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师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4-18张祖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院校人才

张祖洲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做出新成果、甚至创设新理论、开拓新领域的一种能力。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将来教育人、培养人的师表,尤其应当具有创新能力。本文拟对高师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做些粗浅的思考与探讨。

一、高师学生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具备了扎实宽厚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因为,一个新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原有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再发展,所以一切创新都必须以已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对应于相关的专业学科,包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发展的知识等。同时,创新的主体还必须加强实践,努力将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创新活动是智慧、知识和实践三者的合力,是一种综合结果。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严格训练,使其具备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设计、新观念、新理论。

2.勇于怀疑的精神和新颖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奥秘大门的金钥匙。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本人就曾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情上看出问题,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上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欲望和主体意识,经常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与积极的求异性,勇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3.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有了创新的强烈欲望,还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创新的道路上总有许多艰难险阻,任何创新活动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总要经过若干次失败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成果。如果害怕向权威挑战,屈服于失败,其结果就只能是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投身于创新活动,要靠坚韧不拔的毅力来战胜困难和挫折,只有不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

二、培养高师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狠抓的几个关键

1.确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我国现阶段的高师教育,由于缺少应对新形势的必要准备,还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如教学观念落后,应试教育的成分太浓,对考试分数看得太重,引导学生死读书;教学模式单一,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基本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学生考评主要还是以课程考试的分数定优劣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高师教育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抛弃过去“高、大、全”的人才模式,确立以培养高师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和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身上所蕴涵的创造潜能。

2.建设高素质的高师教师队伍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讲,“名师出高徒”,高师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对高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影响,缺少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造就创新型的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学生。所以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应该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能在与学生平等和谐的探讨中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应当积极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新思考,提供新观念,甚至创造新体系。

3.深化高师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这就决定了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首先,高师课程必须体现师范性,适应中等教育师资的要求。高师课程必须在拓宽专业口径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在培养“专才”的基础上,强化“通才”的建设,并且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引导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高师课程必须具有超前性。今天的高师院校能否长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师资,必须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不断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迅速而积极地做出反应,课程中应体现对未来教师的要求;第三,高师课程必须具有开放性。现代社会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引进新的科学知识,特别是要不断增加应用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内容,并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不但能掌握科学理论,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4.转变高师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等教学方法,十分重视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接触的知识量,却牺牲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他们创新的品质。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课堂是老师个人知识专制的天下”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上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大胆创新、探求未知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实行专题答辩式和情景转换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外指导,保证学生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内外结合的有机整体。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必须注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开放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比如将写一篇小论文、解决一个相关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等等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扭转应试教育的现状必有好处。

三、培养高师学生创新能力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1.培养创新能力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客观规律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现代人才学认为:“创造力人皆有之,除了少数智力低下的白痴之外,对一切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来说,都具有创造力;所不同的只是在具体的创造力的大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已。”人与人之间,虽然先天遗传素质及后天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但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前景。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每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该而且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有创造性的成绩,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是面向少数人,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2.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师院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自由发展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保护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创新,形成追求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创造的乐园。

教学过程也要民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师道尊严,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种民主、平等、宽松、自由、自主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他们的自主精神,发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3.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

实践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显现和实际运用。传统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践能力,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常有一些高师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讲台做教师则表现平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高师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加强教学中的“认知实践”,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境设置和学生的认知活动、实际操作,如模拟教育情境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教学实践作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以便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开拓创新,从而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历史赋予高师院校的重任,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最高教育目标,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实践,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张金福.关于在高师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玉林师专学报,1999,(4).

[2]章荣庆.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1).

[3]陈昔安.迎接知识经济培养创新意识[J].江汉大学学报,2000,(2).

[4]梁宏等.实施创新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3,(1).

[5]王先达.毛泽东个性发展教育观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何廷明.毛泽东对我国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8,(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院校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