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压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附110 报告)
2012-04-18孙运强王福根彭荣富
孙运强 ,王福根 ,施 锋,彭荣富
(1.解放军第403 医院软伤科,辽宁 大连 116021;2.解放军第301 医院康复科,北京 10085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病症之一,我院运用颈椎重力牵引下脊柱推压手法(下称牵压手法)治疗52例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均为2008~2010年在本院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60例,女50例;年龄30~60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年。均由颈椎CT 或MRI 确诊。其中单纯颈肩痛34例,伴单侧上肢酸胀或麻木56例,伴双侧上肢酸胀或麻木20例;有上肢肌力减弱42例;有皮肤感觉障碍32例;有肌萎缩18例,有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28例;出现病理反射阳性15例。
纳入病例标准:CT 或MRI 扫描显示髓核突出物未达到椎管矢状径的1/3;纤维环外层必须完整。
排除标准:急性水肿期;伴有颈椎骨性狭窄;出现骨质疏松症;病程超出2年;伴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病患者。
1.2 方法 颈椎枕颌带头套牵引及手法治疗:该方法为坐位牵引,要求牵引质量为10~30 kg,牵引前倾角度30~45°,每日1 次,每次10~15 min,一般7~10 次。牵引完毕后需手法松解颈部软组织,而后卧床休息1 h。
牵压手法:患者俯卧位,胸部垫枕(5~10 cm),肩外展屈肘,两前臂自然平放。术者面向患者头部,双足蹲跨立于患者肩部两侧,双手拇指分别按压在病变椎间隙的小关节突上。由两名助手分别握住患者两下肢足踝部,另外一名助手用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置于患者枕后部,使患者呈低头位(颈椎与水平面呈15°角),与握足踝部的两名助手作对抗牵引姿势。待术者与助手均准备完毕后,先由3 名助手作对抗持续牵引,然后术者施一口令,术者与握足踝部的两名助手同时加力,术者拇指迅速向前下方推压,牵引下肢的两名助手在持续牵引力量基础上再加一顿拉力量,此时术者指下可觉骨突关节明显跳动,并常发出咔咔声响。术毕,患者颈枕固定1 h,静卧床1 d,休息3 d,坐立时颈部以颈托固定支持。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平均半年,采用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1],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偶有疼痛,能正常工作;可:疼痛有所缓解,能进行轻体力工作;差:仍有脊髓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2.2 效果比较 实施牵压手法(治疗组)52例,优22例;良16例;可9例;差5例。总有效率达90.4%。实施颈椎枕颌带头套牵引及手法(对照组)58例,优10例;良15例;可17例;差16例;总有效率达72.4%。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3.1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为颈椎枕颌带头套牵引及颈椎旋转手法,前者因其力量缓和,无爆发力,对轻型椎间盘突出及局限性颈椎病更为有效,但对于症状较重、突出明显者效果较差;后者因其有旋转力量,对神经根周围粘连有松解作用,但由于在旋转时对颈椎髓核内压力会有一定程度提高,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甚至脑血管损伤,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3.2 牵压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原理:牵压手法是在颈椎持续牵压、缓慢拔伸力量的基础上,再给一个突发的拔伸力量作用于颈椎,使颈椎的髓核内压力在短时间内骤然下降,使突出的髓核组织部分还纳或移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学者用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研究[2],缓慢的拔伸或牵引可以使颈椎髓核内压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差异无显著性,但当所有的标本以10 kg 质量在0.1 s 内迅速进行拔伸时,其髓核内压力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且能保持一段时间内压力无明显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瞬时产生的力量可以使髓核内产生明显的压力降低,加之后纵韧带受到牵拉张力增高,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使突出物产生相对移位,这种移位可以减轻或消除髓核突出对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刺激压迫,松解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之间的炎症粘连,从而改善或消除疼痛。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2-284.
[2]王福根.脊柱整复手法治疗软组织痛[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