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展现化学学科魅力

2012-04-14卞海燕

化学教与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逆反应铁钉硬币

卞海燕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江苏 溧阳 213300)

当化学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当学生对化学学科感觉越来越难,当学生在选科时离化学越来越远,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越发觉得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是多么重要。

学生回忆起化学,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验”,而化学学科的魅力不仅是实验现象的激动人心,更在于利用实验这个工具从现象到本质、宏观到微观的探究以及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充分展现。

一、发挥实验的功能,帮助学生化学概念的建构

例:关于可逆反应。

课本的呈现方式:

必修1 专题2《氯气的性质》出现Cl2+H2O⇌HCl+HClO,并给与“⇌”使用的注解;

必修1 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出现2SO2+O2⇌2SO3,SO2+H2O⇌H2SO3;

必修1 专题4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出现N2+3H2⇌2NH3。

可见课本在给出可逆反应的定义前已经给了一些铺垫,在必修2 专题2《化学反应的限度》P32 页“活动与探究”:5mL 0.1mol/L 的KI 与5~6 滴0.1mol/L FeCl3的反应,通过验证Fe3+的存在,说明这个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随后给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即可逆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学生的困惑:课本上从氯水的成分到《化学反应的限度》这节内容设置的“活动与探究”,都在反复强调可逆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一点学生早已理解,而对于可逆反应的“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高一学生并不理解。学生在想一个反应不是总是向一边进行吗? 怎么会同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笔者在课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1: 取少量碘水与FeCl2混合,往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呈现出血红色。说明在同样的温度和压强之下,2Fe3++2I-=2Fe2++I2这个反应的逆反应,同样能进行。

这样学生就理解只要溶液中有Fe2+和I2生成,逆反应便开始进行,并且随着生成物越来越多,逆反应速率也在不断增加。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改变。

实验2:取三个二氧化氮的小球,一个放在热水中,一个放在冰水中,一个做对比。让学生从三个小球的颜色看到平衡的移动,从而想象化学反应中平衡的存在。

很多课堂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被简化成“一个定义,几点注意”,学生自然感觉枯燥无比。而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概念本身的习得,更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实验,通过自己对具体事实的体会,形成概念,从而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二、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从宏观现象看微观本质

必修2 专题1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本节内容离子键的引入是建立在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抽象,化学名词、概念多,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强。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微粒间存在作用力呢? 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请学生拿出3 个一元硬币,沾点水,把3 个硬币叠起来,用手捏着最上面的硬币,看下面的两个会不会掉下来?

生:学生纷纷拿出硬币,试验。

当学生捏着最上面的硬币,下面两个不掉下的时候,非常惊讶,不由自主的问“为什么”。

师:下面的硬币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生:水把它们粘住了。

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水有粘性。

师:宏观上,我们看到水把硬币粘在了一起,而微观水是由无数个水分子组成的,也就是说水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还有什么?

生:阴阳离子、原子。

师:我们从水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可进一步推导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本来物质的微观结构是很抽象的,然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一个宏观小实验,就想象出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化学实验让学生走进了微观世界,感受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奇妙的组合变化。也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通过微观本质来研究物质现象的科学,在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学科思想。

三、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

必修2 专题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钢铁的吸氧腐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难点:(1)负极,为什么Fe是失去2e-;(2)正极的电极反应为什么是氧气和水得电子。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师:铁为什么会生锈?

生:铁和氧气、水反应了。

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往表面皿中放一张白色餐巾纸,再放上两根洁净铁钉,在铁钉上滴加食盐水和酚酞。请学生描述现象。

(注:提前2 个小时左右即可,下同)

生:铁钉生成了红褐色的锈,铁钉周围溶液显红色。

师:铁锈的成分是Fe2O3·xH2O,铁锈中的Fe3+怎么来的?

生1:铁失去3e-,生成Fe3+。

生2: 铁失去2e-,生成Fe2+,Fe2+被氧气氧化生成Fe3+。

师:怎么验证Fe3+是Fe2+被氧气氧化生成,而不是直接得到的?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吗?

生讨论:形成方案:取2 支试管,分别放入铁钉,并加入适量食盐水至铁钉的一半处,其中一只塞上橡皮塞,阻止氧气氧化Fe2+。

师:展示放了1 天的两支试管:其中有塞子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为灰绿色,没有加塞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为红褐色。

结论:生2 的推论正确,铁失去2e-,生成Fe2+。

板书:Fe-2e-=Fe2+

师:铁钉周围溶液显红色,说明生成了OH-,OH-怎么生成的呢?

生3:水生成的。

师:有铁和水就能生成OH-吗?

生4:不能,还要有氧气的。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吗?

生4: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把洁净的铁钉放在试管中,用沸水把铁钉淹没,并塞上塞子。观察现象。

师:展示放了1 天的试管,对比蒸发皿中的铁钉,没有生锈的痕迹。

师:OH-的生成是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O2+2H2O+4e-=4OH-

很多课堂对实验的探究只是让学生完成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再由老师分析归纳实验的结论,把实验操作和思考割裂开来,而没有在“探究过程”上下工夫。在对实验现象的探究中,学生展现了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假设、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理解了钢铁吸氧腐蚀的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思维的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实施中,教师都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可这种兴趣不应只是停留在感官上的冲击力,更应该是从理性上带给学生一些触动和感悟的思维过程,而化学学科的魅力也就在此。

猜你喜欢

逆反应铁钉硬币
钉多少颗铁钉
等效平衡的解题策略
化学平衡模型的建立
硬币巧入盘
钉铁钉
不翼而飞的硬币
隔水取铁钉
硬币
平衡常数与正逆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关系的探讨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