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狂欢
——《老人与海》的原型解构

2012-04-14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鲨鱼

黄 鸣

(郑州市财税学校 基础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48)

孤独的狂欢
——《老人与海》的原型解构

黄 鸣

(郑州市财税学校 基础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48)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它有着永远的谜吸引人去破解。以“原型”理论解构《老人与海》,我们直觉到,文本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由远古而生成的英雄意识,而且是更深层的英雄孤独意识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狂欢意识。

老人与海;原型;英雄;孤独;狂欢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其文本在简单情节下所蕴涵的无数个谜,让每一个文学恳拓者痴迷而激动,试图给予一个既符合艺术规律、切合生活逻辑,又观照作家个性体验与人类共通生命经验的解释,于是产生了诸如象征说、寓言说等,或认为老人圣地亚哥是多灾多难耶酥的象征,或以为他是无法抗拒厄运的古希腊悲剧中英雄的象征。

以上的这些说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似乎都能得到回应,但是作者却断然予以否认。他在1952年9月13日致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1]50然而伯纳德·贝瑞孙在回信中说:“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1]40从此,他便改变了自己的固执,并且承认“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出色的话,把它们描写得足够的真实的话,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即便这样,难道《老人与海》就真的是如上所述的具体指认吗?如是真的,海明威为何要说是“胡扯”,看来《老人与海》还是个谜,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对之加以解构,以期能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

所谓原型,是指在艺术中反复出现的形象,“主要指可以传播的象征”[2]104。这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从呈现于原始文化的较为有限、简单的程式系统中逐步演变为复杂体系的;而一部文学杰作给我们带入的境界中,大量具有含义的原型融会成浑然一体。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民族都从其远祖处继承“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识包含着许多原型,这些原型会渗透到当今社会并潜入每个个体之中。远古先民在冷漠的自然中,凭想象创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祗、英雄群体;当今艺术也应勾勒出社会为之努力的最终情景,及欲望付诸实践后人类充分自由的纯洁无邪的世界[2]79-96。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有着一种与原始俱来的冲动,其形象是从原始时期就生成的某种具有共性的体验,这种体验最初也是最充分的表现为神话,“神话是主要的激励力量……因而神话就是原形”[2]89。

《老人与海》的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由远古而生成的英雄意识,而且是更深层的英雄孤独意识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狂欢意识。

英雄是人类意识追求的共识。从中外神话来看,宇宙的神秘,人类诞生,各种自然灾害,人类理想的彼岸,七情六欲的生成,人类的种种困惑等等,无一例外地把原始的目光投射到英雄身上。海明威也不可能例外,他也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他的创作,也具有深深的原始的烙印。《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无疑是一位英雄,年轻时候,他体壮如狮,力大无比,曾在扳手腕比赛中,力挫码头上个头最高、手劲最大的黑人,荣获冠军;也曾架着小船远航捕鱼;也曾逮住过几条大鱼。可年迈之后,他已不再像当年那样健壮,问题是当他只身一人在远海捕鱼,捕到的是从未见过的比船身还长的马林鱼,并且在返航途中遭到群鲨的多次攻击时,他该怎么办?是应上前去与之搏斗并努力取胜?还是退下阵来坐以待毙?老人选择的是“我跟你奉陪到死”,他说:“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可见,老人的英雄主义理想多么地根深蒂固。

海明威的英雄形象,或许更多的是现实的思索结果,因为他曾经历战争,战争无疑是英雄的诞生地之一,但不是唯一。海明威在生活中寻找英雄,在日常情节中寻觅英雄,我们认为这正根治于他的英雄原型情结,即他对英雄产生的原始根因的思索。

英雄不是现代人的塑造,而是原始人的实践。在原始时期,人类面对的是既神秘又强大而又是人类生存最强大支柱的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又孤独无援,风霜雷电,水涝旱荒,无不威胁人类的生存,在此面前,人是多么的无奈,多么希望有一个或一群伙伴,来帮助自己,这个或这群伙伴后来便演化成了英雄。以现实的经验来观照,当一个人孤独无援地面临困难甚至灾难时,自然地求生欲望就会爆发,这种求生欲望,升华一下就是英雄观。

如前文所述,作品中的老人是英雄或者是“强人”的形象,但这强人却是孤独的。“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他的妻子已经死去了,只留下一张照片挂在他破旧的茅屋里。与他交往的只有一个孩子。尽管他曾经在掰手腕中战胜过强手,曾经漂洋过海到过非洲,但此时的老人已经老了,他又瘦又弱,他的两只手因为老是用绳拉大鱼网的缘故,流下很深的印痕,如今,他是“失败者”,因为他已八十四天未打到鱼了,“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他,感到难受”。这是一种更深沉的孤独,一种英雄落难以后的孤独,一种英雄暮年的孤独。所以他只能独自一人出海,独自一人与大海搏斗,与鲨鱼搏斗,独自一人享受捕到大鱼后的喜悦,然后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窝棚。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老人的孤独感,他曾数次说道“我出海太远了”,表面上是自责,其实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一种离群索居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意识,还表现在他对朋友的理解上,他把“对手”当朋友甚至是亲人,而且他把朋友泛化,“不管怎么样,风总是我们的朋友。然后他加上一句:还有大海……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

对于文本中的孤独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孩子”和“狮子”的形象上谈一下。有人认为,男孩和狮子都是青春和力量的象征,又是勇气和希望的象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男孩的出现,又何尝不是孤独者对理解的一种向往和呼唤;而狮子本是以群居群猎为生存方式的,这难道就不能理解为一种向往吗?

孤独是人类根本无法甩掉的将永远伴随人类的怪物,颓废者和悲观者会因此丧失生命的全部意义,而积极的乐观者,则会勇敢地挣脱出来,创造人生的亮丽,哪怕这挣脱是以失败而告结,但是却实现了人生的精神狂欢。《老人与海》经久不绝的魅力或者正体现于此。

狂欢是对压抑的解脱,一种人生体验的特殊感受,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老人与海》中,我们透过孤独的表层,得到的是英雄失败后精神的狂欢。

老人圣地亚哥,尽管一开头就处于不利地位,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作失败者,然而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毅然只身远海捕鱼,捕到的是从未见过的比船身还长的马林鱼,尽管所钓之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但从精神上讲,他却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因为他,一个孤独的暮年的英雄,终于战胜了自身,战胜了外来的对手,成为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成就了英雄的精神狂欢理想,一如老人自己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难道不是对精神狂欢的精辟注解,而且,当老人在捕获到马林鱼,战胜不同对手返航后,能把一切视为朋友,这不正是胜利者或虽败犹荣者在证明了自身力量后的精神表述吗?在本书末,作者特意通过旅游者之口说道:“我不知到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3]她把马林鱼错为鲨鱼,把杰作破坏者当作杰作本身,竟反而尊崇破坏者,这与其说是为了反讽,毋宁是作者在暗示我们,人在精神狂欢后的意识错乱。

如同大家的共识,大海、马林鱼、鲨鱼、飞鸟等是大自然的象征,代表大自然的力量,能征服大自然,是人类童年的梦。海明威在这一作品中,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为我们诠释了远古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是对孤独的超脱,也是勇敢者永不妥协、永不言败的精神狂欢。

[1]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2]吴持哲.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

[责任编辑海林]

I106.4

A

1000-2359(2012)05-0209-02

2012-03-09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海明威鲨鱼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名言
鲨鱼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鲨鱼来袭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