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2012-04-18刘玉标
刘玉标,马 静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关于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刘玉标1,马 静2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又反过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引擎。红色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使红色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法宝,也是解开中国奇迹的理论密码。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呢?答案应该有很多,而文化的力量是其中最深层的动力。不断发展壮大的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
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吸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养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是红色文化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1](P1516)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为红色文化的诞生、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从深层次上塑造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使红色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引擎。
(一)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目标
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文化最为重要也最为根本的精神内核,是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基石。马克思通过“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运动。共产主义信仰是最科学的信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革命前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全中国,烧出红通通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抱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满腔热情,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新生政权;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2](P137)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效对接起来。
(二)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场
民为根本,是红色文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享用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靠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红色文化发展的深厚根基和力量之源。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到了一个地方,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我们党就提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 ”[3](P52-53)将淮海战役的胜利比喻成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总是通过红色标语、红色歌谣、山歌、快板,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优秀文艺作品,展示群众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主义气概,鼓励人民参加革命斗争,使红色文化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力量源泉。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红色文化来号召和动员广大群众,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解放自己的文化手段。正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觉悟的基础之上,红色文化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原则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无产阶级文化的核心原则,红色文化正是在牢固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用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用以抵制来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P571)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集体是统一的,从根本和最终意义上讲,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革命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反对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小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性,是红色文化所倡扬的核心价值原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位,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5](P36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高扬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克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影响,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总之,我们党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从根本上确保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整体利益诉求结合起来。
二、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成果博大精深,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是红色文化赖以形成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忠实传承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打造深具革命特色的红色文化来引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以自强不息为根本立足点、倡导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是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给予红色文化的最丰富的文化给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最为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植根于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而更加枝繁叶茂。
(一)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这种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既是红色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也是红色文化始终高举的精神旗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植根于各个时代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往往与“忠”联系在一起,强调要以天下为己任、抵御外辱、奉献报国,具有责任意识。从“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舍己为人精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竭力报国的奋斗精神,都是爱国主义的彰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红色标语、漫画、革命戏剧等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比如,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漫画《大家起来取消辛丑条约》、《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等作品,体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努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使民族复兴大业迎来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九十年来,我们党正是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旗,并通过红色文化焕发出全民族愈发强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始终着眼民族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在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使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内在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自强不息为立足之本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深深融注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司马迁身遭宫刑,忍辱负重,完成传世名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30余年刻苦研读,著有《本草纲目》等,无不彰显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民族气质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作为红色文化的主体力量,始终发扬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自强不息是与我们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息息相关的,已经融汇在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我们党正是通过红色文化传扬和发展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并把我们党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中国化。
(三)以革新求变为内生动力
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革命形态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中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优良传统,充溢着创新创造的活力。《周易·杂卦传》提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观念,《礼记》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主张,都是强调人们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必须顺应形势要求,不失时机地自觉进行思想观念、制度模式等的改革创新。在这种变革求新精神的激发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力求挽救民族危亡的变革。革新求变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支撑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而不曾中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党正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并建设了红色文化这一民族新文化形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有效荡涤旧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思想文化的新觉醒。思想观念的创新带动了理论创新。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的发展进步是靠对马克思主义持续不断的创新取得的,也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结晶,如果照抄照搬、不思创新,我们就会走弯路,阻碍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式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实践经验的创新创造过程。红色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进一步张扬了创新创造的理念和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同我国生动发展的具体实际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着力点
由我们党领导建设的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和基本内核,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形成、传扬和发展的一种民族新文化形态,包括一系列红色精神及其物化形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之所以独特而鲜明,是因为这种文化形态一方面汲取了当时西方文化之代表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和现代转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简言之,红色文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创新的结晶。凝聚思想共识、提供精神动力和批判错误倾向,是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着力点,也是红色文化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内在支柱。
(一)凝聚思想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成熟、思想共识逐步达成的过程。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思想精神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大规模且卓有成效的红色文化生动实践,使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理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逐步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红色政权建设相适应,迅速发展、日渐壮大的红色文化,对全党全军发挥了强大的思想启蒙效应,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战略性重大课题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获得认同,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思想共识氛围,而思想共识的逐步达成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延安整风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在全党范围内取得共识。概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通过红色文化的发展不断凝聚思想共识而得以成功推进的,以红色文化建设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在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时候,特别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5](P707)由我们党领导的红色文化革命蕴育并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时至今日,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上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在时代高起点上得到全方位拓展并走向深入、实现价值理念的革新和发展范式的转换,则需要借助当前红色文化的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新的思想共识。
(二)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光辉的事业、伟大的工程,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内在支撑。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画卷,也是一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优秀品格和思想意识充分彰显的生动画卷。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记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气神的演进轨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拍共振。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之灵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引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红色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红色文化在当前的再度兴起,最为根本也最为紧要的任务是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树立坚定的中国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插上腾飞的翅膀,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建构适应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态势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之,红色文化的传扬和发展,应着眼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三)批判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是一条笔直的通途,而是一条艰辛、曲折、复杂的道路,必然面临着各种挑战、考验,甚至风险。红色文化的蓬勃发展,有力批判和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深刻教育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铺平了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正是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这一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抵御了来自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克服了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承接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再造,并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来滋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推动其民族化、具体化进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又把红色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为一体,顶住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精神污染”,防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错误思想价值观的滋生蔓延。如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来自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挑战。能否抵御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更宽广的眼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当今中国文化领域面对的崭新课题。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整体安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造。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是红色文化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红色文化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红色文化生长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彰显着时代精神的价值魅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雄厚的思想文化支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思考红色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凝聚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优秀传统的红色文化推向前进,也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
[1]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Thoughts on Red Culture's Roles in Promoting Marxism Sinolization
LIU Yu-biao1,MA Jing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2.Institut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Red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based on Marxist theori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growsfrom theCPC'sMarxism sinolization effortsthrough the yearsof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it in turn propels Marxism sinolization.Red culture inheritance goes with the process of Marxism sinolization.Promoting red culture should be a pivotal for further achievement in this new age.
red culture;Marxism sinolization;thoughts
D41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3.004
1674-8107(2012)03-0025-05
2011-11-20
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CSZ11014)。
1.刘玉标(1982-),男,河南唐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2.马 静(1984-),女,安徽宿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曾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