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化学偏科生的成因及对策
2012-04-14钱小丽
钱小丽
(孙庄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00)
在十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生涯中,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三四个或五六个数量不等的化学偏科生。别以为他们是差生,其实他们基本是班级的中上等生甚至是优等生,这些学生其他学科都不错,化学成绩却不理想。对有着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瘸腿”严重影响了中考的总成绩,影响其能否顺利升入普通高中或重点高中。因此,切实解决好化学偏科生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偏科生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们是造成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或学不好的重要原因。
借助语言体系表述的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解释,让学生觉得理解有困难。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不注意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去关注他们的直觉思维,学生就难以将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认知理解[1]。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表述:“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种跨越了宏观和微观的抽象化学概念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具体的载体进行教学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并领会的。
枯燥无味的化学用语让学生望而却步。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在开始学习化学的半学期内就全部出现了。不少学生开学初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可到学习化学用语时就逐步失去兴趣,当教学进行到化学式、化合价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测试成绩就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化学偏科生也就从这时出现了。
2.主观原因
造成初中化学偏科的主观原因有多种,根据历年来的观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化学存在畏惧心理、畏难情绪。生活中对化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化学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与“毒”分不开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 早已臭名昭著,“红心鸭蛋”、“染色馒头” 等又让他们觉得化学之毒无处不在。因此偏科生尤其是女生,对化学有一种畏惧感和排斥感,化学实验室不愿进,化学实验不敢动手做。待学到化学用语时,更觉得枯燥无味、难以记忆,产生畏难情绪,以后就更不愿意接触化学了。
(2)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无主动参与的意识。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缺少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上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接受型为主,较少主动参与到个人的知识建构中。调查显示不少偏科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授知识、自己记笔记这种课堂模式,在分组讨论中只愿意做听众,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喜欢看别人动手,至多勉强做一些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在他们看来,这些比较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知识。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却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从而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难[2]。
二、避免偏科生出现的对策
1.激发学习的兴趣,亲近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借助故事、魔术、谜语、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也可通过完成家庭小实验、办化学小报、进行化学辩论赛或比赛编顺口溜、打油诗、小故事、口诀等形式来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我用烛台上的大红蜡烛做“点燃蜡烛燃烧产生的白烟”实验,将去掉乳胶头的胖肚滴管大口朝下倾斜30°伸入蜡烛焰心,从尖嘴处冒出大量白烟。待气流连续时点燃,白烟燃烧,当看到胖肚滴管移离蜡烛火焰,白烟还能持续燃烧时,学生惊呼:“哇,太神奇了! ”顿时情绪高涨“再来一次”的喊声此起彼伏。此时我乘胜追击,“想亲手试一试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想! ”“自己回去试试吧!”“行。”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把家庭小实验布置下去了(每人发一支胖肚滴管,用完后归还实验室)。让我欣喜的是不仅该实验完成率很高,而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发现,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几个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毫无疑问,学生对化学已产生了兴趣,有了亲近感。
2.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
偏科生通常都是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觉得无趣,后来就不断懈怠,一步步成为该学科的后进生。避免化学偏科生的出现,要不断让学生尝到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例如:对家庭小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从而确保家庭小实验的高完成率;学习“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有什么不同”之前,让学生先在家里练习用水盆、玻璃杯、吸管等收集呼出气体,这样课堂上实验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就不再有畏难情绪了。教材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相对集中,既是难点也是分化点,若采取分散教学的方式进行,效果会很好。开学初的序言课上,我通常先向学生介绍2~3个简单的化学符号,一般是元素符号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碳C、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等),然后试探性地问 “能不能记住它们”,学生会很爽快地答应“能”,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以后每天介绍1~2个新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并让他们记住,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容易成功,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等到开始学习元素符号时,学生已记住初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也有了信心。
3.架设理解的桥梁,轻松上阵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骨架”,而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使学生逐步理解并形成概念,再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事物。
例如,在催化剂的概念教学中,先通过学生完成课本(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P.37【实验2-5】和【实验2-6】,引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为帮助学生理解,我特意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将“改变”换成“加快”可以吗? 两者有何区别?
问题2:催化剂改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是什么? 改变的和不变的都是同一种物质吗?
问题3:“化学”两个字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 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吗?
问题4: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什么时候不变?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吗?
问题5:不同的反应可以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吗?同一个反应可以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吗? 作为某个反应催化剂的物质在其他反应中也一定是催化剂吗?
其中问题5 提示学生结合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三种原理来回答,有了这5 个阶梯型的问题作为“脚手架”,学生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很轻松了,这一点从学生从容的回答和脸上淡淡的笑容就不难看出了。
4.加强学法的指导,确保效果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用简练的语言、符号、图形记,用不同颜色做笔记;记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记重点难点疑点、记思路方法技巧等[3]。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学会解题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学会怎样提出问题、如何质疑等。不少学生有粗心大意的毛病,要指导他们学会在题目中做简洁、有效的标记,便于快速准确地把握题意。对难记忆或容易混淆的内容,教给学生通过谐音、口诀、顺口溜、打油诗等形式记忆,可在较短时间内轻松完成任务并记得牢固。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体积比学生容易记错,用一个小故事可很好地解决问题: 氢气和氧气兄弟俩争着赡养老父亲,争论结果,轮流赡养,氢气两天,氧气一天。“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谐音“争养父亲,氢二氧一”。
初三化学教学尤其是最初一到两个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课堂表现、反馈练习、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等方面判断是否有偏科生出现的迹象,发现苗头及时纠偏,加强学法指导,将偏科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用更科学、高效的教育方法,耐心诱导,循序渐进,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收获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不断消除化学偏科现象,实现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均衡发展。
[1] 金炜.初中化学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化学教学,2005,(1~2):46-49
[2] 冯颖.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实践[J].化学教学,2005,(1~2):34-36
[3] 王富龙.提高化学课堂听课效率的感悟与实践[J].化学教学,2010,(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