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从有效设计问题开始

2012-04-14薛伟军

化学教与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课堂

薛伟军

(慈溪市慈吉中学 浙江 慈溪 315300)

高效课堂从有效设计问题开始

薛伟军

(慈溪市慈吉中学 浙江 慈溪 315300)

课堂提问,不仅能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就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建构主义;有效提问;情境

一、问题的提出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实施指导意见·化学》中提到,“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问题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有阐述:两千多年前,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哈佛大学的名言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并不缺乏课堂提问,但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是有效的。Corey(1940)等人的早期研究表明,70%~80%的教学问题只需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而只有少量的问题才需要求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Atwodd等人的近期研究亦表明,教学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是回忆知识点性质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管理性的问题(如,“有哪位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手。”等),而只有一个问题会要求学习者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为了使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能切实为教学所用,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有效性作为衡量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关注焦点。

二、理论依据

1.从高中生心理特点看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人的思维常因问题而被激活。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高中生一般在17~18岁,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比初中学生更为开阔,不满足于初中阶段对化学知识的简单认识。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应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他们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由幕前转到幕后,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有效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1.设计的问题符合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纲领性文件。教学问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案例1:高三复习胶体的有关内容

【师】把盐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点评:关于胶体,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对于胶体的性质不作要求。教师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经典的好题,要舍得放弃,不要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所隐含的信息或知识,应该力图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并能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关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盐类的水解》

【师】大家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大多数学生】中性!

【少数学生】不一定!碳酸钠就显碱性!

【师】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请两位同学来用pH试 纸 测 量 NaCl、KNO3、CH3COONa、Na2CO3、NH4Cl、CuSO46种溶液的pH。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点评:众目共睹的现象否定了前者的回答,与学生的固有思维产生了矛盾。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再略加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的问题要有恰当的深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域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研究表明:“当想输入的信息与人的现有知识结构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进行提问,而避免“是不是”“好不好”等语句。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问题集,为学生搭置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得出正确结论。

案例3:学习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同学们发现“把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稀硫酸溶液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后,与自己原有经验产生了冲突。

【师】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生】这是氢气,但不知道怎么验证。

【生】这只能是氢气,因为这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元素能组成的无色无味气体只有氢气和氧气。铁和铜只有还原性,不可能把氧元素从-2价氧化到0价,所以产生的气体只可能是氢气。

【师】氢气是否是由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为什么?

【生】是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因为是在铜上产生的。

【生】不可能。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元素后面,不可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

【生】如果是铜与硫酸反应,溶液中应该有铜离子,溶液会显蓝色。而现在溶液接近无色,所以只能是铁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师】根据离子方程式,我们知道锌失去电子产生了Zn2+,在铜那一端H+得到电子产生了H2,这说明了什么?怎么验证?

【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通过电路流到铜这端,被氢离子得到。

【生】电子的定向移动会产生电流,我们可用电流计来检验。

点评: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化学的内容,又涉及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分开进行,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而把它转化为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新知识的畏惧感,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构建。

4.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出问题

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认识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解释新知识,则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与稻恒认为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知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教师可以依托化学实验、生活实例、社会现象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案例4:学习苏教版化学2的《化学反应速率》,

【师】(拎着一袋青枣)这是我中午买的青枣,店老板嘱咐我要尽快吃完,为什么?

【生】时间长了青枣会腐烂。

【师】我这个塑料袋能否乱扔?

【生】不能。塑料不容易降解,会引起白色污染。

【师】青枣腐烂、塑料降解实质上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它们的快慢不同。能不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化学反应快慢不同。

【生】夏天剩菜容易变质,冬天可以放好几天。

【师】还有很多例子能说明化学反应是存在快慢的,为什么化学反应存在快慢?我们可以怎样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点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能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和欲望。另外,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也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5.把握适当时机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何时提出问题最为有利?提问过早,学生对所学教材缺乏准备,无法思考;提问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学生无需思考。一位名师打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

案例5: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入时提问“用生活中的实例或学过的知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讲解碰撞理论时,提问“什么是有效碰撞?发生有效碰撞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活化分子?什么是活化能?反应速率与活化分子数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结束时提问“实验室要用稀硫酸与锌粒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快其反应速率?”

点评:在引入时提问,造成悬念,使学生具有“饥渴感”,产生求知欲望;在难点处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在结束前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把新知识学以致用。

6.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很多学生遇到2008年全国理综1的28题中“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时,思维局限于“硫粉、过氧化钠”这些中学阶段常见的黄色固体上,结果束手无策。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可从已经讲述的知识中推断出正确的、统一的答案。

开放性的问题就是问题条件、结论、方法或过程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逐步挖掘,形成创新品质。当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能一味求深求难,高考要考的只是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

案例6: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后提问“如何鉴别浓硫酸与稀硫酸?”“本地最近下的雨是否为酸雨?”“本地主要的污染源有哪些?”“如果你是市长,对本市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点评: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巩固学科知识,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7.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教师提问总是面向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无暇顾及,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一方面,教师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会使所谓“差生”产生怨恨、嫉妒、悲观等情绪。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给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给一般学生创造进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8.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一次课堂提问的最后环节,好的评价能对课堂教学起画龙点睛之效。评价的技巧尤其重要,不能整节课都充溢着 “答得很好”、“你答对了”、“你真聪明”等套话。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当然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确实经过思考但因能力不足而回答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的学生,要肯定其正确的地方,指出其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明显上课不认真而回答错误的学生,则要给予批评。艺术性的评价是教师语言中一颗灵动的珍珠,它会令学生信心倍增,甚至终生难忘。

四、小结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教师要不断反思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充分发挥出提问的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为什么问?”“问什么?”“什么时候问?”“怎么问?”“问谁?”都想清楚。

[1]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5~87

[2]于浩主编.中学化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53~154

[3]高树忠,刘凤玲主编.高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7~178

[4]王东.“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16

1008-0546(2012)03-0020-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0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课堂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