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学术期刊的德性之善

2012-04-14黄新斌

关键词:学术期刊主体

黄新斌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湖南长沙 410004)

人文关怀:学术期刊的德性之善

黄新斌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湖南长沙 410004)

学术期刊在求真的理性追求之外,需要将德性维度的人文关怀贯穿于编辑出版活动的全过程,以激发多方参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成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实现学术期刊的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坚持作者、编者、读者等相关群体在不同办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着手强化主体性塑造,从编撰互动、编读互动、撰读互动方面优化主体间性建构,进而以互动方法、技术支持、过程环节、团队管理、形式设计的人性化为保障实现主体关系的人性化整合与升华。

学术期刊;人文关怀;德性之善;编辑出版活动

一 问题提出:学术期刊的人文关怀何以必要

学术期刊以服务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为己任,在众多的价值选项中,坚持学术本位、尊重学术创新的学术性价值取向为其第一要义。[1]学术性要求以求真为本,弘扬理性,崇尚创新,然而人们寄托于学术期刊的价值期望与意义建构并非是单质性的,在求真的理性追求之外,尚需德性维度趋向善良并获得优秀成果的价值理性观照,在高于现实的层面有效引导人们的价值趋向、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培育人们的理性自觉,[2]形成以求善为统领并融真、善、美于一体的多质性认识,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最终使研究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处境改善。善从哲学上可以定义为: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向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3]以此看来,人是善的尺度,求善以人的正向价值目标实现为鹄的。因此,建构学术期刊的德性之善需要将普适的人文关怀主线贯穿于编辑出版活动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肯定和强调对参与人员的价值和尊严的关切,尊重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其丰富多样的发展需求,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多方参与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文关怀的普适性观照所体现的不是从本体论维度对世界万物的本原解释,而是从价值论维度对人作为物质世界的最根本主体这一主要问题的突出强调和阐释。因此,学术期刊的人文关怀需要在明确参与主体的基础之上,强化主体性塑造,优化主体间性建构,并遵循一定的价值实践路径实现主体价值的最大化,促成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多赢。

二 明确主体:实际活动以何者为本

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指对客观事物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一般意义上,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系指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相关活动需要不同的人群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因而其实践主体构成是多方面的。

完整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价值实现链条包括撰稿、审稿、编辑、阅读等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环节,作者、编者(包括审稿专家)、读者分别成为上述相应活动的主体。其中,作者是论文写作的主体,为满足人们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探求新知,撰写论文,是新知识的初始生产者和提供方;编者是稿件审阅和编辑加工的主体,要对论文进行择优汰劣的选择和编辑完善的精细加工,并向读者传播资讯,是整合和发散新知识的中介和纽带;读者是学术期刊的消费主体,通过阅读期刊刊发文献获得新知识,提升自身认知水平,进而促进知识再生产抑或实现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新知识的受众和需求方,是作者和编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术期刊的最终鉴赏者和受益者。

学术期刊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作者、编者、读者等相关群体在各项办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凝聚各方积极力量,以此构成多方参与、和谐共生的多主体协同办刊格局。

三 锤炼主体:主体性塑造何以强化

主体性是主体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地位及其特性,包括人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的能力、作用、地位等。对于人的主体性追求的探讨不能囿于工具层面的认知,而需要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藉以寻求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为多方参与者的主体性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唤起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对价值的追求,发展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多方参与主体锤炼成完全意义上的活动主体,这既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本身的应有之义,也是其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强化不同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塑造应抓住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4]这三个主要的着力点,以此为组份构成人的主体性素质的有机整体。

1.强化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指实践主体对其自主能动的主体地位、能力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化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性的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强化自我意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把自己摆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正确位置,使活动主体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意识,成其为负责任的主体。强化对象意识则需要对象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他参与者对主体的积极影响,提供细致周到、及时有效的支持,让活动主体真正体会到价值认同,从而保持参与活动的充足动力,使其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释放和发挥。

2.培养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主体利用外部环境条件推动自身获得发展的能力,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对外部世界、对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程度。主体能力集中体现为主动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要在强化主体意识的同时激发其动力机制,需要编辑部的积极引导,但更重要的是活动安排要符合主体需求,只有这样主动性才会调动起来。创造性是主体能力的更高境界,需要活动主体针对问题进行独特性思考和分析解决,需要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服务支持和宽松活跃的氛围,为各种活动主体的创造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平台空间。

3.健全主体品格。主体品格指活动主体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的品德、意志、毅力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包括各种智力品格和非智力品格。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主体的健全品格可以归纳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爱好和高度的责任感,无私无畏、勇于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和自制精神,积极追求真理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真诚品质,实事求是、敢于否定谬误、反对弄虚作假的公正作风,以及熟悉学术前沿和对新知识、新信息的业务敏感性等。[5]健全主体品格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理想,通过外部理想信念教育与主体自身的内在品性修养相结合,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和条件,使主体的价值理想和组织愿景、社会期许保持相对一致。[6]

以强化编辑的主体性而论,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文化导引者一方面必须与时俱进时时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优化知识结构,加强编辑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并勇于开展编辑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实现从操作型、技术型编辑向学者型编辑的蜕变。[7]另一方面应强化独立自主的编辑主体精神,充分展现其价值观念和发挥其能动作用,不屈从于任何非正常的外部压力和干扰,其编辑行为应以探求真理为唯一旨趣,尤其应克服权力制约、金钱诱惑、人情纠缠,坚守精神家园,对待稿件一视同仁、以质论文,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

四 主体间性:建构并优化何种互动关系

在多方参与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不同的活动主体互相影响,任一活动主体的作用发挥都是在与其他活动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过程就是在现实场景中主体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即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主体间性(又称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交互主体性、共主体性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是主体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以达成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基于主体间性视点,人的生存本质不是主客二分的主体征服客体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相互需要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交互活动,是多种主体“主体-主体”的共生共在关系。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各主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对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前提,通过平等对话使各交往主体思想精华得到交汇和融合。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一方面主体性的存在与作用发挥是主体间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任一主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其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主体间性制约着交往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发挥,主体在互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对话等表现都可能对其他主体产生某种影响,[8]交往方必须顾及来自其他主体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主体间性还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发展,主体间性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实际发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非主观感受)为前提,使得片面强调主体性所导致的孤立的人和虚拟的社会关系发展为主体间性所强调的现实的人和社会关系。

基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现实场景的主体间性架构中,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但不可否认编者在其间居于枢纽地位,编辑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编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作者的创造性,适应读者阅读的广泛性,促使作者、读者在编辑的积极引导下进行良性互动,优化编者与作者(编撰)、编者与读者(编读)、作者与读者(撰读)之间的互动关系。

1.优化编撰互动。编辑与作者是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平等合作关系。编辑对作者及其作品具有引导、优化作用,作者及其作品的水准则制约编辑的工作成效,影响编辑文化品格。作者和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学术期刊质量是作者水平与编辑水平的统一。建构良好的编撰互动,需要实现目标契合、情感态度、细节关怀和学术价值的多元融合,[9]实现无阻碍的沟通交流。一要寻求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目标契合点,契合于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创新产品(如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二要编辑尊重和关心作者,善于发现、培养、扶持、爱护作者,积极发现新作者和挖掘优质稿件,突出新人新作和原创成果,和作者建立友好互信关系,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并适时更新的优秀作者队伍。三要增强编辑服务意识,在工作细节中落实人文关怀。编辑服务意识直接体现在期刊的编校工作过程中,包括栏目设置、约稿、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制、发行等环节,要在操作流程的各个细节方面落实对作者的人文关怀。四要沟通开诚布公,作者与编辑可以就与文稿有关的一切问题进行公开平等的协商交流,意见陈述应诚恳坦率,编辑应该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包容观点迥异的争鸣文章,公平公正对待来稿,以质择稿而非作者名声大小和关系远近。[10]

2.优化编读互动。编读互动是互动办刊的重要内容,期刊的生存取决于读者的需求,编辑需要强化读者意识,树立读者本位观,善于发现并尽力满足读者的需求,进而以优质的服务争取读者,以高质量的期刊内容赢得读者。首先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要开展读者调查,适时追踪读者的知识需求状况,在文稿的编辑加工中注意提高论文的可读性以增强对读者的亲和力。其次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11]以内容指导读者,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进展,在知识上指导读者,促进成果转化,挖掘读者中的潜在作者。再次要加强编读往来,积极开设互动性栏目或组建虚拟社群,开展网上网下互动有效拉近编读距离,并积极吸引读者参与办刊,采纳读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增强读者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不断培育新读者扩大受众面。[12]

3.优化撰读互动。撰读互动不是作者对读者的单向作用,而是双方以平等对话为基础、谋求学术发展为目的交互影响。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能相互转化的,同时作者在大部分时间里又是读者。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体现在阅读选择、信息反馈、阅读对话、文献引用、成果转化、学术批评与争鸣等方面,[13]读者与作者通过互动交流反馈信息,产生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共同推动学术探讨的持续深入和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文本的价值也因此而得以实现并升华。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作为学术互动平台的主持人和维护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协调好撰读互动,需要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这种互动,提高刊物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五 整合互动:主体关系何以升华

在学术期刊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个最基本的主体中,编辑人员不仅要做好稿件的筛选与精细加工,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好与作者、读者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是多方参与主体彼此衔接的联系中介。因此,应以其为枢纽整合形成“作者—编辑—读者”等多方主体参与其中的三(多)位一体协同互动模式,并以方法、技术、过程、团队、形式设计等方面的人性化观照为保障,将学术期刊培育升华为多方参与的高水平、可持续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优化多主体的互动关系,推动学术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

1.互动方法的人性化。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多方参与主体互动应以协商、协调、协作为基本方法,强调的是平等合作。不仅编辑团队管理者与一般成员(编辑、校对、编务人员)之间要进行协商合作,需要有经常性制度性的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和沟通,编辑团队与作者、读者也需要经常主动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服务,积极关注重点项目、重点机构、重点作者,跟踪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选择适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调动多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对作者宜采用目标激励法、物质激励法和精神激励法,对审稿者需要适当提高审稿酬金并褒奖认真负责表现突出的审稿专家,对编辑人员的激励包括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较好的工作待遇、经常性的提高深造机会、及时的物质及荣誉表彰等。同时,适当的惩罚约束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比如加强对学术违规现象的惩治落实等。[14]

2.技术支持的人性化。要建设好学术期刊的网络平台,开发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为作者提供投稿、稿件查询、稿件修改及与编辑沟通联系的便捷通道,提高编辑处理稿件的工作效率并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要设计合理的论文评审机制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查阅方便的特征进行录用稿件的预发布,建立高水平论文优先评审优先发表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对作者合理诉求的快速反馈机制。同时要利用在线平台开通面向读者的服务功能,包括征订指南、读者建议、讨论与交流等,[15]还可以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对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推介,指导读者有选择性地阅读高引证频次的高水平论文和经典论文,提高阅读效率。[16]可以采用电子留言、电子公告、学术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技术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即时互动传播,达到作者、编辑和读者的多向交流与交互,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术交流与资讯传播。

3.过程环节的人性化。学术期刊必须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策划、审稿、退稿、修稿的出版过程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善学术期刊整体形象。出版策划环节要增强读者意识,找准目标读者,分析目标读者群的需求和阅读心理,据此搞好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审稿环节要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优化审稿程序,简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效率。修稿环节应尽量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保持其语言风格,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作者。退稿环节应利用编辑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作者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充分肯定文章价值的基础上鼓励作者拓宽思路优化研究。[17]总之,编辑在出版各环节应与作者保持真诚的沟通、友好的协商和及时的反馈,尊重作者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价值,积极帮助作者提升作品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

4.团队管理的人性化。编辑团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从依靠人才、尊重权益、开发潜能、关注发展、凝聚共识、和谐关系出发,打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相待的和谐团队。要尊重编辑的编校自主权,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以催人奋发的正面激励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机,自主自觉地致力于学术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理解团队成员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其成长和发展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条件和发展空间,鼓励其钻研业务和进修深造,夯实基础,发掘潜力,增强后劲,优化团队人力资源结构。要实行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情感管理、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决策的民主管理以及编辑人员围绕组织发展战略的自主管理,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图发展,进而增强团队归属感,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使团队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指引下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人提升的共赢。[18]要关心编辑生活,协调好编辑部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帮助编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维护和提高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指导编辑人员通过内部调适(改变自我认知水平)和外部调适(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来提高应对职业性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19]积极预防、缓解和克服职业倦怠。

5.形式设计的人性化。好的学术期刊是深邃内涵和完美形式的和谐统一,外在形式的装帧和版式设计同样影响到期刊的外在形象和吸引力。学术期刊外在形式设计的人性化需要体现对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行为习惯、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以学术、艺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形式更富于美感和情趣活力,从而由内而外把刊物的内在特质和格调通过好的形式设计反映给读者,在方便阅读的同时给读者以高雅享受。[20]体现人性化需求的平面设计是一个关涉到美术创意设计专业领域的专门话题,编辑出版范畴的相关探讨则应从技术性操作性方面尽量照顾到读者的需求和习惯,如尽可能避免文章的转接排版、图表用通栏、删去重复内容和冗余信息等。

以上探讨从明确主体、塑造主体性、建构主体间性和主体关系的人性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完成了对学术期刊价值层面德性维度的普适性人文观照。尚需引起充分注意的是德性的功用是有边界的,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发挥需要潜移默化地长期坚持和多方参与地整体协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同时,德性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基于道德层面的评价、规劝,虽然对学术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客观效用隐性慢效、效力有限,完全意义上的作用发挥还需要以法律法规等刚性制度的强力支撑为后盾。

[1]黄新斌.学术期刊评价的价值向度[J].中国编辑,2012(3):55-58.

[2]庄婉莲.论德性的外在价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104-105.

[3]善的哲学定义[EB/OL].[2012 -05 -20].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61.htm.

[4]秦平.论主体性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7):131 -134.

[5]何小英,吕耀怀.创新主体的应有品格——创新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1(2):28-32.

[6]贾世传.新世纪编辑主体品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105-107.

[7]李雪莲,刘玉明,陈峰,徐若冰.促进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138-140.

[8]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10.

[9]郑诗锋.新型的学报编辑作者关系的构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114-116.

[10]陈敏.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学报运行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9-100.

[11]王篆.学术期刊编辑优化与读者·作者关系的策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250-251.

[12]肖建洲,邓德红,黄登怀.论技术类期刊编辑开展互动型服务的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2004(4):68-71.

[13]陶范.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表现形式[J].编辑学报,2009(4):14-16.

[14]张洁,王倩,董应才,吴晓利.浅论学术期刊人力资源激励机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7):78-80.

[15]骆满生,王亨君,袁晓萍.科技期刊的服务意识在因特网上的表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3):75-74.

[16]何素清,刘树春.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特殊功能服务的发掘与利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147-149.

[17]吴红艳,王菊香,颜巧元.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性化服务[J].编辑学报,2006(3):54-55.

[18]刘建滔,邓丽琼.浅谈学报编辑部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5):26-28.

[19]陈义报.论学报编辑的职业性心理应激[J].中国出版,2009(Z1):82-85.

[20]田军.论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2-126.

Humane Care:the Virtue of Academic Journals

HUANG Xin-bi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China)

Besides the rational pursuit of truths,the humane care should recur through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so as to stimulate various participants’initiative,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nd to boost the realization of“all-wins”,i.e.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The academic journal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for the attainment of humane care and should care for the subject status of such related groups as authors,editors and readers,in different journal activities.Moreover,pain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ity molding in terms of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subject ability and subject character,to optimize the subject intersexual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ilation and composition,between compilation and readers,and between composition and readers,so as to eventually realize the humane integration and sublimation among subjects through 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active methods,technical support,process,team management and form design.

academic journals;humane care;virtues;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y

G237.5

A

1674-5310(2012)-05-0035-06

2012-05-07

黄新斌(1974-),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编辑学。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主体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