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2-04-18李廷宪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郭 超,李廷宪

(1.皖南医学院思政部;2.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郭 超1,李廷宪2

(1.皖南医学院思政部;2.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树常青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研究命题。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青年 “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化”青年的统一,其精神实质就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活力,让广大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共同要求和重要保证。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要以深入实施 “青马工程”为着力点,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以来,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遇到了多元文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遭到了不少青年的误解或反感,那么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树常青呢?在新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如何赢得广大青年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那么它们的共同要求又是什么呢?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这一命题可以为我们解答上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学界的深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素有历史渊源,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期批判吸取前人优秀成果、深入参加青年工人运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也是由包括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 ”[1](P641)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就与青年结下了历史“姻缘”。长期以来,青年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青年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和“青年”两个概念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的内在联系,促进两者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的影响下展现青春活力,让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奋发有为。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其一是理论创新维度,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青年“化”马克思主义,即青年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青年是激情与活力的化身,是最有生气、最有创造力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的亲密接触和相互感染,把青年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内在特征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气质,使马克思主义像青年那样充满朝气。同时,充分尊重广大青年的主体创造性,让他们敢想、敢干、敢试、敢闯,把新的时代元素和思想认识融入到理论发展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二是实践创新维度,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即马克思主义在感化青年的基础上指导青年进行实践创新的过程。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创造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强调用青年习惯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外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青年的思想觉悟和理想信念,并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广大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引领青年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依照上述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走近青年、武装青年、掌握青年的过程中,吸纳青年的朝气和活力,发挥青年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摆脱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创新理论赢得广大青年的认同和信仰,指导他们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永远焕发勃勃生机。总之,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青年“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化”青年的统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指导青年实践创新的统一,也是青年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武装、掌握青年的统一,其精神实质就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活力,依靠青年的优势和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来看,让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树常青和使马克思主义易于被广大青年接受、认同、信仰、运用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两大主题,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想赢得青年,理论本身必须是科学的、生动的、鲜活的,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和青年的身心特点,让广大青年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树能否常青,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能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想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应该首先赢得青年,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去思考新的历史课题,集青年的聪明才智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养料。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两大主题统一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本使命就是让马克思主义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P12)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马克思主义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3](P68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总是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扬弃、超越原先的认识,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史上,各种理论和社会思潮可谓层出不穷,绝大多数就如昙花一现很快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惟独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魅力不减,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科学性赋予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密切关注现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批判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会固步自封,能够吸取人类最新的优秀文明成果;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过时。这几大特点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因此,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客观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展现自我风采,反映特有风格,实现自我更新的内在需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扬光大,让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自觉。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新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某些具体观点和个别结论也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扬光大,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任何时期我们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始终存在着削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隐患,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反思历史,无论是革命时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出现,还是“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盛行,以及改革开放前“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禁锢,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结果使党和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下去。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要让后人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贯穿到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去,使我们的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能够 “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4](P2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三者一并提出突出说明了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群众化、实践化。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共同使命都是为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通过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不同侧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真谛,让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它们的本质诉求。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共同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开花结果,就必须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点的新的理论认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永不僵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接受和认同,就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特色,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在变化,如果马克思主义成了僵死的教条,丧失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开出的理论之花就会枯萎,引领时代潮流的理论之源就会干涸,武装人民群众的理论之果就会凋落。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发展洪流中汲取力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向前推移。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主体骨干力量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的历史课题。无论从年龄优势,还是从知识优势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责任无疑要由青年来承担。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5](P95)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P488)胡锦涛指出:“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7]马克思主义能否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受和认同,广大青年能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发挥主体骨干作用,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命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首要的就是要赢得青年,最大限度地发动青年推广、普及、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工作,让广大青年在真正学习、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勇于创造、善于发现,把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强大的主体骨干力量。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广大青少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青年为社会进步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当代青年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赢得青年的认可和信仰。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工作。邓小平一再要求按照“三个面向”的方针把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反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8](P111)。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工程”是立足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出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关键是要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发动青年,以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为着力点,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实施“青马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做好这三类青年群体的教育培养工作,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和人格感染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青马工程”的阵营,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可接受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9](P9)马克思主义要想掌握青年,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说服青年;马克思主义要想说服青年,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讲清、讲活、讲透,让科学真理入耳、入脑、入心。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和团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用深入浅出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的方法、生动活泼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事例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在对大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时,要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读书研讨、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和现代传媒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其次,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创新能力。党政干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年轻干部有抱负、有激情、有思想,是整个干部队伍中的生力军和“闯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共青团干部是年轻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也是“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青马工程”理应为锻炼、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造就年轻干部过程中,一是要帮助他们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成果,把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重要指标。二是要培养他们的求实、创新精神,树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念,勇于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鼓励他们从基层做起,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积累理论创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

再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青年知识分子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受旧观念、旧思想影响较小,富有理论创新的激情和锐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与青年接触紧密,对青年的了解较为全面,这就决定了应该着力培养一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方法,善于理论创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来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青年队伍建设,要营造积极活跃、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氛围,鼓励青年理论工作者敢于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而又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在学术争鸣中共同探讨新的理论命题。要特别重视引导他们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从群众实践中获得灵感,总结经验,创新理论,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最后,促进“青马工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的有机结合,发动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于社会实践,正如江泽民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6](P270)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他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现程度。我们要为青年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在深入推进“青马工程”过程中,我们应该组织青年大学生走出校园,广泛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组织共青团干部深入基层进行挂职锻炼和实地调查,让他们体察民情,真实了解社会所需,明确理论、制度、政策创新的重点和方向。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就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现实问题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北京:人民日报,1998-06-20.

[8]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oughts on Certain Problems in Young Marxist Development

GUO Chao1,LI Ting-xian2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nan Medical College;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It is a question deserving serious speculations as how to keep Marxism always active in the new historical age.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Marxists is a process in which both the youngsters take in Marxist theories and Marxist theories influence the youth,aimed to keep Marxism ever young and help theyoungpeoplesincerelywelllearn, understand, believeand applythetheories.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Marxists,driven by the needs of cons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is the necessity and guarantee for making Marxist theories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realities,the time and the mass people.To develop generations of young Marxists,it is imperative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Qing Ma Project”.

Marxism;Youth;young Marxists;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D641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3.008

1674-8107(2012)03-0047-05

2012-02-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BKS054)。

1.郭 超(1984-),男,湖南常宁人,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李廷宪(1954-),男,安徽郎溪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研究。

韩 曦)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