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红色音乐的表述特征及其教育价值

2012-04-18李小兵谢雪文

关键词:经典音乐红色音乐

李小兵,谢雪文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红色音乐的表述特征及其教育价值

李小兵,谢雪文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红色经典音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特征:50年代表现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推崇,60年代表现为对经济建设激情的赞颂,70年代表现为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迷狂,80年代至世纪末则反映了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轻松喜悦之情。这些红色音乐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有助于强化人们的历史认同记忆,并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

红色经典音乐;年代;教育价值

红色经典音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创作的,对革命起推动作用,为民众喜爱和传唱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包括在新时期产生的对国家和人民精神面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的演绎形态。演绎形态体现了红色经典音乐的与时俱进性,是红色经典的变样传承,其精髓和内核并没有本质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元音乐形式的存在实质上与红色经典是一脉相承的。

一、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红色经典音乐在各时期的表述特征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红色经典音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同年代层出不穷的赞歌声中得到体现。赞美祖国、赞美党、赞美人民的歌曲不断涌现,这类音乐在人们的传唱中慢慢沉淀为经典,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价值内涵体现时代特征。

(一)50年代: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推崇

中国进入20世纪50年代,战火熄灭,但中国人民在炮火中所铸就的精神并没有熄灭,那就是艰苦奋斗、特别能攻关的精神。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萦绕在人民心目中的是对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无尽崇敬之情。国民怀着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国家、共产党及其政府的歌颂,怀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怀着改变一穷二白现状、奔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迫切心情投入新的生活中。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界出现了一种高亢的主旋律——歌唱伟大的祖国,歌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作曲家王莘听到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他产生了要创作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歌曲的强烈愿望,这种冲动使他经常夜不能寐。1950年9月15日,王莘从天津赶到北京买乐器,在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遇到了一群少先队员,记忆中,那天北京的天空非常晴朗,孩子们的红领巾格外鲜艳。那些少先队员正在操练国庆游行方队,他们每个人扎着红领巾,举着花束,吹着小喇叭,打着小鼓,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天空中,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刹那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旋律和歌词,不由自主地从王莘的心中流淌出来,创作的激情喷薄而出。王莘立即奔向火车站,买了回天津的车票,在火车上一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哼起歌来。当时,身边没有纸和笔,记不下来,怕忘了,他一边哼,一边唱,一遍又一遍。[1]这就是《歌唱祖国》的产生过程,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面貌,记录着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前进的刚强步伐。歌曲激昂奔放,雄壮有力,热情豪迈;歌词凝练集中,又鲜明生动;旋律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在继承红色经典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表达拥护之情的共同心声。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在新中国步入建设阶段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人民建设国家的坚强决心。歌曲《歌唱二郎山》,在五十年代广为流传,歌颂了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修筑公路时那种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乐曲前奏用豫剧慢板过门音调写成,歌唱部分则是根据豫剧的音调、调式特点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则通过一个牧民所见戈壁滩上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景象,赞颂我国石油工业的巨大发展:不毛之地神话般出现的高楼、油井、绿树……兴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让人听后禁不住有一种策马飞奔之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这首歌,采用进行曲形式,气势雄壮,节奏铿锵有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是一首歌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时代乐章。此外还有如《我的祖国》、《祖国颂》等歌曲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充溢其间。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色乐曲很快就成为人民争先传唱的经典歌曲。

纵观该时期红色经典音乐表述,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始终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自己。如果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再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在国内战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话,那么在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恢复时期,刚刚当家做主人的中国人民已将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作风带进了重整河山的满怀豪情中。这一可贵精神灌注到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之中,包括矿山开采、铺设铁路、修筑桥梁在内的各行各业,使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红色经典音乐促进了时代精神的延续,激励一代人无私奉献,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火朝天地进行。

(二)60年代:对经济建设激情的赞颂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中国人民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国家建设之中。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坚强信心及“披荆斩棘奔向前方”的豪迈气概,是6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是为纪念新疆建设兵团成立10周年而作,主要讴歌兵团的精神和贡献。“都说边疆赛江南,人人都说江南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在建设新中国中人民群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风貌。《马儿啊,你慢些走》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绘祖国美丽景色的经典曲目。作者通过让马儿走慢些、要把迷人的景色看个够这样一个独特观察生活的角度和体验生活的方式,来赞美祖国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真是乐死人》表达的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后人民军队力量对百姓精神生活的影响,颂扬了人民群众为支持革命事业以苦为乐的宝贵品格。《我为祖国献石油》是秦咏诚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回来后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曲描写激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石油工人那种四海为家的豪情。“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革命事业心。这些歌曲的流行,激发了人民群众为祖国建设事业作贡献的热情,促进了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这火红的年代,激情四射的建设者们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激起了音乐家们为之赞颂、为之歌唱的冲动,正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当时的音乐创作者积极投入到祖国建设大潮中,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出了一系列饱含时代特色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在这些红色经典音乐的激励下,人们干劲冲天,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取得累累硕果。最让世人瞩目的是石油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1961年,吉林油田建成;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中国从此结束了依赖“洋油”的历史,从“贫油国”跨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当然,在60年代后期,文革爆发后,杀气腾腾的“造反歌”,呈现的是罕见的狂妄和蛮横凶狠,展现了人类不应有的凶残。而“牛鬼蛇神嚎歌”则更可谓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创举”,它将人类的尊严和人格,彻底踩到脚下,无情地碾磨。无论是把人神化或是把人鬼化,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非人化。

(三)70年代:风云变幻中的迷狂之音

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的音乐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无论是文革高潮时期的歌曲、毛泽东颂歌、毛泽东语录歌,还是样板戏,都充斥着不少粗制滥造的成分。音乐没有表达情感的自由,乐曲充满着神话色彩。曲目最典型的特点是音乐节奏的单一化——进行曲风格被推向了极致。产生这种遗憾的直接原因就是迷狂的文化革命的到来。50年代末以来毛泽东对艺术界的不满情绪被林彪、江青等人利用。自60年代初期以来,江青就开始对艺术界频频攻击,最终导致了在风云变换岁月中留下了音乐中的缺憾。音乐中的单调、样板、政治色彩浓郁、充满狂热的个人崇拜,音乐政治化、音乐缺乏“独立人格”的现象不堪入目。

文革时期有四大至尊歌曲,分别是《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在这四首歌曲中,《东方红》的地位无可撼动。《东方红》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盛传于建国后的30多年间,连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也播放着这首乐曲。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2]歌颂毛泽东的音乐创作可追溯到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之后渐成主流,50年代作品不算多,进入60年代以后佳作迭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组歌,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毛主席啊,一切胜利属于您》、《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等诸多歌曲组成,到1965年演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大唱革命歌曲运动,形成一个小高潮。文革开始后更是高潮不断,一直延续到毛泽东逝世后,以海政文工团推出的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作为压轴。[2]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艺术的党史,凝聚着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家的气概与才情,这样绝好的歌词素材,自然是作曲家们推崇的对象。[2]早在50年代就出版了毛泽东诗词的歌曲集,60年代后更是高潮不断,郑律成、贺绿汀、朱践耳、李唤之、吕骥、时乐蒙、吕远、生茂、唐诃、田丰等音乐界精英纷纷加入到为主席诗词谱曲的行列中,每首诗词都有好几个不同的配乐版本,曲曲出色,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诗词原作一样气势如虹,有些歌曲至今仍然为许多人争相传唱。

70年代的主题音乐,一方面在60年代初颂歌和大歌舞的基础上,将对领袖和英雄正常的热爱、敬仰之情,演变成无理性、狂热的宗教式迷信和崇拜,把作为人的领袖——不仅毛泽东,也包括林彪和江青等,进行人性的阉割并加以神化而顶礼膜拜。如果说在颂歌与大歌舞的体裁中,还只是体现为唱词和内容的宗教性狂热的话,那么“语录歌”的产生,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一种为神化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在群众歌曲领域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肆意践踏和摧残。[3]

70年代的音乐主流是迷狂。“文革”音乐的美学取向无疑是20世纪六十年代前期音乐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自然延续,强调“三突出”即高、大、全,并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在音乐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方面,从各个层面和各种体裁领域,都将这“三化”推向极端。[4]尽管如此,文革音乐还是有一部分堪称为红色经典的音乐作品。如重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文革高潮歌曲 《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样板戏音乐中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红色娘子军》,颂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历史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真实地反映了革命者的坚强决心和坚定的信念;电影歌曲《闪闪的红星》、《红星照我去战斗》激励着一代代革命后来人的斗志。特别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以其抒情宽松的节奏似乎预示着80年代音乐“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四)80年代至世纪末:彰显国民轻松喜悦之情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后,全国上下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文艺界面貌也焕然一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进入80年代后,由于抒情音乐的开禁,红色音乐的演绎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进入了高潮,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好日子》、《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一批歌唱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的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美育的重新重视迎合了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在这赞歌声中,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当推《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

《春天的故事》创作于90年代中期,赞美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这首歌是把邓小平同志当作人而不是神来颂扬的,因此,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同时,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一人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为中国带来的变化上。这无疑是时代特色的体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带来了精神生活、思想意识上的变化,人们感谢他,热爱他,赞美他。《春天的故事》是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赞歌。

《走进新时代》是时代的号角,它肯定了三代领导人的业绩,对中国的前途进行了宣誓,表达出坚强的把中国带入世界先进强国的决心。80年代以后的一些经典音乐,开始以大自然、爱情、“反思”与“知青”、祖国统一为题材,这时期对于个人情感抒发还处在遮掩和试探的阶段。如80年代曾经流行的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等还少不了以国家民族作背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作品则以励志为主题。自90年代以来的一些经典歌曲,人文关怀意味更为浓厚,那种直白的表述少了些,而抽象的描述更多些。

二、新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教育价值

新中国红色经典音乐丰富多彩,它以特殊的方式呈现自身的价值,其中最突出的是强化历史记忆和资政育人。

首先,在历史记忆中体现深远的认同价值。一首红色乐曲就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的追述,它储存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当下大型庆典活动中成为必唱曲目,歌曲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功绩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学习和演唱该曲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认识。对不同受众,教育作用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正面教育功能和意义却不会改变。老一辈听到或者演唱这首歌曲时,除了慨叹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警示自己要牢记历史,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新生一代,他们缺乏对历史的亲历,却可以在红色音乐的浸染中认识历史、接受教育、激发热情。红色经典音乐的作用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它如春风细雨浸濡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的心灵。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重大项目的攻关都有红色音乐相伴随,红色音乐一直发挥着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歌唱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音乐响彻云霄、惊天动地、振奋人心,红色经典音乐的作用沁人心脾,影响深远而广泛。

其次,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大资政和育人作用。音乐是时代的印记,红色经典音乐既折射历史也反映现实。红色经典音乐的历史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行的历史。这丰富的红色经典音乐资源,有助于中国人民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红色音乐中的历史是有趣的历史,它用音乐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化国人,使之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更加坚定、热心地投身到中国建设事业中去。中国历史上利用音乐作为武器战胜困难的事件举不胜举。在抗战时期,救亡歌咏运动盛唱八年之久。1935年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组织,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强大动力。在歌咏运动的影响下,全国文艺工作者奔赴抗战前线,虽然他们没有枪、炮在身,但是他们的创作成果远远胜过枪、炮,使敌军闻声丧胆、魂飞魄散。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革命建设者以高亢的《团结就是力量》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相激励,正是这股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人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使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红色经典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同样多以合唱形式来推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音乐活动当中,让音乐形成凝聚力,发挥音乐的团结作用。

总之,红色经典音乐在历史认同记忆、资政和教育人民方面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红色经典音乐红歌抒发了中华儿女深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和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热切渴望,犹咚咚战鼓,嘹亮军号,天宇震雷,浩荡天风,催人奋进。可以肯定,红色经典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经久不衰,被后来人广为传唱,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时空超越性”、“内涵的普适性”和“民族文化史诗性”。[6]

[1]火车上创作的《歌唱祖国》[N].解放日报,2009-09-04(15).

[2]文化大革命:中国音乐的黄金时代[EB/OL].http://blog.renren.com/share/237383515/7234003152.

[3]戴嘉枋.动乱中的喧嚣——1966-1969年间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1).

[4]戴嘉枋.沉重的历史回响——论中国“文革”音乐及其在新时期的影响[J].音乐与表演,2007(3).

[5]陈汝锦.红色的表述[J].中国音乐学,2008(1).

The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 Values of Red Music Resources of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with example of classic red music of the PRC age

LI Xiao-bing,XIE Xue-wen
(School of Art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China)

T the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red music in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urveyed chronically,and the themes in the music are explored:the homage to struggling in 1950s,the prais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enthusiasms in 1960s,the craze in wild 1970,and the harvest of reform and opening achievements since l980s.Additionally, the values of historical memory and education embedded in the music are examined.

classic red music;ages;education values

G41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3.003

1674-8107(2012)03-0021-04

2012-02-25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新中国红色资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8JY01)。

1.李小兵(1975-),男,江西安福人,讲师,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2.谢雪文(1968-),女,江西泰和人,讲师,主要从事古筝教育研究。

曾琼芳)

猜你喜欢

经典音乐红色音乐
红色是什么
课间音乐对于弘扬经典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课间音乐对于弘扬经典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央广第二套国家级音乐广播
音乐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红色经典音乐——复排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的启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