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与诗学意义并具的清人宋诗选本研究——读谢海林《清代宋诗选本研究》

2012-04-14

关键词:清人海林宋诗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文献与诗学意义并具的清人宋诗选本研究
——读谢海林《清代宋诗选本研究》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唐宋诗入清,承明而有宗唐与宗宋之别,与之相应而有唐诗选本与宋诗选本,实在是古代诗歌传播的常态。其间宋诗选本之夥,自然引起当下学人的关注,谢海林著《清代宋诗选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其一。

海林在该书的“绪论”中简单梳理了清代宋诗选本研究的现状。在他看来,当下的清代宋诗选本研究存在两大不足,一则是“囿于闻见……摸查还不够清楚全面”。二则是“较为零散”。而这些研究客观存在的空间,构成他清代宋诗选本研究的基础。同时,海林是在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倡导的“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或说“考证与批评密切结合起来”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赋予该书的使命是:“摸查清代宋诗选本的著录、存佚情况,以个案为研究对象、考察编者的审美倾向、编纂动机、文献来源、选录标准、选目编排等,通过文本细读、比勘校对、计量分析及其他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尽可能挖掘每一个选本所蕴含的诗学价值与意义,观照有清一代宋诗选本的整体面貌与演进历程,进而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学术史等诸学科综合起来研究,还原选本所处的历史形态与背景,准确把握清代宋诗选本与社会、文化、思想、文学之间的关系,得出全面、客观且有价值的论断。”①谢海林:《清代宋诗选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对于本书来说这一使命包罗了太多的问题,实在显得有些沉重。

海林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篇的综论和下篇的个案研究。按照他的研究思路,其下篇的个案研究当是上篇综论的基础。而在该书的“附录一”里,他所叙录的清代宋诗选本有85种,且不算通代诗选中的清代部分。在这85种中,他所选的只有五种,即潘雪帆等的《宋诗啜醨集》、陈焯的《宋诗会》、曹庭栋的《宋百家诗存》、厉鹗的《宋诗纪事》和许耀的《宋诗三百首》。那么,在这五部书的个案研究中,海林的关注点是什么呢?

海林的每一个案研究都有不同的面貌,他阐述《宋诗啜醨集》的选诗旨趣,《宋诗会》“以诗存史”的编纂特点,《宋百家诗存》的文献来源、《宋诗纪诗》的近三百年研究述论、《宋诗三百首》的沉寂原因,从而体现出“因书立体”的特征。这当然只是表象。在具体的研究中,海林有意推动学界既有研究的前行。如《宋诗啜醨集》的研究,目前仅见申屠青松《清初宋诗选本研究》所论“编者生平、选诗标准及与明代竟陵诗学之关系”,而他所论更详,或为申屠青松论所未及。如关于《宋诗啜醨集》的选诗旨趣,他分别从选家的诗学思想、所选诗人和作品两个方面作了论证和解析,并推及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关于《宋诗会》的研究状态,与《宋诗啜醨集》相类似,海林同样对其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言前人之所未言。

在如是研究的过程中,海林的论述有三个基本特点。

其一,注意所论的逻辑性及传承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论《宋百家诗存》的文献来源,“从《两宋名贤小集》的流布看《诗存》选源之依据”,“从清代初期重要书目的著录看《诗存》诸集之流传”,“从诗人小传看《诗存》与《两宋名贤小集》之关系”。探讨的三种角度都重视“关系”,从而易于理解《宋百家诗存》的价值和贡献。又如从厉鹗的交游网络、江浙私家藏书来审视《宋诗纪事》的编纂也有同样的意义。

其二,注意宋诗选本的文献特征。如说《宋百家诗存》的文献保存价值时,涉及文献辑佚、文字校勘。海林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宋诗选本优点的说明,同时指出这些选本存在的问题。如说《宋百家诗存》收入宋人的词作导致体例不纯,误收重收,诗题误署、诗句窜改、诗句脱误、小传错讹等等,以见其考辩的精细之功。

其三,注意宋诗选本的诗学特征。前面提到,海林的研究方法是有意识地将文献与文学、文献与批评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在有的个案研究中,揭示其具有的诗学价值。如说《宋百家诗存》的编者小传:“考镜诗人源流。”海林虽然在行文中有“值得称道的是曹庭栋对那些二三流诗人的赏鉴颇具只眼”的评价,但他主要是用文献说明诗人及其诗歌的源流而不加以论说。对诗歌体派的辩析、诗人风格的品评亦然。如说杜旃“诗法老杜”,说胡仲参“江湖派也”。

海林对清人宋诗选本的个案研究,奠定了对它们进行综论的基础。从总体上看,他认为清人的宋诗选本“保存了大量的宋诗文献”、“彰显了诗学思潮的离合消长”、“反映了清代宋诗学体系的建构历程”都有道理。他的清人宋诗选本的个案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些问题。但个案研究终不及综论来得全面而系统。

可取的是,海林在宋诗选本概述中,给了人们关于宋诗选本的历史纵深感。他在首章的第一节“清前宋诗选本述略”里,梳理了宋元时期的宋诗选本,看到宋人的宋诗选本囊括了选本的诸多形态、体例渐趋完备、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等。其中有一个很有意味的潜在意义,即宋以后的宋诗选本皆受宋时的宋诗选本影响,只是不同的诗人怀有不同的诗歌趣味及诗歌批评观念,从而使后来产生的宋诗选本绝对不同于宋代的宋诗选本。当然,宋诗选本并非是单纯的诗歌读本,海林所说选本“是最富包容性又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方式”可谓是学人的共识。选本即使不加任何点评也是批评。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清人选宋诗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宋人选宋诗。正因为如此,海林首先展示给读者的是清代宋诗选本的形态特征。他所说的清人选宋诗使宋诗选的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编选宗旨多元化,母本的系列选本以及地域性特征等,多少有清人选宋诗的新风貌。

同时他特辟专章讨论清代宋诗选本与江南文化的问题,这是因为清代的宋诗选本多为江南人所为。于是有宋诗选本的地域性表征、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江南的私家藏书对宋诗选本的影响等问题。这三者都与江南文化息息相关。不过所谓地域性、私家藏书与诗性精神虽然都影响清代宋诗选本,但唯有诗性精神直接与文学批评相系。这一点在宋诗选本与江南文化一章中没有充分展开,而让读者在第三章也是综论的最后一章里去审视“从宋诗选本看清代宋诗学之演进”。

海林认为,清人的宋诗选本从三个向度来构建宋诗学,即辩体、推宗和融通。清人自知选诗之难,难在以一人之心合天下人之心。这也是,以什么为参照标准就是很大的问题,况且清代诗坛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到选坛。海林在纷繁的选坛状态中,爬梳出清人的宋诗辩体客观存在的两个维度:以性情人品论宋诗,以源流正变论宋诗。清人厉鹗在《樊榭山房集》里说:“诗不可无体,……诗之有体,成于时代,关乎性情。”这并不是什么新论。只是将诗体的形式之辩转化为性情之辩,它必然会导致辩体的困难。源流正变之辩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又是宋诗辩体的无奈之举。诗歌至宋,体式已经成熟,各体皆为诗人所用,使形式上的体式之辩不再有根本的意义。那么,宋人与唐人的性情、人品之异总是存在的,如是之辩也不失为一种途径。况且姚埙在《宋诗略序》里认为宋人“舒写性情,牢笼物态,脱去唐人面目”呢?至于宋诗的源流正变既与唐诗不可分,又因宋人好才学且以才学入诗,终究与唐诗有别,成为真正的“宋体”之诗了。

清人选宋诗的推宗,海林认为有两层诗学意义,其一有助于后学的师法,其二是彰显选家的诗学观念及推动宋诗的传播。在这里,他重点提炼出清人对苏轼、黄庭坚和陆游诗的推崇。或重变、求新,或重学识、境界,认为他们以此为基点选录宋诗。当然三者之同中又有不同,如清人还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来推举陆游诗。海林在这一章中用力甚勤,他借《宋诗啜醨集》等八部较为重要的宋诗选本,用计量的方法胪列了清人所选录的苏、黄、陆之诗,以见其数量、体式和诗学观念。至于融通则是兼取唐、宋之诗,或说是转益多师。这是清人宗唐与宗宋之外的新途径,是诗坛的必然。而海林的“综论”至此也戛然而止了。

本来,海林在本书中,置综论于前,个案研究于后,我则先言其个案研究,然后才及综论。这只是为了我评述的便利,而海林的清代宋诗选本研究必然是从个案研究开始的。很自然,上述提到他个案研究的三个特点也体现在他的综论之中,构成本书尤重文献的基本特征。海林的理论阐述最多的是在“从宋诗选本看清代宋诗学之演进”一章里,但相对于全书来说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似乎给人留下重文献而轻诗学的些许遗憾。但念及他在该书的“后记”里说,在完成本书之后,拟通过清代社会、地域文化及诗学思潮等的结合研究,“还原清代诗学演进的历程、观照清人如何建构宋诗学体系,进而编撰一部清代宋诗学史稿。”这使我们很有必要期待海林的新著问世,相信他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Xie Hailin’sStudies on Selected Song Poems in the Qing Dynasty Interpreted

RUAN Z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207.22

A

1674-5310(2012)-05-0071-03

2012-02-29

阮忠(1952-),男,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清人海林宋诗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新解
从黄庭坚的诗法诗作探析“宋诗以意胜”
宋诗新解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年终操作
指点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酒兴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