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论析
2012-04-14胡长青
胡长青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论析
胡长青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多次提出了有关稳定的问题,并形成了其完整的社会主义稳定观。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稳定观理论对当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深化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整体理解,有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本人和由他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还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多次提到有关稳定的问题,形成了其完整的社会主义稳定观。这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已经有所体现。为了加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整体理解,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梳理。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价值取向
一个常态的社会,应该是稳定发展的社会。所谓稳定,就是社会系统各要素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轻易变化,且能够相互协调配置、正常有序地运行。民主与法治的基本价值就是为国家与社会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协调、公正和有序的资源。邓小平深谙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意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反复强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他说:“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不安定……一切都谈不上。”[1]124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治理国家,没有这个大道理不行。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284他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有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国家才能快速发达;只有稳定,才能谈得上改善民生、协调民意、实行民主、享受民权。
在邓小平看来,稳定不仅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备条件,而且还是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他在1989年谈及国际形势时说:“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1]319他指出,必须要让外国人看到中国政局的稳定。过去帝国主义之所以欺侮我们,就是因为旧时中国政坛乱七八糟、一盘散沙,极不稳定。中国政局的稳定,同时还可以促进亚太甚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如果中国出现大的内乱,那时难民的规模将不是成百万、千万地出现,很可能是难民人数超过一亿。亿万难民外涌,“首先受影响的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亚太地区。这就会是世界性的灾难。”[1]361所以,中国保持稳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内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稳定观绝不只是停留在阐述稳定的重大意义层面上,它还包括实践中如何去建构稳定等具体内容。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明确提出了“两个稳定”的思想,即“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1]217
政局稳定在当代中国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不变,而其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过程中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380此前,1990 年,邓小平在谈到如何把握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时更是特别指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尤其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1]365邓小平一直认为,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集体还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310邓小平强调,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相对稳定且又坚定的领导集体,唯有如此,政局才可能保持稳定。稳定的中国政局一旦出现,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
而政策稳定,主要指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连贯和延续性。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在1984年10月的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曾有提及。他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战略,是谁也变不了的。因为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战略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1]83
政策稳定必须落实到具体实处。关于具体的政策稳定,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曾重点提到过一些。譬如,1986年他同新西兰客人谈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时说,“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现行政策不能变”,[1]156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政策都不能变。邓小平认为,中国只要坚持现行的政策不动摇,再持续努力几十年,中国就一定会发展强大起来。针对1989年的政治风波,邓小平特别指出,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变,几十年后也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1]296在南方谈话时,他进一步说:“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371在谈及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强调,否定毛泽东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意味着否定我们国家的一段重要历史。这就会造成思想的大混乱,最终导致中国政治的不稳定。更何况,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功绩事实上远远大于他的过失。评价毛泽东思想也有这个问题。邓小平最后指出,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旗帜,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1983年,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什么样的路子时说:“打破‘大锅饭’的政策不会变。”[1]29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和农业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具体经验当然不能照搬,但共同的基本原则是打破“大锅饭”,搞责任制,这一点是肯定的,不会变。邓小平十分关注社会治安问题,他指出,社会治安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1983年,针对社会上一度出现的犯罪率上升的问题,他在同公安部负责人谈话时强调,刑事案件、恶性案件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很不得人心,“必须依法从重从快集中打击”。[1]343年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死刑不能废除,有些罪犯就是要判死刑。”[1]152对那些屡教屡犯的,贩卖妇女、儿童,搞反动会道门活动,以及经济犯罪特别严重、使国家损失巨大的,都要依法判死刑,“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1]153邓小平认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人民内部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因此,不能不讲四个坚持,不能不讲专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过程中,再次提及他的“两手抓”思想。此时,他将“两手抓”称之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邓小平强调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实际上,此前,邓小平在1989年关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讲话中还曾将“两手抓”说成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无论邓小平将“两手抓”指向何种具体内容,他都是在强调,两只手抓起的两件事必须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平衡起来,只有这样,党和国家的政策才会更加明朗协调,才更能获得人心。
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辨证与统一
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备条件,稳定非常重要,但稳定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1991年,当中国经济“过热”得到调整后,人们一味求稳而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想不到”的时候,邓小平敏锐地提出:“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1]368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只是一个“稳”字。搞现代化建设,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特别应该注意,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还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我们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始终徘徊不前。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这个问题人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如果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理解不够清晰透彻,分析不当,就会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可能丧失机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上,稳定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即使是解决稳定问题本身,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从根本上讲,解决稳定问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稳定只是暂时的。所以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我们不能动摇、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四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实践与启示
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能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大众性”决定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只有成为人民大众在心灵和实践上接受、认同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成为在实践和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流稳定观念。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稳定观,让人们更加理解了稳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如何保持社会稳定,即重点做好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工作。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思想。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必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维稳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人民大众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维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就一定可以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近年来,社会上有极少数人,包括个别社会学者认为,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的观点已经过时,提醒大家反思。其所谓的新思维是,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稳定概念被泛化,党和政府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管得太紧太死,结果是社会上一些重要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人为地被延误。他们反对居委会、村委会以及中小学等基层单位将稳定作为自己工作的主题,认定这样做的人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他们提出,我国社会本身具备的弹性远强于自身的刚性。正是这种弹性,使得我国社会在面临严重危机的紧急时刻可以最终化险为夷。客观地讲,此类言论严重误解了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的基本思想,并在大众中间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邓小平强调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但几乎同时他也明确指出,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强调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是鉴于我国稳定问题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提出的。只要我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劣势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面临来自国外的不稳定威胁就不可能消除。只要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还未最终实现,影响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就不会从根本上消失。我国社会本身的确具有一定弹性,但乱子出来后,决不可以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社会自我疗法并不可取,人民民主专政才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对敌人疏于专政,任其肆意妄为,稳定就休想保持,乱子就休想停止;对人民内部矛盾不及时发现及调解,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和切实为人民服务就会变成空谈。
总的来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政法机关一定要着眼大局,把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主业、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全面强化政法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防控、服务群众各项职能,严厉打击扰乱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及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打造服务经济建设的社会软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国家相关部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在这样特殊的背景环境下,相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回应党、国家和人民的新期待,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用发展的思维,以疏导的办法化解人民内部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决不能靠一味的打压手段。稳定不等于操控一切,团结并非鸦雀无声。譬如面对群体性事件或突如其来的上访群众,公安机关决不可以动辄动用专政手段弹压,高度紧张,如临大敌,结果造成政府与群众的对立,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维稳目的,还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当然,也不能够不顾法律、无原则地掩盖矛盾,粉饰太平,“息事宁人”,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花钱买平安”,甚至对那些煽动闹事、实施打砸抢的违法犯罪分子也不及时予以依法追究。这样,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助长了“法不责众”和“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其实,社会中绝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属于经济或民生问题,没有政治诉求,事件矛头大多指向企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很少指向省委、省政府,更少质疑党的权威和领导。因此,只要相关部门及人员改变思维,平时多把维稳力量从党委、政府的大门口前移到基层甚至到群众的家门口,使维稳人员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求,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维稳工作,一定要依托最基层,建立分级预警机制,着力加强机制建设,把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抓早、抓小、抓苗头,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及时把握社会动态,广泛搜集不稳定因素,精确制导维稳行动,并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深化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稳定观的整体理解,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稳定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An 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Socialism Stability
HU Chang-qing
(School of Marxism,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ng Xiaoping has repeatedly touched upon the issue of stability and has put forth his complete concept of socialism stability.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ism stability can help guide the current work,and deepening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socialism stability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facilitat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in our country.
Deng Xiaoping;socialism stability;harmonious society;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849
A
1674-5310(2012)-05-0012-04
本文是2012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建设专项课题“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SK12-24)阶段性成果。
2012-03-03
胡长青(1977-),男,湖北大冶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