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名乙型肝炎职业接触者防护情况调查分析
2012-04-14周俊霞
周俊霞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感染病科,江苏海安,226600)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一般人群无症状HBSAg携带者占10%~15%[1]。本科作为海安县唯一定点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科室,每年收治乙肝患者800~1200人,作为这个特殊工作群体中的一员,作者对38例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职业防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共有医护人员38名,按预防保健科规定,进入科室的人员一律先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选。其中有2例为HBSAg阳性,2例为HbsAb、HBcAb阳性,4例为HbsAb阳者。余26例按0、1、6月的顺序注射乙肝疫苗,以后每年随医院进行体检,对未产生HbsAb阳性者每3年重复注射1次。病区对新入科医护人员进行病区环境介绍,规范洗手、消毒隔离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及专科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执业。
1.2 方法
对38例乙肝职业接触者采取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从业的年限,相关的消毒隔离知识,接触污染物的种类,接触前的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式,损伤程度,采取的紧急措施及跟踪检测等,时间为职业接触后24 h~1年,以后每年随医院健康体检。
2 结 果
2.1 职业接触者的情况
38例职业接触者中,男9例占23.7%,女29例占76.3%。20年职龄及以上6例占15.8%,10年职龄及以上17例占44.7%,5年职龄及以上9例占23.7%,1年职龄及以上6例占15.8%。
2.2 职业接触者职业暴露情况
38例职业接触乙肝患者均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被锐器损伤者约9次/年,其中护理人员占98%以上,主要是静脉采血针,输液器针尖,注射针头,胰岛素注射器针尖,剪刀,钢丝床以及腹腔穿刺针等。
2.3 职业接触者防护知识认知情况
所有职业接触者均知道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但因为工作忙来不及洗手的有22例占57.9%。接触患者前后戴手套的8例占21.1%,有时戴手套的约26例占68.4%,另有4例除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外从不戴手套,占10.5%。针刺伤后按医院应急处理预案进行紧急处理者32例占84.2%,处理不全面的6例占15.8%。
2.4 跟踪随访
除原有感染病例外,保健科一直跟踪调查,其余乙肝患者职业接触者均未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现象。
3 防护措施
3.1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提供便利的洗手设施
“清洁的医护,更安全的医护”是WHO提出的21世纪医疗质量改进目标,手卫生已成为国际关注的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本院感染管理科通过下发洗手示意图,科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利用晨会示范洗手方法,建立起知—信—行链条[2],即洗手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身避免感染,同时也是保护患者,将洗手内化成一种自我信念并贯彻到行动中[3],增强医护人员的洗手意识。另外,乙型肝炎患者在春季和秋季发病率最高,由于护士配置不足,工作量大,时间紧,护理人员即使有洗手意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往返于洗手池途中,应根据科室的护理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后勤保障部门也应从医护人员的工作实际出发,配备脚踏式的医疗废物桶,便捷的锐器盒、感应水龙头,烘干机及一次性消毒纸巾,在医护人员洗手不方便的床旁,治疗车及病房门口配置快速手干消毒剂,从而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多年来,通过每月微生物学监测,本科医护人员洗手效果均达到标准。
3.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下发感染管理学习资料,在病区健康教育专栏中张贴图文并茂的图片等形式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常抓不懈,并以科室为单位,成立感染质控小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及时督查医疗废物的处理及执行情况,特别是对锐器的处理,定期公布反馈信息,护士长每日跟班督查,不定期抽查对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
3.3 严守操作规程
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比率占80%,而暴露于较多血液量和╱或高病毒载量时其传播危险率会更高,可能>0.5%[4]。医护人员每天为乙肝患者实施有创或无创操作,直接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面前机会多,与锐器接触也多,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守操作规程,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当医护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按应急预案紧急处置。在明确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如抢救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患者时及时穿隔离衣。
3.4 开展学科教育,树立学科意识[5]
调查表明,年轻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欠缺,防护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距离最近的是病房医护人员,需要管理者进一步整合、强化专科培训内容,建立职业防范处理流程,从传染源的管控、传播途径的切断乃至易感者的保护统筹考虑[6],增强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意识,将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减少到最低点[7],同时引导医护人员在先进的防护用具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尽最大可能避免职业伤害。
[1]尤黎明,吴 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7.
[2]王 玲,塔衣尔江.规范手卫生预防医院感染[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4):869.
[3]郭 青.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38.
[4]黄芳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C):59.
[5]叶雨英,储 芳.军队传染病医院护士主观幸福感及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02.
[6]宋雪艾,于燕波.应对甲型H1N1流感前期预防的病区护理组织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12.
[7]曹明霞,尤 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产妇手术室的管理与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