效果漠不关心,市场经济意识十分淡薄;其四,各学报之间在办刊思想、办刊经验、栏目建设以及如何提高办刊质量都少有交流,也就更谈不上协作共建的问题了。对于高校带动社区和企业的科研和经济发展,学报也少有参与;其五,来自学报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利因素,如有关部门的限制、职称评定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报被职称评定的利用,如同国家英语4、6级考试被社会所利用一样,学报在无意之中被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定所绑架,导致其毫无创新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尽管有些学报的知名度较高,也仅限定在职称评定这个意义之上。
为此,笔者以为,学报的改革应该是体制上的改革,应该在不改变其高校学报身份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既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又与当地社区、企业紧密协作的发展之路,可以将其称为“高校学报双重发展改革”。以这种改革方式,明确高校学报的地位,促使各高校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的优势和资源,带动社区和企业的科研和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其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效果,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促进各学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各高校和出版管理部门以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放开各种限制,给学报不论是校内、校外,在文化传播领域无边际发展的空间,逐步淡化和消除职称评定的影响,还学报一个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本来面目。
三、“高校学报双重发展改革”模式
(一)教育管理部分
隶属关系:保持各高校学报原主管单位或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所在学校。在校内仍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个独立部门,属校直属单位的身份不变,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和管理。有条件的高校可组建出版发行公司或成立杂志社,实行无行政级别管理。
办刊经费:学校按原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八十划拨办刊经费,不足部分自筹,逐年降低,经五年的过渡,以达到自负盈亏的目标。
人员结构及编制:主编由校长担任(兼);设副主编或执行副主编1人(兼);编辑部主任、副主任各1人,对校内或校外招聘。编辑部主任必须是在编辑岗位上工作15年以上,副主任必须是在编辑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学历不限,具备较高的出版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文化产业的经营能力;编辑人员数额由编辑部自主确定,竞聘上岗。在编人员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按总额划拨,编辑部进行二次分配,按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取酬,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聘用退休人员,享有国家规定的薪酬,由编辑部自酬经费发放。
编委成员:编委成员由本校或校外各学科的专家教授或学科带头人担任,鼓励年轻学者参与其中。由各学院委派或推荐、编辑部聘请的形式产生。编委成员必须参与学报的栏目策划、质量监控,为学报的发展献计献策,每年必须推荐两篇以上能刊发的稿件。编委成员实行两年轮换及末位淘汰制。
管理方式:学校对学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方式,走企业发展的道路,制定相对宽松的扶持政策及奖励措施,使学报在保证正常出版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对校内及社区的各项经营服务活动,推动校际、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发、课题研究及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学报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能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编辑部主任对主编负责,在校内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经营。
职称评定对学报的影响: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定,以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在哪种刊物上发表作为依据的硬性规定,以此来进行人员评价既不实际也不科学,而对学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学报进行改革的同时,把它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要求人事部门积极配合,逐步淡化和消除职称评定的硬性规定,使学报能健康发展。
(二)出版管理部分
出版管理:继续实行学校所在地的新闻出版部门管辖,依新闻出版法规对学报实施管理,实行年度审核制,以保证学报按时出版及规范要求的严格执行;审批增刊的出版。确认学报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出版物地位,给予学报法人和广告经营资格;放宽限制,推动校际间的强强联合,协作办刊等形式,准予企业和外资参与学报开发文化传播项目,给学报不论是校内、校外,在文化传播领域无边际发展的空间。行业管理部门要取消对学报装帧设计上的限制,废除在书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字体、字号的统一规定,使得学报改变千刊一面,毫无个性的局面,促使学报的个性发展。
教育管理和出版管理部门在政策上放宽和管理方式上的改变,有利于学报的发展,但这是外因,外因还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求学报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更重要的是要练好内功,脚踏实地的夯实自身的软实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创新精神提高学报质量、服务质量,增强竞争意识,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学报改革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