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2-04-18许韶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政治思想

许韶平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审美需求与审美趣味、审美判断与审美标准、以及审美理想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比如:一些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日益淡化,对物质的追求日趋强烈;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对社会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较差等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协同理论,把高校的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协同运作,以增强两者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一、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

首先,两者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培养道德心、陶冶情感、建立世界观。审美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协助个体了解美的各种形式、陶冶心灵,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表现、提高生活品质、体认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不可或缺的一门教育形式。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契合。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尽可能地使大学生的身心更为完善,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培养目标的契合为建立两者的协同发展夯实了的基础。

其次,两者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人性为目标。审美教育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并非为了实现人的某种技能而存在。这并不等于说审美教育没有目的。事实上,其内含有一个目标: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说,审美教育是使大学生在快乐体验,情感交融中得到成熟与进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养成,从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另一方面,具有健康道德品质、远大理想的学生,必然也会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正确的审美判断标准以及先进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审美价值观,自觉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大学生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相渗透,具有互补性。

(二)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性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范畴,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伦理学、政治学的内容相联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与追求目标;审美教育则属于美学范畴,以美学理论为指导,倾向于价值中立。其次,两者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政治形势的新发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政治导向、价值取向等方面教育;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人(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它强调的是人作为个体的教育。这种能够有效地协调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的审美教育,在当代教育结构中还缺乏真正的贯彻实施。

二、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价值

根据协同理论具有普适性特征,把协同理论引入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审美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门类,审美教育这个子系统本身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运行规律,同时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教育者把握好这种关联使之产生协同效应,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求一条符合时代发展,同时又有显著效果的途径与方法。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要使受教育者从生活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及动人之处,感受个体发展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依存的价值,从而从中感悟、树立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生价值。具有这种特性的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所发出的信息无不与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相关,且富含利他性,审美对象几乎囊括了人生的一切,揭示一切美好事物构成的规律。可见,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感知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内省化的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有利于大学生美好人格境界的提升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解放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促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审美教育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可以使大学生“融美于心灵”,通过对美的鉴赏,接受来自审美对象发射出来的信息,使其与审美经验相联系,与审美对象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追求社会理想、树立高尚人格。

(三)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有助于改善审美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大学生审美教育在全国各高校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没有真正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的问题,个别主管部门和领导依然存在依靠传统经验推进审美教育的现象。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可有效的实现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加快理顺审美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以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室为代表的管理机构,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政策的切实落实,消除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加快高校审美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改革的方向。

三、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途径

将审美教育机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使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会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促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交流与合作的教育理念。

(一)实现高校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少审美体验和审美意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协同,其宗旨在于塑造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健全的“美”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增强大学生生活的幸福感、思想的成熟性、社会的正义感和政治的自觉性,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教育的内容,只能沦为空洞的说教。爱美必将从善而行,从善必将弃恶;爱美势必恶丑;有了对善与恶、美与丑的爱憎分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美育的内容。审美教育也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价值原则为标准,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审美教育的内容体系。只有建立在符合审美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易被学生接受;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的审美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要将高校的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交融。

(二)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打破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引入体验式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审美体验活动,并于其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然这些审美活动要做到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这样才能通过活动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借鉴审美教育动态、开放式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模式相对固定,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真实状况。而审美教育是一种具体渐进的情感教育过程和审美人格的完善过程,它决定了审美教育评价不是一次终结性、静止封闭性,而是动态开放的体系。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并记下每一次每一位同学的考核内容与考核结果,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

(三)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要树立审美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不断塑造美的形象,不断提高美的情趣。审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校情,走规范化、专业化路子,优化层次结构,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职称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比例,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总之,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地教学骨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应紧密配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协同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